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8

台語片《流浪三兄妹》(邵羅輝, 1963)

劇照來自國家電影中心。左至右:許秀哖(十歲)、戴佩珊(五歲)、肉員仔(三歲)。
製片公司:永達影業
製片:戴傳李
導演:邵羅輝
編劇:陳守敬
主演:拱樂社歌仔戲團

這麼珍貴的電影🎬,不能只有我看到~

本片是台語片到當時為止最賣座的,據說以當時幣值,三十萬就能買一間房子,而本片「成本三十八萬,票房一百八十萬」。

自從九月初在公視台語台偶然看到 1969 年的台語片《燒肉粽》之後,就被童星戴佩珊圈粉了。近日連續看了 1962 年《舊情綿綿》跟 1965 年《地獄新娘》,前者的心得已經火速專文分享。頃聞 1963 年的賣座台語片《流浪三兄妹》也是由戴佩珊主演,還加上另兩個可愛童星:許秀哖跟肉員仔(本名簡春美),就很積極地在網路上尋找片源,就在偏尋不到,又發現沒得買之際,上了國家電影中心粉絲專頁問東問西,終於問到,國家電影中心的館藏就有。所以一得空就殺到青島東路的「國家電影中心」以 100 元為代價看了。

由於不能出借,所以我在現場看。片頭是一連串感謝協助修復的獻文,看來修復的時間應落在 1997 年左右,這已經是電影推出 35 年後了。獻文內容感謝了一票立法委員,包括藍營的柱柱姐跟周荃。接著跑的文字我看了目屎流,大意是說這舊電影呈現了社會變遷中的一頁,歷史最大的好處就是幫你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為何是現在這樣。這片子前十分鐘因為音軌遺失之故,成為無聲默片,劇情只能靠揣測,跟片後查網路補足。

這是一部歌仔戲電影,由拱樂社歌仔戲班全員主演。名為電影,實為形式是電影的歌仔戲。作為 20 世紀發源於蘭陽平原 (宜蘭) 的儒腔台語歌唱劇,歌仔戲一向是最貼近台灣島民的娛樂,而它也真在戰前戰後兩次常民娛樂黃金時期扮演了提供人才的「人才庫」,如戰前自 1931 年至 1945 年,由古倫美亞唱片催生的台灣最早的一批台語流行歌,當中不但有些曲目保留了歌仔戲(北管)的元素 (如 1936 年勝利唱片 (Victor) 「雙雁影」),連最早的一批台語流行歌星也都從歌仔戲演員找人,如純純(1914-1943)與愛愛(1919-2004)在尚未成為流行歌星之前,均是歌仔戲藝人。至今台語流行歌有不少都是歌仔調,其實歌詞若是七個字成一句的幾乎都是歌仔調,知名歌謠家姚讚福的《日落西山》便是改編自歌仔戲的「新調」。



而戰後的常民娛樂黃金時期則是從 1957 年開始,並貫穿整個 1960 年代至 1970 年為止的台語片全盛時代。1955年「台語片的先驅」《六才子西廂記》就是由歌仔劇團「都馬班」在面臨電影的挑戰下主演,由邵羅輝執導、並用十六釐米的底片拍攝,但由於拍攝匆促且技術不純熟,所以上映僅三天就匆匆下片,然而《六》片卻引起了另個老歌仔戲班「拱樂社」老闆陳澄三的注意,他找來甫自日本學成的導演何基明,用三十五釐米的底片將歌仔戲的經典劇碼《薛平貴與王寶釧》搬上大銀幕,意外造成空前轟動,這才開啟了台語片的黃金時代。

台語片的先驅 - 1955 年拍攝的歌仔戲《六才子西廂記》

1956 首部賣座的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

劇情

明朝永樂年間,三兄妹之父為武林中人,因故入獄,其母碧霞 (音譯) 去找河南都督張某(柯佑民飾演)求情,不料卻遭張強佔,連帶使丈夫被害,死於獄中,張更派人要斬草除根,幸虧父親之同門救走三兄妹,交由三兄妹的叔嬸扶養。

三兄妹年幼,最小的尚在襁褓之中,叔叔視如己出,細心照料終成可愛兒童,分別是哥哥小奇(音譯,許秀年飾演)、妹妹小燕(戴佩珊飾演)跟小珍(肉員仔飾演)。一日,叔叔外出做生意,交代嬸嬸照顧三兄妹,但嬸嬸陽奉陰違,不但虐待三兄妹,還將他們當成傭人使喚,這也就算了,還偷隔壁老王,恰好被三兄妹撞見,小燕被毒打,叔叔返家問是何原因受傷,小奇怕嬸嬸報復只好謊稱跌倒。

不久,叔叔又要出遠門,老王又登堂入室與嬸嬸共度春宵。嬸嬸跟老王商量毒計,要將小燕殺死丟到河中再謊稱失蹤,這被房門外的小奇聽到了,小奇連夜帶著妹妹二人逃家。叔叔返回,碰見三兄妹露宿郊外,詢問是何故,小奇和盤托出。叔叔攜三兄妹返家,捉姦在床,嬸嬸不但不示弱,還威脅要將三兄妹的下落告官,叔叔憤而將姦夫淫婦殺死。

叔叔打算去官府自首,臨行前交給三兄妹一包銀兩,並囑咐三兄妹要前去「大法寺」投靠師公並拜師學藝。不過後來因為銀兩被偷,而小燕堅持要尋母,三兄妹便一邊乞討一邊流浪至河南,一路上充滿艱辛、苦楚。到了河南,卻聽說河南都督已遷至京城出任尚書。三兄妹正要啟程進京之際,發現小珍染風寒,幸而得到藥舖大夫(吳老吉?飾演)幫忙,不但招待他們吃穿,還帶他們到京城。

三兄妹於尚書府外苦候多時,均未見其母出門,苦等三個月,經過風吹雨淋日曬,身上由大夫相贈的錦衣已經變得破破爛爛,總算盼到生母外出拜廟,生母見乞食群中三幼童,便與三兄妹攀談,由言談認出是骨肉,但因為怕三兄妹受害,不敢與其相認,只給予銀兩。一日,生母要婢女送盤纏給三兄妹,要他們速速離開京城,並至師公處學藝,三兄妹央求婢女帶他們與其母相見,婢女拗不過三兄妹,只好帶他們到尚書府後花園,母子終於相認,相擁痛哭。

母子團圓這一幕,不巧被張某的師爺(郭夜人?飾演)撞見,派人追殺,幸虧三兄妹父親的同門即時趕到相救,平安攜至師公處。三兄妹在師公處學藝,學成後,攻入尚書府救出生母,並在聖駕前告御狀報父仇。生母最後出家。叔叔亦出獄團圓。

小燕被毒打
三兄妹乞食

三兄妹向大夫說明流浪的原委哭喊肚餓的妹妹

配樂

在配樂方面,除了本體歌仔戲以外,我倒覺得片中頗多聽起來像當時歌謠黃金時代的龍頭亞洲唱片常用的管弦配樂,都是頗為西化的配樂,倒是沒有什麼漢樂的影子。後來在網路上查到「圖解台灣電影史」這本書中提到,製片戴傳李很注重影片的錄音跟配樂,所以就請文夏合唱團的文君來唱主題曲,然後配樂都請樂隊來錄音。本片的主題曲正是《流浪三姊妹》,在三兄妹拔山涉水過吊橋的時候搭配使用,畫龍點睛。

主題曲:《流浪三姊妹》 文君主唱


感想

前十分鐘的劇情之黑暗,如朝官霸佔平民之妻又謀殺平民橋段,令我猜到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朝代~~明朝,果然後段就提到是明朝永樂年間。中間看到三兄妹的淒涼流浪我目屎流,若不是過危橋、就是涉水渡河,連在屋簷下躲雨都被驅趕,簡直不能再倒楣了。面對哭喊肚餓的妹妹們,哥哥只能向路過的農家討飯,雖然大多被拒。儘管世態炎涼,所幸還有好心人,小珍染病,哥哥求藥店大夫免費醫療,大夫不但義診,還接待三兄妹飽餐,並詢問流浪原委,帶三兄妹上京。

但仔細審視電影,還是頗牽強不合理,比如說,若三兄妹父親之師門如此神勇,那何必等到父死母被佔三兄妹又即將被仇人消滅之際才趕到相救?另外十歲孩童如何能如此神速學成武藝並報父仇?感覺電影為了結局而草草結束,根本急轉直下大放送了~

嬸嬸偷情被姪子們識破的橋段頗有另個歌仔戲劇碼 -- 通州奇案「殺子報」的況味,只能說偷情這種情節真是永恆而歷久不衰的橋段啊 (菸🚬 )....,大概因為人性自古至今不曾改變吧~~而叔叔殺人的橋段好哥德啊 ("Gothic",是一種恐怖片),害我看了錯愕一下,因為他一刀殺死一個,殺死兩個才用兩刀,白刀子進,紅刀子出,輕鬆得很,我還以為在看《快樂樹朋友》(Happy Tree Friends)...

血腥卡通《快樂樹朋友》(Happy Tree Friends)

另外我雖是衝著戴佩珊而來,但不得不在此對演技出色的許秀年稱讚一番,確實戴佩珊失色不少(但戴的嬰兒肥還是可愛啦~),不過此片本來就是拱樂社的主場,而會唱歌仔戲的「囝仔生」許秀年自然比戴佩珊討喜許多。

這片子裡,小秀哖延續她在前一年的歌仔戲電影《金銀天狗》中的絕活,那就是「受人欺負還能掃地掉淚唱戲」,像是被嬸嬸虐待時,以及哭得梨花帶雨還能一邊唱戲,如與妹妹流浪乞食時,或與母相認的橋段,另外比較深刻的還有藥舖大夫與三兄妹在京城即將分別時,大夫問三兄妹日後如何尋母?若是未果又該如何處置?只見小秀哖口條清楚,將台詞說得頭頭是道,原來她六歲就成為拱樂社的「囝仔生」(小男生),難怪表現如此優秀。

一般人只知許秀年是知名歌仔戲小旦、「娘子」,但她本名許秀哖,1953 年出生在雲林麥寮窮人家,由於母親與祖母都在拱樂社幫傭,五歲那年登台代演,意外走紅,從此開啟她的粉墨生涯,常常演出苦情的孩子角色,不是苦命就是得流浪尋母,或為父報仇... 據說在台語片風行的年歲裡,她也曾在四年間,主演過九部台語片...



而肉員仔的資料則不多,據說是她就是歌仔戲演員吳碧玉之女,本名簡春美。吳碧玉就是首部賣座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的女主角,飾演王寶釧。

1962《舊情綿綿》中四歲的戴佩珊
再來,還是重提一下戴佩珊的事蹟,出生於台語片剛竄出頭的1958年,父親就是本片的製片戴傳李,他原是排片員,後轉為製片,先後成立永達、永新影業,專營台語片的製片與發行。母親黃翩翩也擔任電影監製,在片場幫助丈夫。戴佩珊與哥哥、弟弟都在父親的電影中擔任童星,如弟弟在嬰兒時就演出 1961 年同是邵羅輝執導的《桃太郎大戰鬼魔島》,1963 年另一部同是兒童流浪片的《尋母三千里》則由戴佩珊與哥哥戴哲欽共演。

1962《舊情綿綿》中四歲的戴佩珊
1962年的台語片《舊情綿綿》是戴佩珊第一部電影。1963年本片《流浪三兄妹》,據說以當時幣值,三十萬就能買一間房子,而本片「成本三十八萬,票房一百八十萬」,是台語片到當時為止最賣座的。同年隨後全外景在蘇花公路拍攝的《尋母三千里》票房更大賺三百萬,幾乎可以買下十棟房子。

可惜台語片在進入 1970 年代之後一方面受到來自電視媒體的挑戰,一方面來自國民黨國語政策的壓制,以致無以為繼,所以戴佩珊在小學畢業後就息影了~~

戴佩珊2017近照。左二戴佩珊、母親黃翩翩電影監製 (出處:國家電影中心)

最後是三兄妹跟叔叔講嬸嬸「討契兄」的橋段... 童言無忌... 還是不失可愛  >///<...

2019-09-15

台語音樂片《舊情綿綿》(邵羅輝, 1962)

四歲的戴佩珊飾演的慧珠,劇組阿姨把人家眉毛畫太濃了啦,歌仔戲才畫這麼濃啦~
製片廠:永達影業
製片:戴傳李
發行:中影
導演:邵羅輝
副導演:林福地
原作:陳小皮
編劇:張淵福

話說日前在公視台語台看了1969 年的台語片《燒肉粽》之後,就被童星戴佩珊圈粉了。近日在網路上連續看了 1962 年《舊情綿綿》跟1965 年《地獄新娘》,後者的心得有待分享,但本文將略為推介 1962 年《舊情綿綿》。

在《舊情綿綿》中,戴佩珊真的好可愛也好聰明喔,她父親是台語片製片人戴傳李,據說是蔣渭水的外甥,後來成立永新影業,專營台語片的製片與發行。《舊》是戴佩珊第一部電影,可惜台語片在進入 1970 年代之後一方面受到來自電視媒體的挑戰,一方面來自國民黨國語政策的打壓,以致無以為繼,所以小朋友小學畢業就息影了,殊為可惜~~

主演《舊情綿綿》的是台語創作歌星洪一峰 (1927-2010),本名洪文路,他專長作曲,而葉俊麟填詞,是本地歌謠最重量級的創作二人組,如 1950年代末期《舊情綿綿》、《思慕的人》、《寶島曼波》、《淡水暮色》...等等。據說他的成名作是 1957 年的《山頂的黑狗兄》,翻唱自日本歌星中野忠晴在 1934 年的仿瑞士山歌 (優抖調 "yodelling")《山の人気者》(註1),1959 再以自創作的《舊情綿綿》繼續賣座。

什麼樣的電影會請一個歌星來主演?就是「音樂片」或「歌唱片」,如本片的同名主題曲《舊情綿綿》,其實早在本片推出之前數年的 1959 年就問世了。1950~1960 年代是台語歌謠第二個黃金時期,以位於高雄的「亞洲唱片」為火車頭,網羅留日的音樂名人林禮涵與楊三郎等人。那時的編曲,也就是樂器的鋪排,常是管弦樂的配置,澎湃華麗異常,《舊情綿綿》的前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絕非 1970 年代以降到 1990年之間在黨國打壓下普遍質感不佳的台語歌所能相比。



劇情

洪一峰來到一個種滿了檳榔的鄉下擔任教職,認識了當地採檳榔的少女月霞 (白蓉飾演)。洪老師一峰不僅文質彬彬,還會拉小提琴、作曲,令月霞著迷不已,而一峰對面貌姣好的少女月霞也是一樣心動。

可惜月霞的勢利眼父親(繼父/養父?)早已看好一門親事,那就是以十萬元以及晉升經理為代價,將月霞嫁給台北總公司的董事長當繼室。月霞之父為了拆散兩人,找校長告了一峰一狀,一峰只好捲鋪蓋走路,到阿里山令謀他就。

月霞不想嫁董事長,只好逃到阿里山投靠一峰,由於月霞是未成年少女,一峰幾經抗拒接受了,兩人在阿里山共組家庭,育有一女慧珠。但好景不常,月霞父親在小吃店無意間聽到鄰桌在話家常,得知一峰月霞兩人在阿里山,便趁著一峰外出時將月霞帶走。

月霞被帶到台北董事長處,由於逃跑失敗,只好一邊抗拒、一邊虛與委蛇,這樣過了四年。慧珠 (戴佩珊飾演) 已經是個可愛的孩子,她看到媽媽的照片問東問西,最後為了找媽媽,偷偷跟著幫傭的阿婆 (文珠飾演) 上台北,卻不慎走失。一峰在阿里山遍尋不到慧珠,只好上台北找女兒,無巧不巧的遇到舊識進入唱片界,意外走紅。

慧珠流落街頭、夜宿公園,偶然看到一峰登台的招牌,認出那是父親而進場... 月霞也在電台認出一峰的歌聲而來到登台現場... 此時董事長因為公司被月霞父親掏空,而犯下票據法....



配樂

男主角是當紅歌星,所以影片的配樂也十分豐富,由於洪一峰本就翻唱不少日本低音歌王フランク・永井(法蘭克永井 "Frank Nagai") 的曲子,所以電影中除了自創作曲外,還有不少日本翻唱歌曲,也有台灣宜蘭地區的先民民謠《一隻兒哮啾啾》,甚也有中國歌曲,那就是黎錦光在上海百代唱片時期的《採檳榔》:

曲目 詞曲/原曲 主唱
舊情綿綿 葉俊麟、洪一峰 洪一峰
採檳榔 黎錦光 洪一峰合唱團
青春愛戀 葉俊麟、洪一峰 洪一峰
快樂的牧場 葉俊麟、洪一峰(部分取材日本歌?) 洪一峰
無情的火車 葉俊麟(?)、洪一峰 洪一峰
搖子調 《赤城の子守唄》 洪一峰
一隻鳥兒哮啾啾 先民民謠 (宜蘭地區) 趙明玉
無聊的男性 《俺は一人ぼっち》1960,中野忠晴原唱 洪一峰
悲情的城市 吉田正《捨てられた町》1955,フランク・永井原唱 洪一峰

橋段

幾個我喜歡的橋段:

慧珠流浪台北街頭、夜宿公園,這部份的音軌應該是遺失,配樂《一隻鳥兒哮啾啾》沒能放出來,非常非常可惜~


夜宿公園

流浪街頭


路旁發呆



男女主角在阿里山上過著快樂生活的配樂是《快樂的牧場》,同樣是仿瑞士山歌優抖調,作詞葉俊麟,作曲不確定是否洪一峰。灰田勝彥在 1951 年唱的《アルプスの牧場》(高山牧場),佐佐木俊一作曲,副歌的部份與《快樂的牧場》一模一樣,可以猜測《快樂的牧場》》應是改編此曲,不過《快樂的牧場》除卻副歌的部分其實跟《アルプスの牧場》不一樣,猜測是部分取材。



另外就是影史中常見的悲劇畫面,火車站的送別、甚至追火車的橋段,如 1945 年大衛連 (David Lean) 《相見恨晚》(Brief Encounter)、1955年大衛連《豔陽天》(Summertime)、1957 年比利懷德 (Billy Wilder)《黃昏之戀》(Love in the Afternoon)、1965年大衛連《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本片是月霞父親萊阿里山拆散月霞一峰時的火車橋段,佐以《無情的火車》,頗為悲傷...



感想

本片一個珍貴的地方是舊時的台北街景,令我印象深刻,由於彼時的台北城中心仍在西區,片中萬華、西門町街景都頗有歷史價值,如北門郵局、中華路、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萬華車站、峰大咖啡、開封街(音響街)等等都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以今日眼光看來,這部台語片其實不乏粗製濫造的感覺,劇情的時間軸充滿了牽強與不合理, 如慧珠流浪到父親成名,應該早已餓死街頭?月霞如何能與董事長虛與委蛇四年?如果一峰如此才華洋溢應用不著後面到台北找朋友才巧遇舊識伯樂。月霞父親如何能在小吃店聽到月霞與一峰在阿里山,隨便的路人甲乙都知道月霞一峰在阿里山,未免牽強?慧珠是如何混過火車站票口上火車?另外有的鏡頭運鏡奇怪...

但是... 儘管片子在深刻檢視下瑕疵多多,本片在情感上是真摯而動人的~

本片後續又在 1962 年拍攝《何時再相逢》、1964年《祝你幸福》等續集。

最後簡介一下導演跟女主角。導演邵羅輝據說是演員出身,據說他在 1955 年拍的 16 釐米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是台語片的先驅。而女主角白蓉則出身「白蘭歌舞劇團」,活躍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白蘭歌舞劇團」在1957年拍攝電影《薛仁貴與柳金花》,開啓了白蓉的電影之路。1960年代中期結婚息影。

預告片


註1:「山の人気者」又翻唱自英國歌手 Leslie Sarony 在 1930 年寫下的 "Fine Alpine Milkman" (阿爾卑斯山的送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