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30

誌 07/29 Pet Shop Boys @ Taipei

稍微記錄一下這場演唱會,地點在南港展覽館,暖場的是本地藝人李雨寰(註)跟潘越雲,大概唱了一小時。Pet Shop Boys 到 20:30 才現身表演。整體的舞台效果很好,他們利用一些造型藝術,比方說堆疊的立方體,跟舞台投影,把 PSB 作品中的電子冷峻感跟一點點機械人的感覺,表現了出來。

雖然維基百科把 PSB 歸類為 Synthpop (電子音樂),可是個人覺得 PSB 的音樂比 Synthpop 多了一點「混音 (remix)」的特色,所以我覺得他們比 Synthpop 更有舞蹈的特質,說是電子舞曲 (Dance Duo) 比較貼切。而且,大概音樂就是有那種魔力,尤其這團又是我中學初識西洋音樂時,排行榜上的常客,所以當 PSB 的音樂開始奏起時,我熊熊感動了一下 (囧)。補充一下,PSB 成員是 Neil Tennant 跟 Chris Lowe 兩位,現年分別 56 歲跟 51 歲。



幾乎每首 暢銷曲都唱到了:"What Have I Done to Deserve This" (1986)、"Always on My Mind" (1987)、"Go West" (1994)、跟擺在壓軸的 "West End Girl" (1986)。

唱 "Always on My Mind" 時全場的樓地板為之震動,害我以為樓要蹋了,看來大家都跳起來惹~ "Always on My Mind" 也是唯一一個我覺得全場大合唱比較明顯的曲目。

下面的短片是 07/29 台北演唱會的實況。


"Surburbia" (07/29 台北實況)

出自 1986 年專輯 "Please",詞曲:Neil Tennant & Chris Lowe。


另外其實 PSB 在 80 年代全盛時期的 mv,其影像,都很有特殊的品味,又能表現 PSB 的冷峻,至少我個人是這麼認為 (囧),像是 "What Have I Done to Deserve This" 跟 "Always on My Mind"。



Pet Shop Boys - "What Have I Done to Deserve This" (1986)

這個 mv 的特色是一群夜總會舞者,另外這首歌是跟 1960 的歌星 Dusty Springfield 合唱的,就是 mv 中那位一頭酷酷銀色短髮的女士,她最知名的作品應該是 1963 年的 "I Only Want to Be with You"(其實這首歌有國內的少女偶像團體翻唱過 (驚!),點我)。



Pet Shop Boys - "Always on My Mind" (1987)

(其實 "Always on My Mind" 原是美國一首鄉村歌曲,最初是 Brenda Lee 在 1972 年唱的,後來貓王 Elvis Presley 也翻唱。)



Pet Shop Boys - "West End Girls" (1986)

詞曲:Neil Tennant & Chris Lowe



Pet Shop Boys - "Go West" (1994)

(其實 "Go West" 翻唱自 Disco 團體 "Village People" 在 1979 年的同名作品,點我。)


題外話,覺得 PSB 主唱 Neil Tennant 的嗓音很像英國 1960 年代一個男歌星叫 Chris Montez 的。

Chris Montez - "The More I See You" (1966)



註:一個電子舞曲創作歌手。

2010-07-21

簡單的作曲方法「和弦發展」- 以 "Heart & Soul" (1938/1961) 為例

最近才知道,原來 The Cleftones 在 1961 年唱的 "Heart & Soul" 是由 1938 年版的 "Heart & Soul" 加以 "chord progression" (「和弦發展」) 而來的。簡介一下 "Heart and Soul" 這首歌,1938 年版的 "Heart & Soul"是 Larry Clinton & his Orchestra featuring Bea Wain 的作品,作曲 Hoagy Carmichael,作詞 Frank Loesser。

很多 1950 年代的 Doo-wop 音樂都使用了這首歌的和弦發展,因此這首歌的和弦發展又被稱為 "50s progression" (50 年代的和弦發展)。它的發展是這樣的:I vi IV V,比如在 C 大調中,和弦的發展為 C - Am - F - G



"Heart & Soul" - Larry Clinton & Orchestra with Bea Wain (1938)



The Cleftones - "Heart & Soul" (1961)

2010-07-20

Alan Parsons Project - "Sirius" + "Eye in the Sky" (1982)

Eye in the Sky"Sirius" 跟 "Eye in the Sky",一個「天狼星」,一個「天眼」(不過這樣翻譯有何意義呢?!),這兩首歌是 Alan Parsons Project 在 1982 年發行的專輯 "Eye in the Sky" 中的曲目一跟曲目二。從曲目一 "Sirius" 到曲目二 "Eye in the Sky" 並未做中斷處理,而是一氣呵成,從氣勢恢宏的電子樂轉到簡單的吉他和弦是如此天衣無縫,因為覺得煞是好聽,特以本文記之。


Alan Parsons Project - "Sirius" + "Eye in the Sky" (1982)



"Eye in the Sky" 這個曲目的 vocal(人聲/歌聲)是由團員 Eric Woolfson 唱的,Woolfson 氏嗓音內斂低沈,為本曲增添一抹理性特質,有別於 1980 年代流行歌曲 easy-listening (= 意思是太過悅耳) 的特質太過,常使人覺得甜膩的缺點,可謂獨樹一格。雖然它在曲風上來講也是 easy-listening...(囧)。另外 Eric Woolfson 已經在 2009 年底往生了,享年六十四歲,R.I.P.。

"Sirius" 其實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演奏曲,1990 年代,美國 NBA 芝加哥公牛隊就用這首歌作為開場音樂。

Chicago Bulls Players' Introduction (circa 1995)

2010-07-17

窮山惡水 Badlands (Terrence Malick, 1973)

在低垂的夜幕中,隨著 Nat King Cole 的歌 "A Blossom Fell" 起舞
能無意間觀賞到《窮山惡水》這樣的好片令我非常驚喜,本來對這片沒有太大期待,但自從六月在某影展上看過這片之後,不只驚艷,甚至有點迷上導演 泰倫斯馬立克 (Terrence Malick)。從影生涯至目前為止只拍出四部片的馬立克氏雖然產量少得可憐,而且一向採取遁世態度,拒絕攝影、拒絕訪問,但是《窮山惡水》仍是我看過畫面最美、最如夢似幻的電影。

關於這部 泰倫斯馬立克 在 30 歲時所拍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其實真有點不知如何說起,這樣說好了,導演用很美的畫面跟清純感包裝了暴力,以致整個故事裡的殘忍元素變得如此輕描淡寫、舉重若輕。

劇情大致是說,美國達柯塔州 (Dakota) 的一個小鎮上,一個 15 歲的少女 "Holly" 荷莉 (Sissy Spacek 西西史派克 飾演) 認識了一個 25 歲清運垃圾的工人 "Kit" 基特 (Martin Sheen 馬丁辛 飾演),在 基特 的積極求愛下,荷莉 很快熱戀上 基特。但是荷莉的父親很不滿意 基特,反對兩人在一起。大概是青春抑鬱,平日行徑本就有些怪異的 基特終於在一次與荷莉父親的爭執中,一怒殺死荷莉的父親,而荷莉大概也出於年輕的純真與無知,竟然願意與 基特情奔天涯。因此 基特帶著 荷莉逃進原始森林,過起野人般但又自由自在的生活。大概因為年輕氣盛,很多事情都如此義無反顧,接下來 基特展現出相當程度的反社會人格傾向(意思是做壞事卻絲毫沒有良心的譴責)除掉一些他求助的人,以及前來追捕他的人,並帶著荷莉繼續在那片廣裘的天地中亡命...

《窮山惡水》(Badlands) 1973 預告片


藉著這部片,美加邊境的蒼茫、遼闊都盡收眼底。這部電影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是男女主角在低垂的夜幕中,隨著 Nat King Cole 的歌曲 "A Blossom Fell" 起舞的畫面。本片的故事本質上說穿了是殺人嫌犯綁架未成年少女逃亡的故事,配上 Nat King Cole 這種既唯美又有氣氛的歌曲,顯示出了極大的反差,凸顯了不協調感,變成了一種超現實的影像畫面。

Nat King Cole - "A Blossom Fell" (1954)



這部片還使用了 Carl Orff的 "Musica Poetica",這是單純的鐵琴演奏曲,這首歌的「純真」感配上電影中那些如詩如畫的大自然,一樣讓故事中那些荒腔走板的暴力昇華得無影無蹤了。

Carl Orff - "Musica Poetica" (1958)


另外這部片子因為故事背景設在 1950 年代,所以還使用了 1958 年的流行歌 "Love Is Strange"。

Mickey & Sylvia - "Love Is Strange" (1958)

2010-07-14

Hall & Oates - "I Can't Go for That" (1981)

"I Can't Go for That (No Can Do)" 出自 Hall & Oates 在 1981 年的專輯 "Private Eyes"。而且尤其喜歡這個前奏的電子合成樂 (synthesizer) 加長的版本。

Hall & Oates 這團,雖然藝術成就不是夏夏叫,但是獨樹一格的樂風(白人靈魂樂)應該是前無古人,而且尚未見來者了。



Hall & Oates - "I Can't Go for That (No Can Do)" (1981)

2010-07-10

The Ronettes - "Be My Baby" (1963)

1963 年發行,The Ronettes 的 "Be My Baby" 說起來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曲。滾石音樂雜誌 (Rolling Stone Magazine) 在 2004 年評選「史上五百大最佳歌曲」(The 500 Greatest Songs of All Time) 時,本曲排名高居第 22 名。而美國國會圖書館在 2006 年將它選入美國國家錄音名冊中。

The Ronettes - "Be My Baby" (1963)



The Ronnettes 是由三個來自紐約的女孩 Veronica Bennett、Estelle Bennett 及她們的表妹 Nedra Talley 在 1959 年成立的女子合唱團體,其中 Bennett 姊妹二人具有黑人血統。她們的團名 Ronettes 應該是來自主唱 Veronica Bennett 的小名 "Ronnie"。Veronica Bennett 在 1968 年嫁給唱片製作人 Phil Spector,1974 年離異,所以她有了 Ronnie Spector 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現在。下面的影片是她們在 1965 年上電視綜藝節目 "Shindig!" 唱 "Be My Baby" 的錄影。

"Be My Baby" - The Ronettes @ Shindig!, 1965



作詞作曲 Phil Spector、Jeff Barry 以及 Ellie Greenwich,並由唱片製作人 Phil Spector 一手打造。Phil Spector 是 1960 年代以錄音技巧「音牆 (Wall of Sound)」知名的製作人,"Be My Baby" 被認為是「音牆」技術的極致呈現,也是 1960 年代的流行歌當中流傳最久、最歷久不衰的歌曲。像 Brian Wilson 就不下數次在受訪時表示 "Be My Baby" 是他畢生最喜歡的歌,他甚至為其樂團 The Beach Boys 作了一首叫 "Don't Worry Baby" 的歌,作為男生對於女生 "Be My Baby" 的回應。

The Beach Boys - "Don't Worry Baby" (1964)



"Be My Baby" 後續啟迪了若干文藝作品,除了上述 The Beach Boys 的 "Don't Worry Baby" 之外,日本創作歌手大瀧詠一也在 1981 年的唱片 "A Long Vacation" 作了一首《恋するカレン》,這首歌的副歌的貝斯線 (bass lines) 就採用了 "Be My Baby" 開頭的吉他和弦,這一整個向 "Be My Baby" 跟 Phil Spector 致敬,我永遠忘不了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時有多感動啊...

大瀧詠一《恋するカレン》1981(局部)




Mean Streets"Be My Baby" 被用作電影配樂不下數次,知名黑幫電影導演馬丁史柯西斯 (Martin Scorsese) 的成名作《殘酷大街》 (Mean Streets) (1973),就使用了 "Be My Baby" 作片頭音樂,而且是很豪邁地將整首歌配上去,正翻。

順道一提,《殘酷大街》全片充滿 1950/1960 年代的流行/搖滾樂,包括 The Rolling Stones, Eric Clapton, 一堆 Doo-wop 音樂跟 The Ronettes 等等,據說光是音樂版權的費用,就花掉將近預算的一半。此片有濃濃的人情味與懷舊色彩,又因為是根據導演史柯西斯氏在美國紐約 Brooklyn 小義大利區長大的實際見聞拍攝而來,所以多了一層寫實的色彩。

"Mean Street" opening credits(《殘酷大街》片頭)1973



在 1987 年,The Ronnetts 的 "Be My Baby" 又被人由箱底翻出,用作電影《熱舞十七》(Dirty Dancing) 的配樂,而且是同樣毫不吝嗇地用作片頭主題曲。
《熱舞十七》(Dirty Dancing) 預告片 1987




"Be My Baby" 的幾個日文翻唱版本

原曲在 1963 年 8 月發行之後,日本就出現數個翻唱版本,應該有三四個之多,目前找得到影像的有弘田三枝子的《私のベイビー》(1963 年 12 月發行),這枚應該是流行最廣的版本,以及伊東ゆかり的《あたしのベイビー》(1964 年 1 月發行),這兩個歌名中文翻譯都是「我的寶貝」的意思。出現這麼多的日文翻唱版,可見日本人很喜歡原曲。

弘田三枝子《私のベイビー》(1963 年 12 月)

日文詞:漣健児


另外,愛看日劇的人應該不會忘了在 1990 年的日劇《高校三俠》(予備校ブギ)裡面,緒形直人、織田裕二、的場浩司三人在田中美佐子的窗前合唱 "Be My Baby" 的那幕。

2010-07-08

"Venus" (1959)、"Venus in Blue Jeans" (1962)、《風立ちぬ》(1981) 與《恋するふたり》2003

這是松田聖子在 1981 年發行的單曲《風立ちぬ》(1981),作詞:松本隆,作曲:大瀧詠一,編曲:多羅尾伴內(這也是大瀧詠一,這是他在擔任編曲者時的化名),看看這首歌的背景合聲聲部有多像 Frankie Avalon 在 1959 年唱的 "Venus" 的前奏。不過,在理解大瀧詠一是資深的西洋音樂迷之後,也就不足為奇了。

松田聖子《風立ちぬ》(1981)


Frankie Avalon - "Venus" (1959)



也很像 Jimmy Clanton 的 "Venus in Blue Jeans" (1962 年)

Jimmy Clanton - "Venus in Blue Jeans" (1962)


另外這是大瀧詠一在 2003 年為日劇「東京ラブ・シネマ」所寫的主題曲《恋するふたり》,作曲:大瀧詠一,作詞:多幸福(這是大瀧詠一另個化名),本以為他老兄在 1981 年寫給松田聖子的《風立ちぬ》已很像 Frankie Avalon 的 "Venus" 了,沒想到他在 2003年又寫《恋するふたり》這首,更像 "Venus",前奏一整個拷貝。

大瀧詠一《恋するふた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