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Destry, Jr 一開始裝肉腳,但其實開外掛。登場畫面是幫東岸來的小姐提鳥籠跟撐洋傘,並成為眾人笑柄
常言道 "Wild West"「狂野的西部」,指的應該就像本片《神槍手》"Destry Rides Again" 所描繪的一個混亂、失序的西部小鎮這樣了。本片是一部相當戲謔的西部片,在混亂氣氛的營造上實屬一流,從近乎胡鬧的片頭,到知名的女人打架場面、再到最後的忠奸大亂鬥,可說完全抽離原作而自成另一部電影。本片重拍自 1932 年的同名電影,原本根據 Max Brand 在 1930 年的同名小說,原由 Benjamin Stoloff 執導、好萊塢知名牛仔 Tom Mix 主演,原作題材較為嚴肅,描寫一個槍手被誣陷搶銀行而入獄,出獄後向誣陷他的陪審團尋仇的故事。
1939 年重拍的本片因為選角的關係,在情節上作了大幅更動(下文會說明),此外還加入了歌唱的形式。在原著小說與 1932 年的電影中,並未有沙龍女歌星的角色,本片邀請到柏林出身的作曲家 Friedrich Holländer 寫電影插曲,他就是 1930 年德國電影《藍天使》(Der Blaue Engel) 中數首電影歌曲的創作者,該片正是德裔女演員、也是本片女主角 Marlene Dietrich 的成名作,儘管她的名字一向被漢語使用者翻譯為「瑪琳‧黛德麗」,不過確實發音卻如:瑪蓮娜‧迪翠克。
本片共三首沙龍歌曲 "Little Joe"、"You've Got That Look"、 "See What the Boys in the Back Room Will Have" 由女主角 Marlene Dietrich 主唱,她後來常在公開的場合獻唱其中的 "See What the Boys in the Back Room Will Have" 這支曲子,所以成為了經典 。本片在音樂上的成就雖然不及《藍天使》,但仍算得上突出,除前述沙龍歌曲外,由 Frank Skinner 譜寫的片頭配樂也十分動聽。
《神槍手》片頭配樂 (Frank Skinner)
Marlene Dietrich 在本片《神槍手》中主唱的三首歌
"Little Joe"
"You've Got That Look"
"See What the Boys in the Back Room Will Have"
Friedrich Holländer 的前作 "Nimm Dich in acht vor Blonden Frauen" ("當心金髮女人")
1930《藍天使》,融合 1920 年代流行樂、Vaudeville、爵士樂等風格
Marlene Dietrich 飾演沙龍歌星 "Frenchy"
1939 這年,雖然歐洲戰爭正式開打,但在美國,經濟大蕭條完全結束了,這年號稱是 "The Golden Age of Hollywood"「好萊塢的黃金時代」顛峰的一年,強片輩出,比如早期四大彩色片:《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蕩寇誌》"Jesse James"、《羅賓漢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大約都在此時推出。
1939 年也是西部片在電影進入有聲時代 (1927 年) 一度沒落後強勢回歸的一年,在1939 年之前西部片還多是 B 級電影,專門針對不太關心電影品質而只想看動作戲的觀眾,而 1939 年卻連續出了好幾部回歸默片時代大製作傳統的西部片,如約翰福特 (John Ford)
執導的《驛馬車》"Stagecoach" 、Henry King 執導的《蕩寇誌》"Jesse James"、Michael Curtiz 執導的《道奇城》"Dodge City" 、以及 Cecil B. DeMille 的《鐵路英雄傳》"Union Pacific" ,以及本片《神槍手》。
儘管西部片沒落時仍苦撐著的貧窮片廠 (Poverty Row) 主要仰賴的演員是 John Wayne 與 Randolph
Scott 等影星,但 1939 年引領大製作西部片復甦的作品中卻只有一部是由 John Wayne 主演,也就是《驛馬車》,其餘如《蕩寇誌》是由 Tyrone Power (泰隆鮑華) 主演,他原來演文藝片居多,《道奇城》由 Errol Flynn 主演,他原來演劍客 (Swashbuckler) 或軍官為主,《鐵路英雄傳》由 Joel McCrea 主演,他也主要演文藝片,而本片,則是由 James Stewart (詹姆斯史都華) 主演,他在 1935 年出道,至 1939
年為止未曾演過任何一部西部片,但命運有時就是如此奇妙,日後美國西部片影史上,能與 John Wayne 匹敵的,唯有史都華一人,下文會再說明。
1939 年《驛馬車》"Stagecoach"
1939 年《蕩寇誌》"Jesse James"
1939 年 "Dodge City"
1939 年《鐵路英雄傳》"Union Pacific" 是鐵路電報類的西部片
但以起跑點來說,史都華的資歷勝過了 John Wayne,John Wayne 入行時沒演戲經驗,所以一連演了八、九年的小成本西部片
(B-Westerns) 才嶄露頭角,而史都華在 1932 年赴好萊塢發展之時已頗有演戲經驗,所以 1938
年即以知名「神經喜劇」(screwball comedies) 導演 Frank Capra 執導的《浮生若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打開知名度。史都華的演戲經驗來自他在普林斯頓 (Princeton)
唸大學時所參加的話劇社團,據說普林斯頓的話劇社團在舞台劇圈是小有名氣的,史都華還在大學的話劇營認識了好友 Henry Fonda (亨利方達)
與 Margret Sullavan,Margret Sullavan 成名得比史都華早,還曾提攜過他。
此外本片還帶動 Marlene Dietrich 的事業回春,並啟發後續一連串仿效的作品,包含兩部 Marlene Dietrich 與 John Wayne (約翰韋恩) 主演的電影 "Seven Sinners" (港譯《樂園妖姬》) (1940) 與 "The Spoilers" (港譯《鐵拳粉腿》) (1942),Marlene Dietrich 在兩片中均飾演沙龍女歌星。1974 年,西部片已呈強弩之末之時,Mel Brooks 執導的諷刺電影《閃亮的馬鞍》(The Blazing Saddles),試圖戳破西部片的神話,片中一個沙龍女歌星 Lili von Schtupp 應該就是影射 Marlene Dietrich。另外本片在 1954 年旋即獲得幾乎完全復刻的重拍,1959 年改編成音樂劇在紐約百老匯上演,相當賣座,演出近五百場。
劇情:
美國西部有個狂野而混亂的小鎮叫瓶頸鎮 (Bottleneck),鎮上有一間叫「最後機會」(The Last Chance) 的沙龍,是由一個叫 Kent 的老千 (Brian Donlevy 飾演) 所經營,他的老相好是沙龍的台柱,也就是潑辣的女歌星 Frenchy (Marlene Dietrich 飾演)。鎮長 Slade (Samuel S. Hinds 飾演) 也是 Kent 的傀儡,瓶頸鎮實際上被 Kent 所操縱著。
Kent 在一個牌局裡出老千騙到了一個叫 Lem Claggett 的鎮民 (Tom Fadden 飾演) 的家產,包括牧場、土地、房屋、牲口。警長 Keogh (Joe King 飾演) 去質疑 Kent 後,就莫名其妙人間蒸發,再也沒人見過他。
鎮長 Slade 戲謔地任命鎮上的醉漢 Wash Dimsdale 為新警長,但是,沒人料想到成天醉醺醺的 Wash Dimsdale 卻清醒並認真起來,他指名遠近馳名的已故警長之子 Tom Destry, Jr (史都華飾演) 為副警長。
然而,當 Tom Destry, Jr 來到瓶頸鎮時,他卻告訴好奇的鎮民們,他並未攜帶槍枝,他打算用教化的方式對付不法,並不打算以暴制暴,這聽在鎮民的耳裡非常的不踏實,而壞蛋 Kent 則相當欣喜。Destry 事實上是個百步穿楊的神槍手,他在教訓兩個濫射的鎮民時露了兩手。
Destry 開始調查警長失蹤之事,最終逮捕了 Kent 的一名手下 Gyp Watson (Allen Jenkins 飾演),而 Kent 為了阻撓 Destry,扶持腐敗的鎮長 Slade 為法官,但當他知道 Destry 已經向聯邦要求指派另個法官時,Kent 率人攻破了派出所,殺了警長 Wash 並救走 Watson。憤怒的 Destry 抄了傢伙、帶領鎮上大牧場主要去和 Kent 廝殺... 在此同時,被 Destry 感化的沙龍女歌星 Frenchy 聚集了鎮上的女人來幫助男人們,全鎮陷入瘋狂混亂狀態...
導演:
導演 George Marshall
導演 George Marshall (1891-1975)在默片時代主要是透過西部片發跡的,他既是演員,也是編劇、製片與導演,1930 年代,他曾經執導過勞來與哈台 (Laurel and Hardy) 三部電喜劇影,不過他的作品在今日卻很少見,主要是他為 20th Century Fox (福斯) 所拍的許多電影都在 1937 年該片廠的片庫大火中慘遭祝融。
卡司:
製片Joe Pasternak
Universal (環球片廠) 的製片 Joe Pasternak (喬帕斯特那克) 來自奧匈帝國,他跟許多後來歸化美國人的同胞一樣,都是在希特勒奪權 (1933) 後離開家鄉前往美國,到美國後他在環球片廠混得不錯,曾在柏林的娛樂圈工作的他,老早就認識 Marlene Dietrich。他有個編劇伙伴 Felix Jackson (原名 "Joachimsohn"),不但是 Marlene Dietrich 在柏林的同鄉,而且跟 Marlene Dietrich 共事過好幾部戲。Jackson 一直在為 Pasternak 寫作一部西部片劇本。Pasternak 想把它拍成音樂片形式的俏皮 (saucy) 西部片。
Dietrich 在 1930 年以 Josef von Sternberg 的德國片《藍天使》"Der Blaue Engel"
紅遍歐洲, 美國的 Paramount (派拉蒙) 把她從大西洋彼岸聘請過來,要對抗 MGM (米高梅) 的瑞典女王 Greta Garbo (葛麗泰嘉寶)。派拉蒙旋即在同年推出 Marlene Dietrich 與 Gary Cooper (賈利古柏)主演的 "Morocco",由 Dietrich 的愛人兼精神導師 Josef von Sternberg 執導,此片果然成功將 Dietrich 推入美國市場。隨後 Dietrich 聽從 von Sternberg 的建議,減去了不少體重,並持續拍 von Sternberg 的片子,此後走紅了數年,可惜 1935 年之後 von Sternberg 似乎有點江郎才盡,給 Dietrich 量身製作的戲落入公式,了無新意,她的受歡迎度明顯下滑,成為片酬昂貴但票房不佳的影星,1937 年之後兩年沒演戲,1938 年被好萊塢報導者報 (The
Hollywood Reporter) 的一則廣告封為《票房毒藥》(The poison of box office)。
1939 年 8 月 Marlene Dietrich 正在法國,當 Pasternak 一通電話邀她演出西部片時,她還以為對方在開玩笑,儘管 von Sternberg 告訴她這是個好主意,她仍沒動搖,但最後,考量到她大筆帳單需要支付,她接下了戲。在本片中,她據說成功重塑了自己的形象,變成一個聰明、幽默又潑辣的女人形象,雖然在我看來,完全無法跟 1935 年之前的她相比,1930 年代注重的「媚惑」(glamour) 已蕩然無存,只是本片故事背景換成美國西部,較有新鮮感罷了~~ 且此次再創的事業第二春,也只延續短短幾年。
《神槍手》的 Marlene Dietrich 還是無法與早期相比 (1932年 "Blond Venus")
個人認為 Marlene Dietrich 後期作品完全無法與早期相比,只是她這人一向很注意自己形象,每當面對攝影鏡頭必定確保燈光角度讓自己完美無暇,且非常自我中心且強勢,所以常常把同台演員比下去,所謂的「搶戲」("upstage") 罷了,如同她的傳記紀錄片 "Marlene Dietrich: No Angel" 中所說,她在 1948 年演 "A Foreign Affair" 時搶了老資格的女演員 Jean Arthur 的光彩,而 1950 年演出 "Stage Freight" 又搶了新科奧斯卡影后 Jane Wyman (珍惠曼)的鋒頭。
原本預定的男主角 Gary Cooper in 1941 "Meet John Doe"
男主角方面,據說製片 Pasternak 原本屬意 Gary Cooper,但由於 Cooper 要求的片酬太高,所以轉向史都華。原屬意 Cooper 的劇本中,男主角是為了報殺父之仇而來到鎮上,相當接近原著小說以及 1932 的舊版電影,但當男主角換成史都華時,製片不認為史都華能夠扮演這樣的角色,所以調整了劇本,讓男主角變成原本不想訴諸槍枝,但最後不得不然的副警長,而名字也調整為 Thomas Jefferson "Tom" Destry, Jr. - "Thomas Jefferson" 正是美國開國元勳的名字。
史都華踏入電影圈以來一直是 MGM (米高梅) 的簽約演員,不過突破性的作品卻都是外借給 Columbia (哥倫比亞) 由 Frank Capra 執導的電影,如 1938 年神經喜劇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夢》與 1939 年神經喜劇突變成愛國電影的《史密斯先生遊美京》(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神槍手》的史都華
1939 年七月他剛拍完《史密斯先生遊美京》,隨即去歐洲度了兩個月的假,九月回國後即投入本片的拍攝,稍後《史密斯先生遊美京》在十月上映,並成為當年第二賣座的電影,僅次於鉅片《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當時的史都華都紅到天邊去了。
史都華在 1941 年以《費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 拿下奧斯卡男主角獎項,同年演完文藝片 "The Ziegfeld Girls"
《齊格菲女郎》之後就投身二戰,駕駛轟炸機深入歐洲戰區,戰功彪炳,獲得勳章。
1945 年戰爭結束,史都華復員,據說他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重操舊業,不過隔年 1946 年就再演出 Frank Capra 所執導的賀歲奇幻電影《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復出,該片在當年雖然相當賣座,但影評不算突出,不過日後卻成為電視台在聖誕節必重播的電影。1948 年史都華演出緊張大師 Alfred Hitchcock (希區考克) 懸疑片《奪魂索》"The Rope",他在此片中對於角色心理的刻劃非常深入。
進入 1950 年代之後,奠定史都華巨星地位的主要是他與緊張大師 Alfred Hitchcock (希區考克) 合作的懸疑片如《後窗》"Rear Window" 與《迷魂記》"Vertigo",以及他主演的一連串西部片,尤其與導演 Anthony Mann (安東尼曼) 所合作的電影,如 1950 年《無敵連環槍》(Winchester '73)、1953 年《血泊飛車》"The Naked Spur"、1955 年《血戰蛇江》"The Man from Laramie" 等等,其中《血泊飛車》"The Naked Spur",是相當程度的心理劇,被視為是「修正主義西部片」之一。 1950 年另一部他主演、由 Delmer Daves 執導的《折箭為盟》(Broken Arrow) 也是相當早的「修正主義西部片」(Revisionist Westerns) 作品,劇中採取了可觀的印地安人角度。西部片的「修正主義」(Revisionism) 是指片中對於善與惡的界定不再分明、好人壞人往往是一體的兩面,且針對美國社會的價值與道德提出批判。
女配角Una Merkel
1903 年出生的 Una Merkel 是知名的配角演員,或稱性格演員 (character actress),她常常演女主角的或好朋友,如1932年 "Red Headed Woman"。她是從無聲電影開始演起,1930 年她曾在 D.W. Griffith 的林肯傳記片 "Abraham Lincoln" 中演出林肯紅顏薄命的初戀情人 Ann Rutledge,這部片曾被 1978 年一本暢銷的電影書 "The Fifty Worst Films of All Time" 列為史上五十爛片之一,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1932 年她與 MGM (米高梅) 簽約,1936 年她在 MGM的歌舞片 "Born to Dance" 中演出女主角的好友,該片女主角是知名的舞后 Eleanor Powell,而男主角是詹姆斯史都華,這是史都華從影以來唯一(或唯二)的歌舞片,而與女配角 Una Merkel 配對的是男配角 Buddy Ebsen,也是頗有名的舞者,同片還有知名的美女演員 Virginia Bruce,這部片產出了一首廣為流傳與翻唱的歌 "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
甘草人物 Mischa Auer
本片的男配角,也是甘草人物的 Mischa Auer 來自俄羅斯,他在 1920 年代來到美國,先從舞台表演開始,再演到電影,並搬到好萊塢。因為長相的關係,他一開始都演反派,但自從 1936 年在神經喜劇《彩鳳伴金龍》 "My Man Godfrey" 中演出喜劇配角,並一舉得到奧斯卡提名最佳男配角之後,他就開始接演甘草人物了,隨後在 1938 年演出 Frank Capra 的神經喜劇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夢》中的喜劇配角,並在 1939 再於本片中繼續扮小丑,1940 年仿效本片,並由 Marlene Dietrich 與 John Wayne 主演的 "Seven Sinners" (港譯:《樂園妖姬》),Mischa Auer 再度執行類似於本片的角色。
常演奸角的 Brian Donlevy
本片的大反派由性格演員 Brian Donlevy 出任,常演配角的他在演本片的同一年也在另兩部賣座片《蕩寇誌》跟《萬世流芳》 "Beau Geste" 中演奸惡之人,而《萬世流芳》的演出則一舉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隔年他旋即在神經喜劇編導 Preston Sturges 的執導處女作《江湖異人傳》"The Great McGinty" 中挑大樑 ,演男主角 Daniel McGinty,數年後這個角色在 Sturges 另一部喜劇電影 "The Miracle of Morgan's Creek" 中客串性質出場。後期他朝向廣播跟電視劇發展,1972 年去世時,英國泰晤士報說:「討論 20 世紀 40 年代美國黑色電影時,若不提他的話,是不完整的。」"any consideration of the American 'film noir' of the 1940s would be incomplete without him..."
好萊塢的陳年八卦:
本片中的史都華
本片在 1939 年九月開拍,彼時的史都華十分瀟灑,用現在流行的說法是一盤天菜,據說 Marlene Dietrich 迅速拜倒在他西裝褲下。對於 Dietrich 生平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她與每個她覺得好看 (attractive) 的人都有一腿,而且不分男女。據說在拍片期間,Dietrich 為了討好史都華,還交代片廠的道具部門製作一尊真人大小的 Flash Gordon,因為史都華是個漫畫迷,愛看當時很受歡迎的漫畫 "Flash Gordon"。
我得說,史都華應該也被 Dietrich 前衛的歐式觀念給嚇到了吧,畢竟,彼時的 Marlene Dietrich 自始至終是已婚身分,還有個女兒,還同時跟《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 Front) 的作者雷馬克 (Eric Maria Remarque) 交往,對於觀念還是普遍傳統的美國人來說,這未免太駭人,況且史都華來自於相當保守的賓州,更不用說從 Marlene Dietrich「征服」每一個她想要的人這點看來,反映出她相當自戀。
這戀情還有更嗜血的,就是傳聞女方曾懷了男方的孩子,但男方逼迫她去墮胎。根據坊間的傳記,Marlene Dietrich 的好友,老牌影星 Burgess Meredith 就說懷孕的謠言是 Dietrich 散佈的,因為她被史都華甩了心有不甘,所以狹怨報復。不過,懷孕的說法也出現在雷馬克的日記中,他是 Marlene Dietrich 當時的男友,所以他才知道此事並寫入日記中。又有個說法是名導演 Peter Bogdanovich 說有一次搭飛機與 Marlene Dietrich 同機,她說她與史都華在拍攝本片時有染,而且她還懷孕了,但沒有告訴男方,可見此事眾說紛紜,但出處都是 Marlene Dietrich。
雷馬克的日記中還披露,Marlene Dietrich 把史都華送給她的花都收集起來,連同史都華的照片,在她公寓裡佈置成像一座神龕似的樣子。不久,史都華與女星 Olivia de Havilland 交往,Dietrich 甚至僱用私家偵探來分別監視史都華和 de Havilland 的住宅。
雖然史都華後來頗為認真的跟 Olivia de Havilland 交往,還一度傳出婚嫁,但是後來還是不了了之,從史都華對於分手收場頗為無情的反應看來(他說 de Havilland 的姓氏很難唸),有可能是被 Olivia de Havilland 甩掉,而這跟他花名在外也難說沒有關係。順道一提 Olivia de Havilland 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目前碩果僅存的影星,2016 年她已歡度 100 歲生日,她目前定居在巴黎。
史都華與 de Havilland 約會
史都華陪 de Havilland 出席《亂世佳人》在紐約的首映
儘管當初的決裂搞得如此難堪,但是,當 1951 年史都華與 Marlene Dietrich 再攜手合作電影 "No Highway in the Sky" (Henry Koster 執導),這表示 時間似乎已解決了一切~ (這應該是我想太多吧,畢竟 Dietrich 的獵物可是多得很~)
1951再度合作 "No Highway in the Sky"
Marlene Dietrich 主唱的 "Three Sweethearts Have I",意思是說她有三個愛人,出自 1935 年電影 "The Devil is a Woman",她演一個玩弄男人於股掌之間的西班牙女人,應該是本人的寫照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