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提到了「古倫美亞」(コロムビア,Columbia)唱片公司,這是一家一開始以代理留聲機為業務,後來轉為發行台語流行歌唱片的公司,它的創辦人是日本人柏野正次郎。從西元 1932 年到 1945 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毀於盟軍的轟炸為止,短短十多年間,就發行了數百首台語流行歌。
台灣的流行歌是這樣誕生的,一開始,流行於大眾間的音樂其實是歌仔戲,日治時代的音樂出版品中歌仔戲唱片佔去了一大部分,就足以證明。但是,由於歌仔戲的曲調是一般大眾所難以唱和的,而且題材又都是一些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諸如陳三五娘、紙馬記等等,而且歌仔戲自從成形以來,就常受到知識份子的排斥而屢遭禁演;加上日治時期台灣各項建設正迅速現代化(鐵路、自來水、電力等等),年輕人不安於傳統與嚮往自由社交的思想正在醞釀中,在這種情形下,歌仔戲音樂不再能滿足他們,這是台灣流行歌誕生的前夕。
言歸正傳,說到台語流行歌的誕生,那是 1932 年,由阮玲玉、金焰主演的上海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放映,片商為了招徠觀眾,邀請當時大稻埕著名的辯士 (註一) 詹天馬填詞、作曲家王雲峰作曲,寫下了「桃花泣血記」這首電影宣傳歌,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首流行歌曲。由於「桃花泣血記」這部電影描述的是出身懸殊的一對男女受盡磨難的愛情故事,因而感動了無數的年輕人,「桃花泣血記」這首宣傳歌受到熱烈迴響,這激發了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灌錄台語流行歌的動機,古倫美亞唱片的老闆柏野正次郎於是開始積極招攬詞曲創作人,創作台語流行歌,台灣流行歌曲的時代於是展開。
台灣有史以來第一首流行歌 - "桃花泣血記" (1932),純純主唱
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 |
純純 - "雨夜花" (1934)
日治時代末期由於中日戰爭的爆發,所有台語歌曲遭到皇民化運動的禁唱,緊接著又是二二八與漫長的白色恐怖,台語創作歌謠產量銳減且曲調趨於哀怨悲情,如「補破網」、「望你早歸」、「鑼聲若響」等等,因為台語歌謠其實反映台灣基層庶民生活,以王雲峰所作曲的「補破網」為例,它便是在二二八事件後一年所創作出來的。再來到了 1960 年代,因為文夏、洪一峰等人,才再創台語歌謠的黃金時代。
而就因為「跳舞時代」紀錄片片尾的一個畫面,我注意到了鳳飛飛的「台灣民謠專集」(共四張,1977~1982 年間歌林唱片發行),對這套專輯的感想,容後再補。
註一: | 默片時代,無聲電影是一個畫面影像,一個畫面文字說明交替出現來說明故事的發展,辯士是電影放映時在一旁說明與加油添醋使故事生動的職業。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