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2

J.F.K. -「我也是柏林人」

"Ich bin ein Berliner" (「我也是柏林人」),這是美國總統甘迺迪 (John F. Kennedy, 1917-1963) 在 1963 年 6 月 26 日訪問西柏林時所發表的演說中的名言,就在蘇聯造起柏林圍牆的 22 個月之後。

這段演說被認為是甘氏最著名的語錄,也是冷戰時期關鍵的政治事件,亦是本世紀最重要的演說之一。

但其實,這件事,本質上不過就是甘迺迪飛到西柏林去跟蘇聯嗆聲,叫他們不要太唱秋(囂張)而已。因為西柏林當時在地理位置其實整個被東柏林跟東德所包圍了,所以有了「自由的孤島」的稱呼。甘迺迪身為當時自由世界的領袖、半個地球的球長,明明是個美國人,又沒有什麼日耳曼淵源,還專程飛去西柏林的 Schöneberg 市政廳廣場上用德文撂下這句「我也是柏林人」,此事不難理解。

擷錄演說重點如以下:

"Two thousand years ago the proudest boast was civis Romanus sum 'I am a Roman citizen'. Today, in the world of freedom, the proudest boast is 'Ich bin ein Berliner!'... All free men, wherever they may live, are citizens of Berlin, and, therefore, as a free man, I take pride in the words 'Ich bin ein Berliner!'
兩千年以前,人類最自誇的一句話是羅馬人民所說的『我是羅馬人』。今天,在自由的世界裡,最值得驕傲的一句話無非是「我是個柏林人」... 無論在哪裡,只要你生活在自由的國度裡,就是柏林的公民,因此,我作為一個生活在自由世界裡的人,我也可以自豪地說:『我也是柏林人!』


J. F. Kennedy - "Ich bin ein Berliner" (26th June 1963)


這裡看全程演講。


現在柏林有許多紀念這件事的景點與機構,如甘迺迪中學以及專攻北美研究的甘迺迪大學。此外,當年甘迺迪表演說的 Schöneberg 市政廳廣場也已經改名為「甘迺迪廣場」。此外市政廳入口的樑柱上也設置了紀念此事的石匾。



後記:"Ich bin ein Berliner." 這其實是有點瑕疵的句子,是甘迺迪的美式德文,因為在德語的用法裡,祇要說 "Ich bin Berliner" 即可,並不需要不定冠詞 "ein"。

2010-08-21

古典吉他曲目兩首

先簡介一下古典吉他與民謠吉他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在於古典吉他完全是手指彈法,而民謠吉他主要是和弦的刷奏,古典吉他的訓練比民謠吉他嚴格得多,古典吉他的琴柄也比民謠吉他來得寬。

第一首是 1952 年法國電影 "Jeux Interdits" ("Forbidden Games") 的主題曲 "Romance"(羅曼史),也有人叫它是 "Romance d'Amour",所以這歌在台灣的一個常見歌名翻譯為《愛的羅曼史》。這歌是一位西班牙籍吉他演奏家 Narciso Yepes (1927-1997) 在少年時所寫,Yepes 氏以年方 25 之姿為 "Jeux Interdits" 這部電影包辦了配樂、編曲、演奏。

至於 "Jeux Interdits" 這部電影,片名有翻成《偷十字架的小孩》,也有翻成《禁忌的遊戲》的。曾經獲得 1952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52 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

《愛的羅曼史》(演奏者為 Giochi Proibiti )
作曲:Narciso Yepes


另外一首是《酒は涙か溜息か》(1931),作曲古賀政男,這首歌也不例外地曾經翻唱為台語歌,似乎是叫《秋風女人心》。古賀氏不僅是日本昭和時代流行音樂教父,在古典吉他演奏上也有很高造詣,將西洋樂器吉他注入日本流行樂並豐富之。


《酒は涙か溜息か》(1931) (美空雲雀 & 鶴田浩二)
 作曲:古賀政男

2010-08-06

Ricky Nelson - "Young World" (1962)

Ricky Nelson,1940 年出生,1985 年空難死亡,享年 45 歲。出身演藝世家的 Ricky Nelson 童星出道,他應該是 1950 年代至 1960 年代間僅次於貓王 (Elvis Presley) 的最走紅歌星,應該也是人類進入搖滾樂時代之後第一個形象健康的影、視、歌三棲的「青春偶像」,他甚至有首歌就叫 "Teenage Idol" (1962),多少就是自己的寫照。為何說 Ricky Nelson 是搖滾樂時代第一個青春偶像?因為在 Ricky Nelson 之前雖已有貓王的「偶像」典型,但是貓王的「搖滾樂」"Rock'n'Roll" 跟表演時的肢體動作在 50 年代其實是遭受衛道人士撻伐的,並非家長樂見自己子弟崇拜的明星類型,而且貓王開始走紅時已經是二十一、二歲的成年人了,不像 Ricky Nelson 是真正的「青少年」偶像。

Ricky Nelson - "Young World" (1962)

作詞作曲 Jerry Fuller

在 1959 年跟西部片巨星 John Wayne (約翰韋恩) 一同演出電影「赤膽屠龍」(Rio Bravo),同戲還有 Dean Martin。

「赤膽屠龍」(Rio Bravo) 預告片 (1959)


Ricky Nelson - "You Are the Only One" (1960)

詞曲 Baker Knight



當然不能忘了我的最愛 - "Lonesome Town"(1958)

Ricky Nelson - "Lonesome Town" (1958)

詞曲 Baker Knight (這個片段來自 ABC 電視台 在 1952 至 1966 年 播映的電視劇 "The Adventures of Ozzie and Harriet",是 Nelson 家族主演的節目。)


前 Beatles 成員 Paul McCartney 在 1999 年發行的 "Run Devil Run" 專輯中翻唱這首歌了,畢竟他應該是聽著 Ricky Nelson 的唱片長大的。在 Youtube 上可以找到不少他唱這首歌的現場短片,雖然很多音他已唱不太上去惹 =.=(這首歌的 key 很高)。

Paul McCartney - "Lonesome Town" (1999)



在 1960 年代後期,Ricky Nelson 嘗試轉型,唱一些不是原先風格的歌曲。在 1971 年,紐約的麥迪遜廣場花園 (Madison Square Garden) 舉辦了一場老搖滾音樂會,許多 1950 年代的搖滾樂巨星都在節目單之列,包括 Chuck Berry、Bo Diddley、Bobby Rydell 等等,Ricky Nelson 也受邀,他唱完幾首自己早期的暢銷曲之後,當他唱起一首略帶鄉村風格的歌曲時,卻被觀眾噓下台,Ricky Nelson 就根據這個被羞辱的經驗,寫成了 "Garden Party" 這首歌,1972 年發行。

Ricky Nelson - "Garden Party" (1972)

詞曲 Ricky Nelson
"you can't please everyone, so you've got to please yourself"


但四十歲以後的 Ricky Nelson 又回到早期的音樂風格。


後期的 Ricky Nelson,1985 年。



Ricky Nelson 去世五年之後,他與第一任妻子 Kristin Harmon 在 1967 年所生的一對雙胞胎兒子 Gunnar Nelson 跟 Matthew Nelson 組的樂團 "Nelson" 發行 "Love and Affection" 單曲獲得排行冠軍,那是 1990 年。


Nelson - (Can't Live without Your) Love And Affection (1990)

作詞作曲:Nelson/Nelson/Tanner

2010-08-02

Little Darling (1957)

這差不多是 Doo-wop 音樂的極致了,50 年代的 doo-wop 和聲加上響棍 (clave) 的運用,就成了這樣一首節奏很特殊的曲子,這首歌原是 The Gladiolas 這個黑人合唱團在 1957 年唱的,作詞作曲是該團的靈魂人物 Maurice Williams,這首歌發行之後曾打入排行榜前四十名,然後旋即在同一年被一個來自加拿大的白人四重唱團體 The Diamonds 翻唱,這次他們獲得了排行榜第二名的成績。

The Diamonds - "Little Darlin'" (1957)




The Gladiolas - "Little Darling" (1957)




然後在 1969 年又有個叫 "Sha Na Na" 的團體翻唱之。

Sha Na Na - "Little Darling" (1969)




貓王 在 1977 年也翻唱了。

Elvis Presley - "Little Darling" (1977)




再回到 1957 年,創作 "Little Darlin" 的最原始團 The Gladiolas,他們在 1958 年改名為 The Excellos,然後在 1959 年終於改名為 "The Zodiacs",然後在 1960 年推出 "Stay",終於大紅。"Stay" 這首歌,曾被收錄在若干年後的一部電影「熱舞十七」(Dirty Dancing) 的原聲帶中,1987 年。

Maurice Williams & the Zodiacs - "Stay" (1960)

詞曲: Maurice Williams

2010-08-01

渡辺はま子《サヨンの鐘》(1941) & 紫薇《月光小夜曲》(196x)

因為太喜歡紫薇的《月光小夜曲》了,所以查了一下這首歌的典故,《月光小夜曲》原來又是翻唱自日文歌曲,是渡辺はま子(渡邊濱子)唱的《サヨンの鐘》,西条八十作詞,古賀政男作曲,1941 年發行。而國語版《月光小夜曲》,作詞人有一說是周藍萍,也有一說是孫儀,無論是誰,這歌詞寫得意境生動優美,紫薇的歌聲婉約又嘹亮,且這歌本就承襲威權時代「淨化」歌曲的脈絡,又有日本昭和流行音樂教父古賀政男的曲子加持,悅耳動聽自是不在話下。

紫薇原名胡以衡,1930 年中國南京出生,1989 年去世,她也是《綠島小夜曲》的原唱,是電視歌唱節目「群星會」人物之一,綜觀台灣娛樂史,「群星會」節目其實開始了台灣人聽國語流行歌的習慣。雖然說 1947 年的二二八與後續的三月大屠殺中,台灣人包括台、客、與原住民等族群都各有死傷,不過 1960 年代以降,國民黨對於台語的打壓最為嚴重,如在廣播電視上限制台語歌,另外也限制台語片,以致台語流行歌在後續的 1970~1980 年代普遍的質感不佳(編曲的問題)。

《月光小夜曲》還有陳芬蘭跟張清真的版本,據聞後者是國語版的原唱 (1962),不過還是覺得紫薇的詮釋最棒。

紫薇《月光小夜曲》(196x)


《月光小夜曲》的原曲《サヨンの鐘》(莎韻之鐘,サヨン發音 "sayon") 其實是有典故的,這是一只設置在今日宜蘭縣南澳的鐘 (點我),應該只有老一輩記得,事情發生在 1938 年,當時台灣還在日本的統治下,台北州蘇澳郡蕃地(今日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族有位 17 歲原住民少女莎韻 (1921 年出生),她族裏有位日本老師收到徵兵召集令,族裡的年輕人因為感念老師的照料,所以願意為他扛行李送別,不料出發那天是個天氣不好的日子,溪水暴漲,結果莎韻涉溪時被沖走,後來台灣總督為了表揚莎韻義行,在莎韻遇難地附近建造了桃形紀念銅鐘,即稱莎韻之鐘。

不過,若是深入思考此事,會發現可能是政治操作的斧鑿,如維基百科對此事之見解:「本僅為短短一則地方新聞的泰雅族少女溺水意外,經刻意報導後,被台灣總督府用來宣揚理蕃政策的成功,並與國歌少年雙雙成為皇民化政策的宣傳樣本。

後來,1941 年底,那時還是中日戰爭的時候,為了宣傳戰爭,日本便將莎韻的故事拍攝成為電影「サヨンの鐘」,由那時紅透半邊天的滿州電影公司當家花旦李香蘭演出女主角,莎韻被美化成一名仁慈、愛國的台灣原住民,為了送別被徵召從軍的老師而不幸落水的少女。這電影的主題曲《サヨンの鐘》,就是《月光小夜曲》的原曲。

電影「サヨンの鐘」(1941),右邊是李香蘭


《サヨンの鐘》主題曲 (1941),因為版權問題,並非李香蘭所唱,而是渡辺はま子 (渡邊濱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黨來台灣進行軍事佔領,後來卻自行撤掉象徵日本統治的這座鐘,也抹去了石碑上的銘文,現今的石碑及鐘是後來隨著台灣民主化才復原、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