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編導的卡本特曾經提到,此片受到 1959 年西部片《赤膽屠龍》(Rio Bravo) 與 1968 年殭屍片《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的影響。的確,《攻擊13號警局》將《赤膽屠龍》與《活死人之夜》融合為一了,除了兩片都跟「包圍」(siege) 有關以外,《赤膽屠龍》的場景設定與本片高度重合,《赤》片多數的戲在警局內發生,空間雖然不大,但有囚室,有警長、副警長、及忠心耿耿的獄卒,只不過, 《赤》片是譁眾取寵的娛樂電影,而且還用了兩名歌星來助陣,說是「偶像劇」不為過,倒是《活死人之夜》不論在緊張刺激感或孤立絕望感都與《攻擊13號警局》高度相近,某程度上,《攻擊13號警局》根本是活人版的《活死人之夜》...
儘管遲鈍如查爾斯,也不禁對於伊芙夫人的長相感到訝異,查爾斯想,伊芙夫人長得實在太像琴了啊。儘管查爾斯的貼身男僕一再地向他警告:「是同一個人。」(It's the same dame.) 但查爾斯還是認為如果琴要來糾纏,不致於完全不易容就出現。如同第一次一樣,笨拙的查爾斯又再度上鉤,與伊芙夫人訂婚。欣喜的查爾斯家舉辦了盛大的婚禮,然而,就在婚禮之夜...
鬧劇
這片子裡面有好幾個貫穿全片重複出現的笑料,包括笨拙的查爾斯摔得人仰馬翻的橋段,已接近鬧劇 (slapsticks),亦即有誇張肢體表演的喜劇,即便在同類的神經喜劇中,這也很少見的,就算相較於導演霍華霍克斯 (Howard Hawks) 在 1938 年所拍,幾乎每個人物都是怪咖的神經喜劇《育嬰記》(Bringing up Baby,1938) ,本片也是有過之無不及。但據說這些跌倒戲曾經引起派拉蒙片廠關切,不過因為這些橋段在試片的時候「笑」果非常好,所以全都被保留。
摔得人仰馬翻的查爾斯
摔得人仰馬翻的查爾斯
兩人互訴衷曲的時候馬兒亂入
另外這片子有個長達 3分51秒的戲是影史有名喜劇橋段,琴在自己的艙房內媚惑查爾斯,已故的知名影評人,芝加哥論壇報的 Roger Ebert 曾說:「這是影史上浪漫喜劇單一場景中,最性感同時也最逗趣的戲。」(...the single scene in all of romantic comedy that was sexiest and funniest at the same time...)。
這場戲中,我們可以看到,宣稱艙房內有蛇的琴,連同查爾斯,跌坐在躺椅上,琴一面用耳際廝磨著查爾斯,一面不著邊際地閒聊。琴問:「亞馬遜河流域那邊好嗎?」(How was everything up in Amazon?),查爾斯語無倫次地回答:「很好,謝謝。」(Alright. Thank you.) 琴又問:「你在想什麼?」(What are you thinking about?) 查爾斯迷亂地回答:「沒什麼。」(Nothing.) 琴再問:「你會永遠都對蛇類都這麼有興趣嗎?」(Are you always going to be interested in snakes?) 查爾斯回答:「就某方面來說... 蛇是我的生命...」(Snakes are my life, in a way.) 這中間琴的裙子一度退到大腿上,查爾斯還幫她拉好,非常逗趣的一幕,也充分表現出獵物是逃不出掠食者的手掌心~
媚惑查爾斯
導演 Preston Sturges (1898-1959)
導演/編劇 的普雷斯頓‧史特吉 (Preston Sturges) 是好萊塢第一個以編劇成名後才開始執導筒的影人。在他之前,知名的編導如卓別林 (Charles Chaplin)、格里菲斯 (D. W. Griffith) 、或法蘭克‧卡普拉 (Frank Capra) 等,都是先成為導演再執導自己寫的劇本。
史特吉氏最早從事舞台劇作,自 1930 年代起轉向電影劇本,不過都是與別人合寫,或貢獻度極低,有些甚至沒有掛名,不過隨著技巧純熟,1937年起他也開始獨挑大樑,如 1940 年知名的耶誕賀歲片 "Remember the Night",就是他所獨寫,同年隨後,他在《江湖異人傳》(The Great McGinty) 中嘗試不僅編劇且執導,結果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殊榮,這開啟了他編、導的生涯。
史坦葳一生獲得過四次奧斯卡影后提名,分別是 1937 年《慈母心》、1941年《火球》、1944年《雙重保險》,跟 1949 年的《電話驚魂》(Sorry, Wrong Number),可惜都未得獎。為了彌補她從未獲獎的缺憾,奧斯卡(即美國影藝學院 "The academy")在1982 年頒發了一座榮譽獎 (Honorary Award) 給她,而美國知名的電影學會「美國電影協會」(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也在 1987 年頒了一座「終身成就獎」(Life Achievement) 給她,以表彰她對美國電影的貢獻。
1968 年《狂沙十萬里》中的變態反角
Frank,強迫被害人吹口琴
至於男主角亨利‧方達,他在本片中不能算出色,不過他演戲的調調比較含蓄跟內斂,還算適合本片的「木訥」怪咖就是。以他這種悶悶的調性來演本片的爆笑橋段,那真的有點「冷」面笑匠的效果~不過就是這種不苟言笑的感覺給了他相當好的潛質來演奸角。綜觀他的生涯,雖然有不少角色都呈現堅毅或剛直的形象,如 1940 年《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中貧困的堅強青年,或 1957 年《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中正義的化身 -八號陪審員,但他可是在 1968 年的《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中演出大反派 Frank 哩~ 那是個影史相當少見的變態反角。
如同一般成功的電影,本片也有多枚稱職的綠葉,也就是配角演員,對於常看 1930~40 年代美國電影的人來說,本片的配角都是些熟面孔,包括飾演女主角的騙子父親 - 哈靈頓上校的 Charles Coburn,他曾經以 1943 年的浪漫喜劇《房東小姐》(The More the Merrier) 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另外本片還有 Eugene Pallette,飾演男主角的富商父親,他是個相當多產的綠葉,胖胖的身材,常常在戲中演主角的父親,但據說他在默片時代是位瘦瘦的小生,另外則是飾演男僕的 William Dema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