2017-01-11

鴛夢重溫 Random Harvest (Melvyn LeRoy, 1942)

Random Harvest - opening credit
Random Harvest publicity photo 宣傳照
本片是戰時 (war-time) 的經典,發行於 1942 年 12 月,時間上來看,美國雖然已經參戰了一年 (1941年12月參戰),但勝負仍在未定之天。二戰期間有不少電影將背景設在一次大戰來針對當下的戰爭進行反思或激勵士氣的,前者如英國名導 Michael Powell & Emeric Pressburger 的《百勝將軍》(The Life and Death of Colonel Blimp, 1943),後者如美國導演霍華霍克斯 (Howard Hawks) 的《約克軍曹》(Sergeant York, 1941)。本片雖然背景也設在一次大戰時,但與其他愛國片相較,它激勵士氣的意圖說實在不是太明顯,倒是曲折的情節跟苦戀還比較引人入勝。

本片是眾多「失憶症」(amnesia) 劇情的始祖之一,改編自 James Hilton 在 1941 年推出的同名暢銷小說,這本書的前言是這句話:「英國官方報告:炸彈隨機砸落。」("According to a British Official report, bombs fell at Random)"」。 "Random" 一字即是本片名稱的一部分,由於一次大戰性質屬於壕溝戰,非常容易造成腦傷,鋼盔就是此時期發明,所以不如說這電影透過一則羅曼史的鋪陳意圖引起世人對 Shell-shock「彈震症」或戰後創傷的重視。

男女主角 Ronald Colman 跟 Greer Garson 都來自英國,演出本片時都有些年紀了,Ronald Colman 時年 50 歲,充滿了溫文儒雅的紳士風度,女主角 Greer Garson 時年 37 歲,大眼高鼻,風姿綽約,在本片浪漫唯美氛圍的烘托下,銀幕魅力更是破表。雖然男女主角都超級熟齡,但由於本片中故事發生的時間前後跨越了十幾二十年,所以這個選角並不致太突兀。

劇情

1918 年,一次大戰末期,英國 Melbridge 這個地方有個精神病院,收容了一名男子 (Ronald Colman 飾演),他在法國前線受到砲擊而失去了記憶,一直無法想起以前的事,所以醫院姑且叫他 John Smith。戰爭結束那天,英國人都上街慶祝,醫院的警衛也離開了崗位,John Smith 漫無目的的閒晃,不知不覺來到街上,淹沒在紛亂的狂歡人群中,找不到回去的路,幸好他遇到了隨著劇團來到當地巡演的女演員 Paula Ridgeway (Greer Garson 飾演),她很熱心的幫助他、接濟他,Paula 同情 John Smith 的遭遇,加上他溫文的外表,Paula 情不自禁傾心於他,願意追隨他,她常常叫他是 "Smithy"。

Paula 想要跟 Smithy 過著寧靜的生活,遂離開舞台,偕 Smithy 來到一個小鎮,沐浴在愛情裡,不久便結了婚,也有了愛的結晶,Smithy 頗有文采,這當中他投稿當地報社,賺取一些報酬貼補家用。有一次,他出差到利物浦,在雨中他不慎被一輛汽車撞倒,失落的記憶全都回來了,他想起自己是一名陸軍上尉在前線作戰,但卻把失去記憶之後的事,以及跟 Paula 的種種全給忘了。

Smithy 找到自己原來的身分,原來他是英國數一數二大財閥 "Random" 企業的少東,叫 Charles Rainier,他於是繼承了亡父事業,活躍於企業界。而 Paula 自從 Smithy 失蹤之後,無時不在找尋他,後來她的寶寶病死了,她過了一陣子孤苦的生活,為了生計她去學習速記跟簿記,成為一個出色的秘書文員。她偶然看到 Rainier 的照片被刊登在報紙上,認出他就是她的 "Smithy"。她於是用舞台的藝名 Margaret Hanson 考進入了 Random 企業,還成為大老闆的秘書,希望待在 Rainier 身邊能使他想起她,可是 Rainier 對她印象全無,她打理他的日常瑣事與雜務,可是 Rainier 還是絲毫沒有想起她的跡象,她多次衝動想要向他表明,都被其友人 - Jonathan Benet 醫師 (Phillip Dorn 飾演) 攔下,他向她說,這樣對方難以接受,除非他自行想起。Rainier 有個遠親的少女 Kitty Chilcet (Susan Peters 飾演) 後來傾心於他,Rainier 接受了,也和 Kitty 訂了婚,但是由於年齡懸殊,而且 Rainier 似乎老是在惦念著什麼,Kitty 於是黯然離去,婚約解除。

Margaret: "There, how do you like it?"
(美麗的 Margaret / Paula )
隨著 Rainier 的事業發展,他打算從政,需要一個賢內助,放眼周遭,有著得體的外貌跟舉止的 Hanson 秘書恰好是最佳人選,他向她求婚,她幾經考慮答應了,她的幸福終於來到,可惜那是秘書 Margaret Hanson 的幸福而不是 Paula Ridgeway 的幸福,而且 Rainier 並不愛她,他們的婚姻只是政策聯姻,他們過著有名無實的夫妻生活。Paula 常常暗自傷心,就這樣過了三年,Rainier 已經受封爵位,Margaret 也成為高貴的 Rainier 夫人,他們舉辦了一流的晚宴款待首相,夫人周旋於賓客之中,博得了賓客的讚賞,宴會圓滿結束之後,Rainier 把準備好的高級珠寶送給 Margaret,他為她戴上,戴了珠寶的 Margaret 顯得更加明豔動人,可是 Margaret / Paula 更加傷心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面前你卻不知我愛你...背地裡她崩潰地哭了...傷心之際她打算來趟遠行,途中順便路過 Melbridge 看看。

恰好 Melbridge 這地方發生了大規模的罷工,Rainier 前來處理,在勞資糾紛圓滿落幕準備離開之時,正巧香煙抽完了,Rainier 很自然的走到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的香煙店,隨扈問 Rainier 是否從前來過 Melbridge,Rainier 也覺得奇怪,他並沒到過 Melbridge...

獎項


本片獲得當屆 (1943年) 奧斯卡 7 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女配角、改編劇本、藝術指導、配樂等,雖然在當時英美同仇敵愾的氛圍之下,全軍覆沒,大輸給同樣由 Greer Garson 主演的愛國大片《忠勇之家》(Mrs. Miniver),但是,經過時間的試驗,本片至少在觀眾評價這方面,是遠高於《忠勇之家》的(可參考 iMDb 網站)。

在男主角的部分,當屆奧斯卡提名了本片的 Ronald Colman、《洋基的驕傲》(或譯《打擊王》) "Pride of the Yankees" 的賈利古柏 (Gary Cooper)、《忠勇之家》的 Walter Pidgeon、《仙笛神童》(The Pied Piper) 的 Monty Woolley 以及《勝利之歌》(Yankee Doodle Dandy) 的 James Cagney,其中,本片 Ronald Colman 雖然本身就是參與過一次大戰的老兵,不過在表演方面,相較於我所看過的前作,如他在 1935 年演的《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或 1937 年演的《失去的地平線》(Lost Horizon),他並沒有比較突破性的演出,還是溫文儒雅、文質彬彬的表現,所以輸給了在
《勝利之歌》裡面又唱又跳又笑又哭的 James Cagney。當屆其他入圍者 Gary Cooper 和 Walter Pidgeon 個人認為也是類似狀況,沒有突破。反倒是終其一生在銀幕上演黑道、演亡命之徒、逞兇鬥狠的 James Cagney 在《勝利之歌》裡面那種充滿活力、熱情奔放的表現確實是可圈可點,贏得實至名歸,更遑論《勝利之歌》在當年本就是一部十分政治「正確」的激勵士氣愛國片。

Random Harvest - Opening credit 本片片頭
本片雖然改編自男性小說家原著、由男性導演執導,但畫面跟氛圍卻相當具有女性化的柔美、細膩、與感傷。本片有個很女性化的片頭,典雅的字體,配上橫擺的花束、相當浪漫纖細,另外本片在鋪陳 Smithy 與 Paula 婚後幸福生活的一段時,雖然使用的只是棚內景,但造景也不馬虎,小橋流水跟花木,都提升了畫面的美觀度,也充滿了英國田園的恬靜與悠閒,放眼當時的影壇,以女性議題見長的導演是 George Cukor,而不是 Melvyn LeRoy,所以這可能要歸功於藝術指導 (Art Director) 跟佈景 (Set Decorator),不過導演確實也有統籌指導的功勞。本片擔任藝術指導的是 Randall Duell,他曾經參與 1939 年彩色片《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以及 1952 年的彩色歌舞片《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而負責佈景的則是 Edwin B Ellis,他的作品除本片外,還有 1944 年《煤氣燈下》(Gaslight) 跟 1951 年《花都舞影》(An American in Paris) ,另外他為 1936 年的《歌舞大王齊格菲》(The Great Ziegfeld) 與同一年的《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 所設計的場景也都獲得奧斯卡提名,可見他除了自然田園風格之外,也很擅長華麗的舞台佈景。

兩人遠眺日後的安身之處 恬靜的英國田園 Paula 與 Smithy 的家

改編

本片掛名改編劇本的是這三位 Claudine West 、Arthur Wimperis、George Froeschel,他們獲得奧斯卡提名最佳改編劇本。《鴛夢重溫》的電影改編不但敘事方式與原著小說完全不同,連帶將故事的重心也轉移了。

原著小說仰賴的敘事方式是倒敘,故事一開始已經是二次大戰爆發前夕,也就是 Rainier 與 Margaret 結婚多年之後,而且原著中 Margaret 甚至不是秘書。原著中故事的主述者是男主角 Rainier 的一個男性秘書,這是電影中沒有的一個角色,Rainier 與他進行了多次交談,透過這些談話 Rainier 漸漸把自己的故事向他吐露,而且時間軸並非連續的,而是斷斷續續或間有跳躍,作者透過這兩個人物的反覆交談,逐漸引導讀者一起去揭開 Rainier 從 1917 年到 1919 年那三年之間的記憶空白,也就是與 Paula 在一起而被遺忘的時光,當小說接近尾聲時,讀者方可將 Paula 的形象與那位個性不太鮮明的 Rainier 夫人重疊起來,而真相大白,原來 Paula 就是 Rainier 夫人!

而電影的敘事方式則是直線性的,故事直接從 1918 年開始說起,也就是觀眾從頭到尾都知道 Rainier 夫人就是 Paula,到頭來電影的重點反而變成了 Rainier 藉由哪個事件回想起失落的三年記憶,以打破他跟 Paula 的僵局。

小說家 James Hilton 原著小說
原著小說家
本片改編自 James Hilton 在 1941 年所發表的同名小說,是今日眾多「失憶症」劇情的始祖之一。James Hilton 是上世紀非常成功的小說家與編劇,1930 年代他創作了多本暢銷小說、好萊塢電影改編劇本。他出生於英國,在 1933 受到「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刊登探險家 Joseph Rock 在西藏邊境探險的經歷所啟發,寫成了 "Lost Horizon"《失去的地平線》一書,這桃花源記一般的故事,「香格里拉」(Shangri-La) 一詞就是來自於此書。《失去的地平線》很快成為暢銷書,並在 1937 年拍成電影,恰好也由本片男主角 Ronald Colman 主演,這部片後來在 1973 年又重拍一次,卻拍成了一部歌舞片,而評價差了很多,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老實男英雄救美-1939年《萬世師表》
1934 年,James Hilton 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同一年他又推出一部小說 "Goodbye, Mr. Chips"《萬世師表》,係根據其父在學校擔任教員的經歷寫成的,這本書也很快成為暢銷書,並在 1939 年拍成同名電影,由英國男演員 Robert Donat 擔任男主角,並恰好也由 Greer Garson 擔任戲份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女主角,後來 Donat 憑此片拿下當屆奧斯卡男主角,Greer Garson 更是以新人之姿之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此片使 Greer Garson 一舉成名,MGM 電影公司因而在 1940 年起用 Garson 擔任 Robert Z. Leonard 所導的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的女主角,與莎劇之王 Laurence Olivier (勞倫斯奧利佛) 演出歡喜冤家。1941 年 James Hilton 再推出小說 "Random Harvest"《鴛夢重溫》,也就是本片原著,同樣廣受歡迎,隔年 1942 年便由 Melvyn LeRoy 執導,拍成電影,由 Ronald Colman 與 Greer Garson 領銜主演。同一年 1942 年,James Hilton 還接下賣座的愛國電影 "Mrs. Miniver"《忠勇之家》的改編劇本,此片改編自 Jan Struther 的報紙專欄,由 William Wyler 執導,由 Greer Garson 主演,Garson 後來憑此片拿下當屆奧斯卡女主角。

配樂
本片配樂同本片氛圍,一樣地雅緻浪漫、盪氣迴腸。負責配樂的是上世紀 30 年代至 40 年好萊塢一線的作曲、編曲、和指揮家 Herbert Stothart,他曾經獲得 12 次奧斯卡提名,並以 1939 年的彩色片《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不過 "Over the Rainbow" 這首歌並非出自他的手筆,其實 Stothart 還曾幫 1936 年 George Cukor 所執導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 Juliet" 譜寫過配樂,不過我印象中此片的配樂用了許多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在 1869 年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Romeo and Juliet fantasy overture" 以及柴可夫斯基其他的作品 (天鵝湖?),對於 Stothart 所寫的曲目則印象則不是太深刻。另外 1930 年代相當受歡迎的一系列由螢幕情侶 Jeanette MacDonald (美國的楊麗花) 和 Nelson Eddy 主演的輕歌劇 (operetta) 電影 (差不多就是美國人的歌仔戲啦) 中的一部 1936 年的 "Rose-Marie" 就是 Herbert Stothart 所配樂的,其中一首男女對唱曲目 "Indian Love Call" 歷久不衰且流傳甚廣,像 1990 年代的一部惡搞科幻片《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s) 主角就用了這首歌來反攻入侵地球的外星人。而除了電影配樂外,Stothart 還創作流行歌曲,跟當時的幾個頂尖的流行歌曲創作人如 Vincent Youmans 以及 George Gershwin 齊名。

Random Harvest 片頭曲


女主角 Greer Garson
《忠勇之家》的 Greer Garson
Greer Garson 大器晚成,她原本在倫敦演舞台劇,33 歲時才被 MGM 的老闆 Louis B. Mayer 在倫敦發掘,1937 年簽下 MGM 合約前往美國發展,但是到了美國之後,MGM 卻不知如何安排角色給已屆熟齡的她,在被冰凍了一年之後,1938 年,前面已經提過的 James Hilton 在 1934 年的暢銷書 "Goodbye, Mr. Chips"《萬世師表》準備拍成電影,這故事的男主角是個老實教員,既平凡又木訥,有一次跟同事登山旅遊中,結識了美麗大方、活潑外向的 Katherine,他的善良真誠吸引了她,兩人結為連理,讓男主角的一干親朋好友跌破眼鏡,雖然 Katharine 這個角色不久便難產而死,戲份不多,但是卻非常討喜。這劇本最初拿到了當時的一線女星 Myrna Loy 的面前,但是 Myrna Loy 嫌這是個小角色而推掉了,劇本於是落到 Greer Garson 頭上,Garson 清新自然的演技,讓這角色更加討喜了,Garson 以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輸給了那年《飄》的費雯麗 (Vivien Leigh),雖敗猶榮。《萬世師表》成為 Garson 的成名作,後續 Garson 主演了《傲慢與偏見》,受到輿論肯定,又在 1942 年連拍本片《鴛夢重溫》與《忠勇之家》,並且以《忠勇之家》拿下奧斯卡后座。


重拍 "Remake"

據說美國導演 Sydney Pollack (《遠離非洲》、《窈窕淑男》) 多年以來一直想重拍這部《鴛夢重溫》,而英國導演 Anthony Minghella (《英倫情人》'《天才雷普利》) 也曾想重拍過,不過都考量《鴛夢重溫》的劇情已經脫離現代時勢太遠而作罷,近年隨著這兩位的辭世,重拍想法似乎也煙消雲散,不過搜尋 Google 還是發現華納影業仍然有意重拍此片,所以請了英國編劇 Julian Fellowes (《唐頓莊園》) 來寫本劇新的劇本,不過這已經是 2014 年消息了,結果如何,尚沒有下文。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距離現在已經超過一百年了,確實很難讓現今的觀眾感同身受,因此需要一個傑出的改編這重拍才可能成功,以 1969 年版的《萬世師表》重拍來說,此片距離 1939 年的原版已有 30 年,它尚且將原故事從 19 世起末的開頭挪到 20 世紀的 20 年代,並順勢將一戰的劇情改編為二戰時期,等於將故事的時間軸整個往後挪了三、四十年,但效果仍是差強人意,雖然重拍版本改成音樂片形式也可能也是致敗的原因就是了...總而言之《鴛夢重溫》是個出色的劇本跟電影,任何將本片現代化的重拍都令人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