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敬如冰的 Klara Novak (M. Sullavan) 與 Alfred Kralik (J. Stewart) |
本片是對於美國電影有深遠影響的德國猶太裔導演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註1) 最滿意的作品,劇本由 Samson Raphaelson 操刀, Raphaelson 是上世紀三、四零年代頗為知名的編劇,1927 年讓電影發聲的第一部片 "The Jazz Singer"《爵士歌手》就是根據他在 1925 年為百老匯舞台所原創的劇作。劉別謙 與 Raphaelson 合作了總共有七、八部電影,包括本片與1932 年的 "Trouble in Paradise"《真戀假愛》。
劇情改編自一位匈牙利編劇 Miklós László 在 1937 年一部叫 "Parfumerie"《香水店》的舞台劇作,劉氏電影從匈牙利劇作取材的還有 1932 年的 "Trouble in Paradise"《真戀假愛》。《街角的商店》啟發了後續不少文藝作品,包括 1949 年改編成音樂片形式的 "In the Good Old Summer Time"《美好的夏日》( 港譯《鳳侶嬉春》) 、以及 1998 年的電影 "You've Got Mail"《電子情書》,另外還有 1963 年的百老匯音樂劇 "She Loves Me"。
本片也是 James Stewart (詹姆斯史都華) 走紅之後拍攝的第二部電影,也是他跟 Margaret Sullavan 合作的四部電影中的第三部。Sullavan 是史都華合作最多次的女星,他倆在 1936 年跟 1937 年分別合作了 "Next Time We Love" 及 "The Shopworn Angel" 等兩部文藝片,後來又在 1940 年連續合演兩部電影,分別是本片 跟 "The Mortal Storm",後者是一部與納粹有關的文藝、戰爭諜報片。他倆跟 Henry Fonda (亨利方達) 三人是在大學話劇營認識的朋友,Sullavan 跟 Fonda 兩人還結過婚,雖然只維持幾個月就離婚收場。三人後來都去了好萊塢闖天下,其中女生 Sullavan 最早闖出名堂,1938 年之前 Stewart 還是苦哈哈的小演員時,蘇利文就提攜了史都華與她一同演出前述 1936 年跟 1937 年的兩片。
Stewart 後來在 1938 年演出 Frank Capra 的神經喜劇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夢》打開了一點知名度,1939 年因為一線男星 Gary Cooper (賈利古柏) 挪不出檔期拍攝 Frank Capra 在 1936 年的 "Mr. Deeds Goes to Town"《富貴浮雲》的續集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史密斯先生遊美京》,被 Stewart 撿去演,結果一炮而紅,走紅之後的 Stewart 先是在 1939 年第三季與一代妖姬 Marlene Dietrich 攜手拍了 George Marshall 執導的西部片 "Destry Rides Again"《神槍手》,接著他選擇接拍的就是劉別謙所執導、清新小品的本片《街角的商店》。
劇情
商店開張前在店門口七嘴八舌討論八卦瑣事的員工們 |
被迫加班佈置耶誕櫥窗的兩人 |
剛失業的 Alfred 不想去赴約了,因為他原有的一片光明燦爛的前程已化為烏有,自信心頓失,無法面對筆友,但是出於好奇,他還是不知不覺來到約定中的咖啡店外,好同事兼好朋友的 Pirovitsch 陪同。Alfred 想偷看一眼咖啡店內筆友的長相,但是沒有勇氣,他請 Pirovitch 幫他看筆友是美是醜,Pirovitch 搜尋他倆約定見面的信物:一朵康乃馨跟一本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Pirovitsch 對 Alfred 說,筆友長得很像 Klara,Alfred 問,為何在這節骨眼提 Klara,Pirovitsch 說,你不得不承認 Klara 確實是個漂亮迷人的女性,如果你不喜歡 Klara,你也不會喜歡你筆友,因為你筆友就是 Klara!Alfred 也看到了,筆友就是 Klara,當下他還是不能誠實面對 Klara 的吸引力,所以他走了進咖啡館去,不是以筆友的身分與 Klara 相認,而是以 Alfred 的身分再度與她唇槍舌戰了一場。而沒有見到筆友的 Klara 則是非常的受傷...
Alfred 在咖啡館外往裡頭看 |
導演
E. Lubitsch(本地音譯「劉別謙」(註1)) |
在美國,劉別謙先是接連執導了幾部無聲愛情喜劇片如 "The Marriage Circle"《迴轉姻緣》(1924)、"Lady Windermere's Fan"《溫夫人的扇子》(1925) 等,進入有聲電影時期之後,他又連續執導了四部歌舞喜劇片,包括 1929 年 "The Love Parade"《璇宮豔史》、1930 年 "Monte Carlo"《賭城豔史》、"The Vagabond King"《遊民之王》、1931 年拍 "The Smiling Lieutenant"《駙馬豔史》等,然後才在 1932 年拍了 "Trouble in Paradise"《真戀假愛》。美國名導 Peter Bogdanovich (註2) 認為《真戀假愛》啟發了後續幾個美國導演如 Howard Hawks (霍華霍克斯) 與 Frank Capra (法蘭克卡普拉) 所拍的浪漫喜劇,如 1934 年 "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風流》等,所以堪稱為所有浪漫喜劇的先驅。另一位對於喜劇電影有深遠影響的奧匈帝國裔美國導演 Billy Wilder (比利懷德) 也曾說自己的一切都師承自劉別謙。
據說本片是導演對舊時父親所經營的裁縫店的致敬之作。在執導本片時,劉別謙借鏡了他在父親的裁縫店裡做伙計的經驗。當電影在 1940 年 1 月 25 日於美國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首映時,劉別謙曾說:「布達佩斯的小店裡所發生的事就發生在你我的左鄰右舍...因為老闆和員工之間的微妙關係,舉世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害怕丟掉飯碗,老闆打噴嚏的時候,最好不要去踩他的腳,老闆心情好的時候,整間店都跟著開心。」(註3)其實本片中的勞資關係就是屬於比較舊時代的勞工與雇主關係,可能老闆評論或指責個一兩句,手底下的人就緊張得要死,害怕被炒魷,其實,儘管舊,儘管社會變遷,這種舊式的勞資關係並沒有消失,它還是存在於一些規模比較小的企業。這片子一開頭就是眾人在 Matuschek's 店門口等著老闆拿鑰匙來開店,而當老闆問起櫥窗裡的商品是誰擺的,大家都緊張起來...
當老闆問起櫥窗內的擺設是誰所為,大家都緊張起來 |
進入電檢 (Hays Code) 時代的劉別謙已無法輕易鋪陳性暗示,或對於偷情、不忠 (infidelity) 展現世故。本片一改劉別謙往昔風格,片中既沒有王公貴族,也非婚姻喜劇,所以故作世故優雅的 「劉別謙筆觸」(The Lubitsch Touch) 在本片可說無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男女主角火花四射的唇槍舌戰,以及小人物的人生智慧之語。比如說有一次男主角 Alfred Kralik 問他的同事兼好友的 Pirovitch 說若以三房的小公寓來說,一家子的開銷是如何,Pirovitch 反問他需要三個房間做什麼,因為起居室同臥室即可,Alfred 回答總得招待客人,Pirovitch 反嗆,又不是外交使節招待什麼客人,如果真是好友,就會在晚飯之後再來拜訪。這對白不僅顯示哲理,也反映出物質貧乏的舊時代裡的庶民生活風貌。
而男女主角的鬥嘴則是棉裡針似的非常尖銳但有趣,如咖啡館裡那一場,男主角 Alfred 抱怨女主角 Klara 看不見他的內涵,女主角 Klara 反唇相譏,把 Alfred 的內心比喻作一個手提包,靈魂比喻作一個手提箱,智識比喻作一個故障的打火機 ("Instead of a heart, a handbag. Instead of a soul, a suitcase. And instead of an intellect,a cigarette lighter which doesn't work."),那樣的俗不可耐。還有女主角 Klara 在病榻上對男主角 Alfred 所說的,你我不在同一個星球上 ("It's true we're in the same room, but we're not on the same planet."),以比喻兩人毫無交集。這些Samson Raephaelson (與劉別謙) 所寫的對白,其修辭真的都非常棒。
卡司
1939年演出《神槍手》"Destry Rides Again" 的 Jimmy Stewart |
女主角也是一樣,需要有個鄰家女孩的特質,果然,默片時代嬌小(152cm)的知名女星,有史以來第一屆奧斯卡 (1927/1928) 最佳女主角得主 - Janet Gaynor,就在導演考慮之列。當時列入導演考慮的還有一位德國女演員 Dolly Haas,我在 Google 上找到她的相片,果真嬌滴滴又甜美,可惜彼時 Haas 在美國幾乎沒有知名度,劉別謙擔心會影響美國觀眾接受度,所以就沒有起用 Dolly Haas。當然候選的還有 Margaret Sullavan,她跟前述兩位候選人一樣,是外表甜美的可人兒,儘管據說她私底下脾氣暴躁、常常突然暴怒,很難相處,不過 Sullavan 她是 Stewart 的多年好友,應該沒有相處的問題?另外,不知在選角上 Stewart 是否有適時的拉她一把?畢竟 Stewart 未成名前也曾受到 Sullavan 的提攜,當然這些都純屬揣測,真實情形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Sullavan 當時也已經是個技巧純熟的女演員,角色也是她應得。
曾在導演考慮之列的 Janet Gaynor | 曾在導演考慮之列的德 國女演員 Dolly Haas | 角色最後給了 Stewart 的好友 Margaret Sullavan |
飾演老闆Matuschek的Frank Morgan | 飾演Pirovitch的Felix Bressart |
Frank Morgan 是上世紀知名的綠葉演員,1939 年知名的彩色片 "The Wizard of Oz"《綠野仙蹤》中奧茲國的魔法師就是 Frank Morgan 演的。
而 Felix Bressart 來自德國,原是一位喜劇舞台劇演員,由於他是猶太人,所以在希特勒於 1933 年奪權之後,他跟很多演員一樣,被迫離開德國。1936 年他逃到美國,他那鬃毛般的鬍子讓他像極了馬克斯兄弟的 Gruncho Marx,加上渾然天成的喜感,以及德國同胞(如劉別謙)的幫助下,MGM 米高梅電影公司迅速提供給他一紙合約,1939 年劉別謙執導、Billy Wilder 編劇的電影 "Ninotschka"《蘇俄艷使》就起用了 Bressart 擔任重要的配角及丑角,他後續又在劉別謙諷刺納粹的喜劇 "To Be or Not to Be" 中擔綱。個人認為他給人的感覺很貼近美國一位知名配角演員,也就是得過三次奧斯卡男配角的 Walter Brennan,同樣以清新自然的演技取勝,不過很可惜,Bressart 在 1949 年就因血癌病逝,享年 57 歲。在《街角的商店》中,與劉別謙其他許多電影一樣,有個重複出現的笑料 (running jokes),就是由 Felix Bressart 來執行,當碎碎念的老闆 Matuschek 詢問員工對於某個商品的看法時,他都會問:「別被我影響,告訴我你的看法,你真心的看法。」("Don't Let me influence you. I want your opinion, your honest opinion."),每當在不遠處聽到老闆這麼說,Pirovitch 都會一溜煙跑掉。
聽到老闆又要問瑣碎問題趕快跑掉的 Pirovitch |
重拍
1998 年重拍版本《電子情書》 |
《電子情書》有些橋段直接複製舊版《街角的商店》中的對白,如經典的咖啡館內外那幾場戲。而創新的部分,《電子情書》除了男主角 Joe Fox (Tom Hanks 飾演) 引用電影《教父》的部份還算得上有趣之外,其餘對白並沒有令人驚艷之處。所以,儘管《電子情書》的卡司及製作團隊均是浪漫喜劇的常勝軍,但卻無法複製舊版的溫馨與趣味。話雖如此《電子情書》將舊版現代化的改編還算不弱且有創意就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舊版女主角在與男主角相認後毫無準備就接受了男主角,而《電子情書》則另外延伸劇情讓女主角對死對頭 Joe Fox 發展出愛慕之情才讓兩人相認,這部份雖說也算對舊版的一個稍稍突兀與不合理的地方做出修正,但卻也失去了留白的魅力跟觀眾的想像空間。
註1:雖然本地音譯為「劉別謙」,但事實上 "Lubitsch" 的發音如「盧比屈」。
註2:Bogdanovich 的作品有 1971 年《最後一場電影》(The Last Picture Show) 、1973 年《紙月亮》(Paper Moon)。
註3:"I have known just such a little shop in Budapest...The feeling between the boss and those who work for him is pretty much the same the world over, it seems to me. Everyone is afraid of losing his job and everyone knows how little human worries can affect his job. If the boss has a touch of dyspepsia, better be careful not to step on his toes; when things have gone well with him, the whole staff reflects his good humo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