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om Harvest - opening credit |
Random Harvest publicity photo 宣傳照 |
本片是眾多「失憶症」(amnesia) 劇情的始祖之一,改編自 James Hilton 在 1941 年推出的同名暢銷小說,這本書的前言是這句話:「英國官方報告:炸彈隨機砸落。」("According to a British Official report, bombs fell at Random)"」。 "Random" 一字即是本片名稱的一部分,由於一次大戰性質屬於壕溝戰,非常容易造成腦傷,鋼盔就是此時期發明,所以不如說這電影透過一則羅曼史的鋪陳意圖引起世人對 Shell-shock「彈震症」或戰後創傷的重視。
男女主角 Ronald Colman 跟 Greer Garson 都來自英國,演出本片時都有些年紀了,Ronald Colman 時年 50 歲,充滿了溫文儒雅的紳士風度,女主角 Greer Garson 時年 37 歲,大眼高鼻,風姿綽約,在本片浪漫唯美氛圍的烘托下,銀幕魅力更是破表。雖然男女主角都超級熟齡,但由於本片中故事發生的時間前後跨越了十幾二十年,所以這個選角並不致太突兀。
劇情:
1918 年,一次大戰末期,英國 Melbridge 這個地方有個精神病院,收容了一名男子 (Ronald Colman 飾演),他在法國前線受到砲擊而失去了記憶,一直無法想起以前的事,所以醫院姑且叫他 John Smith。戰爭結束那天,英國人都上街慶祝,醫院的警衛也離開了崗位,John Smith 漫無目的的閒晃,不知不覺來到街上,淹沒在紛亂的狂歡人群中,找不到回去的路,幸好他遇到了隨著劇團來到當地巡演的女演員 Paula Ridgeway (Greer Garson 飾演),她很熱心的幫助他、接濟他,Paula 同情 John Smith 的遭遇,加上他溫文的外表,Paula 情不自禁傾心於他,願意追隨他,她常常叫他是 "Smithy"。
Paula 想要跟 Smithy 過著寧靜的生活,遂離開舞台,偕 Smithy 來到一個小鎮,沐浴在愛情裡,不久便結了婚,也有了愛的結晶,Smithy 頗有文采,這當中他投稿當地報社,賺取一些報酬貼補家用。有一次,他出差到利物浦,在雨中他不慎被一輛汽車撞倒,失落的記憶全都回來了,他想起自己是一名陸軍上尉在前線作戰,但卻把失去記憶之後的事,以及跟 Paula 的種種全給忘了。
Smithy 找到自己原來的身分,原來他是英國數一數二大財閥 "Random" 企業的少東,叫 Charles Rainier,他於是繼承了亡父事業,活躍於企業界。而 Paula 自從 Smithy 失蹤之後,無時不在找尋他,後來她的寶寶病死了,她過了一陣子孤苦的生活,為了生計她去學習速記跟簿記,成為一個出色的秘書文員。她偶然看到 Rainier 的照片被刊登在報紙上,認出他就是她的 "Smithy"。她於是用舞台的藝名 Margaret Hanson 考進入了 Random 企業,還成為大老闆的秘書,希望待在 Rainier 身邊能使他想起她,可是 Rainier 對她印象全無,她打理他的日常瑣事與雜務,可是 Rainier 還是絲毫沒有想起她的跡象,她多次衝動想要向他表明,都被其友人 - Jonathan Benet 醫師 (Phillip Dorn 飾演) 攔下,他向她說,這樣對方難以接受,除非他自行想起。Rainier 有個遠親的少女 Kitty Chilcet (Susan Peters 飾演) 後來傾心於他,Rainier 接受了,也和 Kitty 訂了婚,但是由於年齡懸殊,而且 Rainier 似乎老是在惦念著什麼,Kitty 於是黯然離去,婚約解除。
Margaret: "There, how do you like it?" (美麗的 Margaret / Paula ) |
恰好 Melbridge 這地方發生了大規模的罷工,Rainier 前來處理,在勞資糾紛圓滿落幕準備離開之時,正巧香煙抽完了,Rainier 很自然的走到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的香煙店,隨扈問 Rainier 是否從前來過 Melbridge,Rainier 也覺得奇怪,他並沒到過 Melbridge...
獎項:
本片獲得當屆 (1943年) 奧斯卡 7 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女配角、改編劇本、藝術指導、配樂等,雖然在當時英美同仇敵愾的氛圍之下,全軍覆沒,大輸給同樣由 Greer Garson 主演的愛國大片《忠勇之家》(Mrs. Miniver),但是,經過時間的試驗,本片至少在觀眾評價這方面,是遠高於《忠勇之家》的(可參考 iMDb 網站)。
在男主角的部分,當屆奧斯卡提名了本片的 Ronald Colman、《洋基的驕傲》(或譯《打擊王》) "Pride of the Yankees" 的賈利古柏 (Gary Cooper)、《忠勇之家》的 Walter Pidgeon、《仙笛神童》(The Pied Piper) 的 Monty Woolley 以及《勝利之歌》(Yankee Doodle Dandy) 的 James Cagney,其中,本片 Ronald Colman 雖然本身就是參與過一次大戰的老兵,不過在表演方面,相較於我所看過的前作,如他在 1935 年演的《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或 1937 年演的《失去的地平線》(Lost Horizon),他並沒有比較突破性的演出,還是溫文儒雅、文質彬彬的表現,所以輸給了在《勝利之歌》裡面又唱又跳又笑又哭的 James Cagney。當屆其他入圍者 Gary Cooper 和 Walter Pidgeon 個人認為也是類似狀況,沒有突破。反倒是終其一生在銀幕上演黑道、演亡命之徒、逞兇鬥狠的 James Cagney 在《勝利之歌》裡面那種充滿活力、熱情奔放的表現確實是可圈可點,贏得實至名歸,更遑論《勝利之歌》在當年本就是一部十分政治「正確」的激勵士氣愛國片。
Random Harvest - Opening credit 本片片頭 |
兩人遠眺日後的安身之處 | 恬靜的英國田園 | Paula 與 Smithy 的家 |
改編:
本片掛名改編劇本的是這三位 Claudine West 、Arthur Wimperis、George Froeschel,他們獲得奧斯卡提名最佳改編劇本。《鴛夢重溫》的電影改編不但敘事方式與原著小說完全不同,連帶將故事的重心也轉移了。
原著小說仰賴的敘事方式是倒敘,故事一開始已經是二次大戰爆發前夕,也就是 Rainier 與 Margaret 結婚多年之後,而且原著中 Margaret 甚至不是秘書。原著中故事的主述者是男主角 Rainier 的一個男性秘書,這是電影中沒有的一個角色,Rainier 與他進行了多次交談,透過這些談話 Rainier 漸漸把自己的故事向他吐露,而且時間軸並非連續的,而是斷斷續續或間有跳躍,作者透過這兩個人物的反覆交談,逐漸引導讀者一起去揭開 Rainier 從 1917 年到 1919 年那三年之間的記憶空白,也就是與 Paula 在一起而被遺忘的時光,當小說接近尾聲時,讀者方可將 Paula 的形象與那位個性不太鮮明的 Rainier 夫人重疊起來,而真相大白,原來 Paula 就是 Rainier 夫人!
而電影的敘事方式則是直線性的,故事直接從 1918 年開始說起,也就是觀眾從頭到尾都知道 Rainier 夫人就是 Paula,到頭來電影的重點反而變成了 Rainier 藉由哪個事件回想起失落的三年記憶,以打破他跟 Paula 的僵局。
本片改編自 James Hilton 在 1941 年所發表的同名小說,是今日眾多「失憶症」劇情的始祖之一。James Hilton 是上世紀非常成功的小說家與編劇,1930 年代他創作了多本暢銷小說、好萊塢電影改編劇本。他出生於英國,在 1933 受到「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刊登探險家 Joseph Rock 在西藏邊境探險的經歷所啟發,寫成了 "Lost Horizon"《失去的地平線》一書,這桃花源記一般的故事,「香格里拉」(Shangri-La) 一詞就是來自於此書。《失去的地平線》很快成為暢銷書,並在 1937 年拍成電影,恰好也由本片男主角 Ronald Colman 主演,這部片後來在 1973 年又重拍一次,卻拍成了一部歌舞片,而評價差了很多,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
配樂:
本片配樂同本片氛圍,一樣地雅緻浪漫、盪氣迴腸。負責配樂的是上世紀 30 年代至 40 年好萊塢一線的作曲、編曲、和指揮家 Herbert Stothart,他曾經獲得 12 次奧斯卡提名,並以 1939 年的彩色片《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不過 "Over the Rainbow" 這首歌並非出自他的手筆,其實 Stothart 還曾幫 1936 年 George Cukor 所執導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 Juliet" 譜寫過配樂,不過我印象中此片的配樂用了許多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在 1869 年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Romeo and Juliet fantasy overture" 以及柴可夫斯基其他的作品 (天鵝湖?),對於 Stothart 所寫的曲目則印象則不是太深刻。另外 1930 年代相當受歡迎的一系列由螢幕情侶 Jeanette MacDonald (美國的楊麗花) 和 Nelson Eddy 主演的輕歌劇 (operetta) 電影 (差不多就是美國人的歌仔戲啦) 中的一部 1936 年的 "Rose-Marie" 就是 Herbert Stothart 所配樂的,其中一首男女對唱曲目 "Indian Love Call" 歷久不衰且流傳甚廣,像 1990 年代的一部惡搞科幻片《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s) 主角就用了這首歌來反攻入侵地球的外星人。而除了電影配樂外,Stothart 還創作流行歌曲,跟當時的幾個頂尖的流行歌曲創作人如 Vincent Youmans 以及 George Gershwin 齊名。
Random Harvest 片頭曲
女主角 Greer Garson:
《忠勇之家》的 Greer Garson |
重拍 "Remake"
據說美國導演 Sydney Pollack (《遠離非洲》、《窈窕淑男》) 多年以來一直想重拍這部《鴛夢重溫》,而英國導演 Anthony Minghella (《英倫情人》'《天才雷普利》) 也曾想重拍過,不過都考量《鴛夢重溫》的劇情已經脫離現代時勢太遠而作罷,近年隨著這兩位的辭世,重拍想法似乎也煙消雲散,不過搜尋 Google 還是發現華納影業仍然有意重拍此片,所以請了英國編劇 Julian Fellowes (《唐頓莊園》) 來寫本劇新的劇本,不過這已經是 2014 年消息了,結果如何,尚沒有下文。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距離現在已經超過一百年了,確實很難讓現今的觀眾感同身受,因此需要一個傑出的改編這重拍才可能成功,以 1969 年版的《萬世師表》重拍來說,此片距離 1939 年的原版已有 30 年,它尚且將原故事從 19 世起末的開頭挪到 20 世紀的 20 年代,並順勢將一戰的劇情改編為二戰時期,等於將故事的時間軸整個往後挪了三、四十年,但效果仍是差強人意,雖然重拍版本改成音樂片形式也可能也是致敗的原因就是了...總而言之《鴛夢重溫》是個出色的劇本跟電影,任何將本片現代化的重拍都令人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