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6

羅賓遜太太與狄馬喬

羅賓遜太太 ("Mrs. Robinson") 與喬狄馬喬 (Joe DiMaggio, 1914-1999) 其實沒有太大關係,羅賓遜太太是 "The Graduate"《畢業生》小說/電影裡的虛構人物,而狄馬喬則是洋基隊的傳奇棒球員之一,如此而已,不過歌手 Paul Simon (1941- ) 讓他們產生了關連。

Mrs. Robinson 這首歌

Bookends"Mrs. Robinson" 是美國民謠二重唱團體 Simon & Garfunkel 在 1968 年所發行的單曲,收錄在他們 1968 年的專輯 "Bookends" 中,但是早在 1967 年,在這首歌問世之前,電影 "The Graduate"《畢業生》就在很多片段中採用了這首歌,像電影結局,達斯汀霍夫曼趕往婚禮教堂的途中,就有很多 "Mrs. Robinson" 的木吉他刷奏出現。據聞《畢業生》的導演 Mike Nichols (1931-2014) 在拍攝《畢業生》的時期很迷 Simon & Garfunkel,也邀到他們為《畢業生》電影寫三首插曲,但是 Paul Simon 那時忙著巡迴,所以到了電影快拍完時,Paul Simon 才只寫了一首。Paul Simon 告訴 Mike Nichols 說這首新歌是對於過往的緬懷,是關於伊蓮娜羅斯福 Eleanor Roosevelt (註) 跟 Joe DiMaggio 的歌,而 Mike Nichols 還糾正 Paul Simon 說不該是關於 Mrs. "Roosevelt" 而該是 Mrs. "Robinson",就是電影裡勾引社會新鮮人 Benjamin 的那位半老徐娘,由 Anne Bancroft 演出。

"Mrs. Robinson" - Simon & Garfunkel

引用 Joe DiMaggio

"Mrs. Robinson" 這首歌裡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這段歌詞:

"Where have you gone, Joe DiMaggio?
「你到哪兒去了?喬狄馬喬,

Our nation turns its lonely eyes to you.

全國人民都在巴望著你。

What's that you say, Mrs. Robinson?

妳說什麼羅賓遜太太,

Joltin' Joe has left and gone away."

快手喬早已遠去。」

Paul Simon 會把棒球員寫進歌裡其實不令人意外,根據 Paul Simon 本人的說法,他小的時候生活重心就如同一般的紐約猶太人(Simon 為猶太人,四歲時舉家遷往紐約皇后區)一樣,僅只音樂與棒球而已,還說其父親是紐約洋基球迷。

據聞 "Mrs. Robinson" 這首歌問世之後,Joe DiMaggio 在得知道這段歌詞後,曾經不太高興,畢竟他只是退休而已,他哪兒也沒去啊,但是大概覺得自個兒被詛咒到了,所以還是老大不高興,直到有一次與 Paul Simon 的會晤,由 Paul Simon 誠懇向他解釋歌詞的意思,DiMaggio 才釋懷。此外,Paul Simon 曾在某脫口秀節目中表示,會把 Joe DiMaggio 寫進 "Mrs. Robinson" 歌裡是為了音節考量,是要配合拍子,但在 1999 年,Joe DiMaggio 過世不久,Paul Simon 卻又表示,Joe DiMaggio 的名字入歌的原因是要向 DiMaggio 謙遜的英雄形象致敬,因為 1960 年代那時正是流行文化一再誇大、扭曲英雄形象的時代。

不過,個人覺得,DiMaggio 這個字唸得快一點時三個音節,拖得長一點時卻有四個音節,對於寫歌要配合節拍的確是很便利啊!難怪這個名字在 1990 年 Madonna 的 Vogue 中又被用了一次。

"Vogue" - Madonna




Joe DiMaggio 其人
Joe DiMaggio 生於 1914 年,1936 年加入紐約洋基隊,1951 年退休,有「洋基快艇」(The Yankee Clipper) 之稱。最知名的事是與 Marilyn Monroe (瑪麗蓮夢露) 的短暫婚姻 (1954)。職棒生涯中曾經獲得以下榮譽:

13 次入選明星隊 (All-star Selection):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9 次世界大賽冠軍:1936, 1937, 1938, 1939, 1941, 1947, 1949, 1950, 1951。

3 次大聯盟最有價值球員獎:1939, 1941, 1947。

大聯盟記錄連續 56 場擊出安打。

洋基隊背號 5 號隨 Joe DiMaggio 退休。

入選大聯盟世紀隊伍 (MLB All-century Team)(由記者與資深教練票選)。


註:伊蓮娜羅斯福 Eleanor Roosevelt,1884-1962,小羅斯福總統夫人

2010-01-10

《雙重保險》(Double Indeminity)

片名:雙重保險
(Double Indemnity)
出品年份:1944
導演:Billy Wilder
改編劇本:Billy Wilder &
Raymond Chandler
主演:Barbara Stanwyck &
Fred MacMurray
攝影:John F. Seitz
我就先破題,「雙重保險」(Double Indeminity) 的意思是,保險制度下,被保險人如果因某些特殊意外而身故的話,保險公司願意支付雙倍的保險金作為理賠的情形。這是這部片的片名。

電影的劇情描寫一個美貌怨婦 Phyllis 偶然勾搭上了一個保險業務員 Walter,以美色成功勾引之後,慫恿他為丈夫投保其不知情的意外險後,再一同將丈夫謀殺詐以領鉅額保險金的故事。常言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天底下沒有完美的謀殺案,隨著劇情的發展,謀殺的情事漸漸露出破綻,女主角 Phyllis 淫蕩邪惡的本質也逐漸顯露,而 Walter 一方面終究受不了良心的譴責,另一方面也因為認清了 Phyllis 的真面目,在手刃 Phyllis 之後,在傷重之時,向同僚的一具錄音機,作出了承認謀殺 Phyllis 之夫的自白。

事實上「雙重保險」的整個影片架構就是藉著 Walter 的自白,以框架 (narrative frame) 兼倒敘的方式說出整個犯罪故事,也就是說導演 Billy Wilder 在影片一開始便告訴觀眾兇手是誰,這是直到當時為止,很少見的手法,據聞 Billy Wilder 的用意在希望觀眾能多注意影片的其他地方,如光、影等等。「雙」片是影史上有名的「黑色電影」(film noir),這是 1940-1950 年間好萊塢犯罪電影中所流行的風格,目的在於強調譏嘲的態度,並同時加強性感的意味。這正可以佐證一點,因為那個古老的時代,即便這種通姦害夫的故事,囿於尺度也不能有什麼露骨的性鏡頭,連點到為止的親熱戲也不能有,所以你就看到,Phyllis 跟 Walter 只是摟一摟親一親,Walter 便願意為嬌娃豁出性命犯下這天地不容的勾當了,但是... 其實不然,Barbara Stanwyck 的演技,以及導演營造出的影片氣氛,已經表達出性感的魅力與意涵,這一切... 實是盡在不言中...(!)

「雙重保險」的犯罪場景,對於看過許多血腥戲的現代觀眾來說,已算不了什麼,況且以犯罪為主題的電影多得像恆河裡的沙子一樣,加上時移事易,詐領保險金的謀殺案也嚇不了人了。但是這個片子還是靠著合理的劇情與佈局,以及最重要的 -- 古色古香的韻味,足以流傳到現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Barbara Stanwyck (1907-1990) 飾演的 Phyllis 很明顯的是文藝作品中 "femme fatale"(妖女、蛇蠍美人)的原型,一個以肉體魅力誘使情人為她賣命的女性。

這電影原是根據 James M. Cain 在 1935 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而小說又是根據 1927 年 Ruth Snyder 的真實犯罪案所寫成。

2010-01-03

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

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一部一直被我所忽視的電影。2008年它在台上映時,距離上一部,1989年的《聖戰奇兵》(The Last Crusade) 已經十九年了,我很質疑一位已近黃昏之年的老印地能玩出什麼探險的花樣?畢竟冒險刺激是年輕人的玩意兒嘛,老頭子湊個勞什子熱鬧?大概因為《聖戰奇兵》中,印第安納的年齡設定不佳之故,又因為我對近年好萊塢若干動作片或科幻片的失望,以致當時,對於這在影史已佔有一席地位的冒險英雄系列電影的最新一部裹足不前,因很怕它是續貂的超級狗尾... 直到不久前,在電視上看過之後,對它完全改觀了,感謝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Stephen Spielberg) 讓印第安納瓊斯變老,而且它向 1981 年的印第安納系列第一集《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或甚至向整個系列致敬了。

《水晶骷髏王國》片頭採用了貓王的 "You Ain't Nothing But A Hound Dog" (1957) 為音樂,直言時間來到了 1957 年,那是美蘇冷戰方殷之時,印第安納瓊斯已經是滿頭灰髮的老教授了,劇情很快對於 1947 年美國新墨西哥州 Roswell 所發現的疑似外星人遺骸進行了暗示,然後迅速將它與中美洲的古文明連結在一起,這便是《水晶骷髏王國》的歷險主軸。此外,影片免不了對於 1950 年代的國際局勢作了著墨,鑑於那是美蘇競相發展軍備的時代,編劇/導演讓印第安納誤入了某核子試爆重地,不過印地最終靠著機智逃過了大劫,這個橋段非常有趣。(插播一下,當時殺傷力最大的武器應該還只是氫彈而已...)

在 1981 年的《法櫃奇兵》中,劇情時間設定在 1936 年;在1984 年的《魔宮傳奇》(Temple of Doom) 中,時間設定在 1935 年;到了 1989 年的《聖戰奇兵》,時間卻設在 1938 年,其實這時演員哈理遜已經四十七歲了,年齡設定已經有些不合理,畢竟歲月的痕跡是很難掩藏的...

在印第安納瓊斯的第四集《水晶骷髏王國》中,導演讓印第安納變老,並讓第一集的女主角,已不復青春美艷的 Marion Ravenwood (Karen Allen, 1951- 飾演) 再度粉墨登場,並且與印第安納有了個圓滿的結局,這對於整個系列的印第安納瓊斯電影與影迷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它帶有一種「致敬」(tribute) 的意味。畢竟大家都老了些個,主角們老了些個,影迷們又何嘗不是老了些個?

這部片裡有趣的是,還可看到影壇新星西亞李畢福 (Shia LaBeouf) 梳著五零年代的阿飛 (Teddy Boy) 頭,跟演技很好的凱特布蘭琪 (Cate Blanchett) 操著一口俄國腔的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