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6

Dire Straits - "Tunnel of Love" (1980)

我好像還沒有貢獻任何一篇文章給這首歌:Dire Straits 的 "Tunnel of Love",1980 年發行,收錄在同年的 "Making Movies" 專輯中,這差不多算我畢生最喜歡的歌了,每次聽這首歌最後兩分鐘的電吉他 solo ,幾乎都能獲得重新面對生活中大小難題的力量,而且屢試不爽。妳不得不承認,有些音樂就是有這樣的魔力,比食神的爆漿牛肉丸還厲害,牛丸頂多讓妳考試一百分,或身體變得更強壯而已。

"Dire Straits" 這個樂團是 1977 年在英國成軍的,在當時龐克搖滾林立的樂壇卻殺出一條偏藍調、民謠搖滾的路。主唱兼吉他手 Mark Knopfler 破爛不羈的裝束下,卻是超凡的吉他技巧,而聽起來似乎毫不費力、信手拈來的電吉他 solo,又有誰知道背後隱藏了多少年的苦練...

Dire Straits - "Tunnel of Love" (1980)

作詞作曲 Mark Knopfler,全長 8:08 分鐘,從第 6 分鐘起是長達 2 分鐘餘的電吉他 solo,到最後半分鐘還有鋼琴加入。



歌詞與其說是「唱」出來的,還不如說是用「唸」的,這也是民謠搖滾的特色之一。

另外 "Tunnel of Love" 這首歌的前奏其實是取材自 Richard Rodgers 跟 Oscar Hammerstein II 在 1945 年所寫的音樂劇 "Carousel" 中的曲目 "The Carousel Waltz" 的旋律:點我

2010-06-19

2010/06/18 披頭保羅 68 歲生日

今年的 6 月 18 日是 Paul McCartney 的 68 歲生日,PM 生於 1942 年 6 月 18 日,曾經參與知名團體 Beatles,,是創團元老之一,同時也擔任貝斯手。我個人鍾愛的唱片之一 "McCartney" (1970) 就是 PM 的作品。

鑑於 Beatles 與 Paul McCartney 的東西太過龐雜深奧有爭議 (都能寫成學術論文了),以下進行簡單又不深入的介紹:

Paul McCartney 自編自演音樂電影 "Give My Regards to Broad Street" (1985) 預告片



Tony Sheridan & the Beat Brothers - "My Bonnie" (1962)
"My Bonnie" 這是 Beatles 很早期的作品,當時尚未成名,還在德國漢堡登台走唱。Beat Brothers 就是 Beatles,當時作為 Tony Sheridan 的和聲樂團。

改編自蘇格蘭傳統民謠,作詞作曲不詳。


Beatles - "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1963)
這一枚聽了雞皮疙瘩整個上來,crystal clear! 晶瑩剔透的立體聲!2009 年 9 月 9 日才發行的 stereo 版本,真難想像幾十年來大家原本只有 mono 可聽... 出自 Beatles 在 1963 年所發行第一張唱片 "Please Please Me"。

詞曲 Lennon/McCartney


Beatles - "And I Love Her" (1964)
出自 Beatles 1964 年 "A Hard Day's Night" 專輯。
詞曲 Lennon/McCartney


Beatles - "I'll Be Back" (1964)
同樣出自 Beatles 1964 年 "A Hard Day's Night" 專輯,主唱的是 John Lennon。說 "A Hard Day's Night" 這張是 Beatles 早期最好的專輯絕不為過。

詞曲 Lennon/McCartney


Beatles - "Yellow Submarine" (1966)
出自 Beatles 1966 年 "Revolver" 專輯。
詞曲 Lennon/McCartney


Beatles - "Fool on the Hill" (1967)
出自 Beatles 1967 年 "Magical Mystery Tour" 專輯。

詞曲 Lennon/McCartney


Beatles - "Back in the U.S.S.R." (1968)
出自 Beatles 1968 年同名專輯 "The Beatles",由於唱片封面封底採全白設計,本專輯又有 "The White Album" (白色專輯、白碟) 之稱。這首歌的副歌裡面 "woo~" 的和聲其實在諧擬六零年代另個在音樂上足以抗衡 Beatles 的美國團體 "The Beach Boys"。

詞曲 Lennon/McCartney


Beatles - "Golden Slumbers/Carry That Weight/The End" (1969)
出自 Beatles 1969 年專輯 "Abbey Road",雖然這張專輯發行早於 "Let It Be" (Beatles 最後一張專輯),但卻是 Beatles 們後一張一同在錄音室中灌錄的專輯,"Let It Be" 只是後來彙整四名成員的作品而發的專輯。

詞曲 Lennon/McCartney


Beatles - "The Long & Winding Road" (1970)
1970 年 5 月發行,"The Long & Winding Road" 是 Beatles 發行的最後一張單曲,這時 Beatles 已告解散一個月了。這支音樂影片記錄了 Beatles 四個人最後的一同演出身影,此片中的四人不僅顯得意興闌珊,而且眾所週知,本片充分顯示出那時 Beatles 團員間的不和(大家的臉都很臭啊...)

詞曲 Lennon/McCartney


Paul McCartney - "Maybe I'm Amazed" (1970)
出自 Paul McCarteny 在 1970 年 4 月 11 日所發行的 "McCartney" 專輯,就是 Paul McCartney 片面宣布這張同名個人專輯的發表直接導致了 Beatles 的解散。本專輯是 Paul McCartney 用倫敦自家的四軌錄音設備錄製的,除了若干背景合聲是由老婆 Linda McCartney 所唱之外,所有的樂器與歌聲都是 Paul McCartney 自己完成的,Q 雜誌用「鐵器時代(iron age)」形容這張專輯。此專輯很短,僅 34 分鐘餘。本專輯產出一首 McCartney 氏的名曲,就是 "Maybe I'm Amazed",這首歌不僅唱得盪氣迴腸,還配上 McCartney 作品中頗為罕見的深沈自省式的歌詞。另外本曲就搖滾樂而言,捨棄了電吉他而就鋼琴也是特色。

詞曲 Paul McCartney


Wings - "Silly Love Songs" (1976)
出自 Wings 1976 年 "At the Speed of Sound" 專輯,Wings 是 Paul McCartney 在 1971 年結成的樂團,1981 年解散。Paul McCartney 也是 Beatles 唯一一位在解散後另組樂團的披頭。"Silly Love Songs" 曾在 1976 年 4 月發行單曲,獲得排行榜五週冠軍。由於 Paul McCartney 在 Beatles 解散之後的作品多屬琅琅上口、調子簡單易記的歌曲,流行度廣,但藝術成就不高,又缺乏深度,嚴詞抨擊之的樂憑不少,咸認為 "Silly Love Songs" 是 Paul McCartney 向樂評人表達抗議的歌。

詞曲 Paul McCartney


Paul McCartney - "Take It Away" (1982)
出自 Paul McCarteny 在 1982 年 "Tug of War" 專輯。這張專輯在 Paul McCartney 的單飛生涯 (solo career) 中的評價算是頗高的。本 MV 有影星 John Hurt 參與演出。

作詞作曲 Paul McCartney


Paul McCartney - "No More Loney Night" (1984)
Paul McCartney 在 1984 年發行的單曲,收錄在 Paul McCartney 1985 年音樂電影 "Give My Regards to Broad Street" 的原聲帶中。是一首芭樂流行歌,偶一聽之還 OK。

詞曲 Paul McCartney


Paul McCartney - "Here There & Everywhere" (1990)
"Here There & Everywhere",不只是 Beatles 寫過最美的歌,也是流行樂史上優美度數一數二的作品,大概只有 Baker Knight 所寫的 "Lonesome Town" 能媲美吧。這裡分享的是我很喜歡的版本,Paul McCartney 在 1991 之際在 MTV 音樂頻道做不插電演出的錄音。喜歡這個版本的原因應該是手風琴的使用吧。當年流行 "Unplugged" 這玩意兒。許多大牌紛紛採納,Paul McCartney 也不例外。其實 "Here There & Everywhere" 這首歌的 key 很高,Paul McCartney 近年現場若是唱這首歌,通常頗為吃力。

詞曲 Lennon/McCartney

"And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出自 "The End" 歌詞 / Abbey Road 專輯,1969)

2010-06-16

Electric Light Orchestra (電光管弦樂團) "Time" (時光) 專輯 1981

Electric Light Orchestra 大約
在 1979 年的團體照,中間是樂團
靈魂人物 Jeff Lynne
Electric Light Orchestra 的創團宗旨是要將各種古典樂器如大提琴、小提琴、銅管/木管樂器等運用於搖滾樂中,但卻使作品落入了輕搖滾(Light Rock)的範疇裡。

ELO 聽多了就覺得跟 Paul McCartney 很同掛。相同點就是:商業成功、旋律很流暢、作品的確「奇巧」(crafty),唱片概念也很 "fantastic" 天馬行空,但樂手的自省度低,而且品管都不怎麼嚴,導致一張專輯裡總會出現幾個 fillers。

話雖如此,當初我第一次聽 ELO 在 1981 年的專輯 "Time" 的前兩個曲目 "Prologue" 跟 "Twilight" 時,還是因為覺得太好聽而起了雞皮疙瘩...
"Time" 是一張「概念專輯」(Concept Album),這張專輯的主題與所有曲目都圍繞著一個科幻故事,描寫一個生活在 1981 年的人,藉著時光旅行來到了 21 世紀的末期,但是當他來到了自己所嚮往的 21 世紀之後,卻變得異常思鄉,也想念留在 20 世紀的伊人,因此亟欲返回 1981 年。

ELO - Prologue + Twilight ("Time" 曲目1/2) 1981

詞曲 Jeff Lynne

ELO - "Yours Truly, 2095" ("Time" 曲目 3) 1981

詞曲 Jeff Lynne

ELO - "From The End of The World" ("Time" 曲目 8) 1981

詞曲 Jeff Lynne

ELO - "Here Is the News" ("Time" 曲目 10) 1981

詞曲 Jeff Lynne (這首歌跟 ELO 的後作 "Calling America"(註) 相似度很高。)

ELO - "21st Century Man" ("Time" 曲目 11) 1981

詞曲 Jeff Lynne

其他曲目因為風格跟前面所舉這幾首風格有較大出入,所以就不列出了。這張專輯各歌曲之間風格龐雜不一致,有的標榜新浪潮電子(如前面所列的幾個曲目),有些則取材老搖滾,造成整個專輯樂風的不一致,照理說這種 Sci-Fi 的題材配上新浪潮電子樂風是比較恰當的,但是本專輯大概只有半張是這個風格,剩下的半張則是像前述,風格龐雜不一,儘管主題集中,但是樂風卻像拼盤,也像雜匯,例如曲目 12 "Hold On Tight" 是個老式 Rockabilly 風,而曲目 9 "The Lights Go Down" 卻是個雷鬼節奏,所以本張無法獲得很高的藝術評價,滾石雜誌 (Rolling Stone Magazine) 才給了三顆星。不過 "Time" 專輯在商業上卻是極成功的,分別在英國跟美國達到白金唱片與金唱片的銷量。

註:"Calling" America",出自 ELO 在 1985 年的專輯 "Balance of Power"。

ELO - "Calling America" (1985)

詞曲 Jeff Lynne

2010-06-15

羅大佑《火車》vs. 黃西田《田庄兄哥》


這真是出外人的歌啊,羅大佑的《火車》,收錄在 1991 年「原鄉」專輯,不知是因應當時國內政局的動盪,還是因為新台語歌前不久崛起的關係,這張專輯跟羅大佑前作很不一樣,半數以上的曲目是台語歌曲,而填詞的幾乎都是李坤城,這位李坤城就是貫穿整部 2003年《跳舞時代》紀錄片的那位日治時期流行歌唱片收藏者。

補充一下前述所謂「新台語歌」,是當時一批新式的台語流行歌,特色是講究的編曲、以及擺脫過去哀淒旋律與東洋音樂影響的詞曲。1989 年由黑名單工作室發行的《抓狂歌》開第一槍,隔年林強《向前走》更將此風潮推向高峰。

不過,身為一位以台語為母語的人,覺得這首歌的歌詞當中,把火車擬人化的歌詞有些拗口,好像在台語裡很少這麼講,應當是太少聽人這麼講,所以不習慣吧?這是太少聽人唸頌台語詩歌的關係嗎?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多年來覺得怪怪的歌詞:「別人的行李不要忘記」(應當是「自己」的行李不要忘記吧?),在聽到黃西田在 1964 年所灌錄的、同樣以火車為題材的《田庄兄哥》之後則是恍然大悟,原來這歌詞是向老歌致敬啊,因為黃西田的《田庄兄哥》最後就有這樣的趣味口白:

台北到了,台北到了;
請各位不通忘記別人的物件。

《田庄兄哥》的原作詞為葉俊麟,曲則是翻自日本曲。黃西田後來還唱了更有趣的版本,有「便當,便當,臭酸的便當」這樣的口白。

另外我覺得《火車》副歌的詞相當的不錯,比方說火車帶著歌曲的主人翁「飛向一個繁華世界」去。

羅大佑 -《火車》1991


黃西田 -《田庄兄哥》1964

2010-06-13

一個樂團讓你回 80 年代 - Human League

這是電子樂團 Human League (「人類聯盟」) 的兩首歌 "Love Action" 跟 "Hard Times" 兩首歌的混音版,"Love Action" 出自 1981 年 "Dare" 專輯,"Hard Times" 則出自 1982 年 "Love & Dancing" 專輯。

Human League - Hard Times/Love Action (1981/1982)




同樣出自 1981 年 "Dare" 專輯的 "Things That Dreams Are Made of"。

Human League - "Things That Dreams Are Made of" (1981)


跟其他許多團一樣,"Human League"(「人類聯盟」)最初創團時並不叫 "Human League",而叫 "The Future",而且令人訝異的是,其實 "Human League" 的創團團員都是未受過音樂訓練的業餘音樂愛好者。

一開始應該從 1970 年代中期開始說起,那是合成器 synthesizer (就是電子樂器) 剛開始發展的時代,來自英國中部一個叫 Sheffield 的城市的兩個電腦操作員,Martyn Ware 跟 Ian Craig Marsh,憑著對流行音樂跟德國電子樂先驅團體 Kraftwerk 的熱愛,買了一部合成器,並開始在地方上作一些零星的表演,後來他們又邀請了朋友 Adi Newton 加入,然後又再添購另一部合成樂器,遂正式組團,團名叫 "The Future"。

Adi Newton 在 "The Future" 時期就離團自組樂團了,而這個時候,The Future 也因為其作品不夠具 "市場性",沒有唱片公司要跟他們簽約,於是 The Future 決定為樂團找一位主唱,他們找上了學生時代的朋友 Philip Oakey,Philip Oakey 當時在一家醫院當雜工,不過他在 Sheffield 當地社交圈內一向是以衣著標新立異而聞名的,所以儘管 Philip Oakey 在當時並沒有任何的音樂工作經驗,Martyn Ware 跟 Ian Craig Marsh 還是覺得他極符合樂團主唱的資格,因為他「看上去就像個歌星」。但是,因為 Philip Oakey 除了擁有一支薩克斯風(但不會吹)以外,並沒任何音樂經驗,也從沒在一群觀眾前公開高歌過,所以一開始的練唱可想而知是很糟糕的,不知這問題是如何改善的?只知道 Philip Oakey 就開始聽一些 Martyn Ware 跟 Ian Craig Marsh 錄的一些 demo 帶,並開始嘗試寫一些歌詞。因為樂團有了全新的人事組合,所以他們又從一款棋盤科幻戰爭遊戲中獲得靈感,將團名更改為 "The Human League",這時是 1978 年。

在更名為 "The Human League" 之後,他們終於得到與 Fast Records 這個廠牌簽約的機會,並推出第一支單曲 "Being Boiled",因為是風格獨特的電子樂,與市場上其他音樂很有區隔,所以很受歡迎。

Human League 第一支單曲 - "Being Boiled" (1978)
(實驗色彩還很濃厚)



因為作品相當依賴科技與錄音,所以一剛開始 Human League 不太敢作現場演出,因為怕不夠炫,後來主唱 Philip Oakey 便邀請他的一位具有藝術與攝影背景的朋友 Philip Adrian Wright 來擔任 Human League 的視覺指導,開始在他們的現場表演上運用一些投影、影片和燈光,來加強舞台效果。

1979 年五月因為一張 EP "The Dignity of Labour" 的成功,Human League 獲得了與 Virgin Records 的合約,在 1979 發行 Reproduction 專輯,又在 1980 年發行 Travelogue 專輯,也發行了幾張 EP,但是並沒獲得多大的商業成功。

而 Philip Oakey 與 Martyn Ware 一向不和,不管是在對於音樂的見解上,或者私交上,儘管 Human League 無法在商業上獲得成功,Martyn Ware 仍然堅持樂團純粹的電子樂風,但 Philip Oakey 卻認為應該多向那些成功的流行歌曲學習,因此 Martyn Ware 決定走人,Ian Craig Marsh 站在 Martyn Ware 這一邊,於是 Ware 跟 Marsh 二人出走另組樂團叫 "Heaven 17",而 Human League 只剩下主唱 Philip Oakey 跟一個搞視覺的 Philip Adrian Wright,所以 Philip Oakey 不得不為樂團加入新血,他從 Disco 夜總會找到兩個女學生 Susan Ann Sulley (當時 17 歲) 與 Joanne Catherall (當時 18 歲),來擔任 Human League 的合音。(插播一下:這樣做的風險不能說小啊。囧。)
Human League
作中性陰柔打扮的主唱 Philip Oakey (中) 與兩位女合音 Joanne Catherall (左)、Susan Ann Sulley


Human League 後來又在 1981 年增添兩位成員 Ian Burden 跟 Jo Callis,並且由 Martin Rushent 擔任唱片製作人,在 1981 年發行 "Dare" 專輯,銷售達三白金唱片,獲得商業上大成功。

到此為止 Human League 差不多已躋身英國電子樂先驅的地位了,所以才有許多歌傳唱到今天。

參見維基百科 The Human League 詞條。

2010-06-11

[應景]《慶端陽》by「黑名單工作室」(1989)

端午節快到了,想起一首應景的歌,「黑名單工作室」的《慶端陽》,來自 1989 年發行的『抓狂歌』專輯。《慶端陽》這首歌,演唱的是陳明章,作詞作曲陳明章,編曲:林暐哲/李欣芸。

對於 1990 年代以降台灣流行音樂稍有了解的應該都對林暐哲跟李欣芸不陌生,林暐哲是作曲人與製作人,曾為陳綺貞、楊乃文、蘇打綠...等歌手製作唱片。而李欣芸則是知名的學院派編曲家與唱片製作人,是台灣少有的電影配樂師,如 1992 年電影《少年吔,安啦!》就是其手筆。

《慶端陽》這首歌的編曲很棒,陳明章的民謠吉他 solo 尤其厲害~

黑名單工作室 -《慶端陽》(1989)


順便介紹一下《抓狂歌》專輯,咸認為 1989 發行的本專輯是 1990 年代「新台語歌運動」的第一砲,因為這張台語專輯,脫離了台語歌曲自來的哀淒曲調,以及流氣的東洋演歌唱法,而以搖滾、饒舌等方式來呈現。這張專輯在封面題上了這些字:「這不是黑白唱,這是咱的番薯仔歌。

從專輯裡面的曲目:《台北帝國》、《抓狂》、《計程車》、《民主阿草》等看來,說這專輯是時勢所造的英雄,並不為過。1989 年那時才剛解嚴兩年而已,但儘管社會、政治、民生各方面都劇烈變動著,不過對未來卻充滿了樂觀、勇往直前的氛圍,很可惜的是那氛圍怕是再也回不來了。
album cover
發行:1989 年 11 月 7 日
類型:閩南語搖滾、饒舌
廠牌:滾石
製作人:王明輝、陳主惠

黑名單工作室 -《計程車》(1989)
(林暐哲主唱,文英/張柏舟獻聲)
本曲目反映出二十年前台北市正興建捷運時的交通黑暗期
 



黑名單工作室 -《台北帝國》(1989)
(林暐哲主唱)



但是但是... 整張專輯聽來最震撼的莫過於這首《民主阿草》,王華作詞,王明輝作曲,林喡哲/陳明章主唱,在街頭運動相當熱烈的彼時,這首歌對街頭抗議場景作了寫實的描繪,二十年後的今天聽來仍是力道強勁~

黑名單工作室 -《民主阿草》(1989)




儘管本專輯有這麼些批判性較強烈的歌曲,但是也有像《傷心無話》這樣明顯標榜台語「新民謠」的歌曲。陳明瑜作詞,王明輝作曲,葉樹茵主唱。

黑名單工作室 -《傷心無話》(1989)


參見維基百科抓狂歌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