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1

渡辺はま子《サヨンの鐘》(1941) & 紫薇《月光小夜曲》(196x)

因為太喜歡紫薇的《月光小夜曲》了,所以查了一下這首歌的典故,《月光小夜曲》原來又是翻唱自日文歌曲,是渡辺はま子(渡邊濱子)唱的《サヨンの鐘》,西条八十作詞,古賀政男作曲,1941 年發行。而國語版《月光小夜曲》,作詞人有一說是周藍萍,也有一說是孫儀,無論是誰,這歌詞寫得意境生動優美,紫薇的歌聲婉約又嘹亮,且這歌本就承襲威權時代「淨化」歌曲的脈絡,又有日本昭和流行音樂教父古賀政男的曲子加持,悅耳動聽自是不在話下。

紫薇原名胡以衡,1930 年中國南京出生,1989 年去世,她也是《綠島小夜曲》的原唱,是電視歌唱節目「群星會」人物之一,綜觀台灣娛樂史,「群星會」節目其實開始了台灣人聽國語流行歌的習慣。雖然說 1947 年的二二八與後續的三月大屠殺中,台灣人包括台、客、與原住民等族群都各有死傷,不過 1960 年代以降,國民黨對於台語的打壓最為嚴重,如在廣播電視上限制台語歌,另外也限制台語片,以致台語流行歌在後續的 1970~1980 年代普遍的質感不佳(編曲的問題)。

《月光小夜曲》還有陳芬蘭跟張清真的版本,據聞後者是國語版的原唱 (1962),不過還是覺得紫薇的詮釋最棒。

紫薇《月光小夜曲》(196x)


《月光小夜曲》的原曲《サヨンの鐘》(莎韻之鐘,サヨン發音 "sayon") 其實是有典故的,這是一只設置在今日宜蘭縣南澳的鐘 (點我),應該只有老一輩記得,事情發生在 1938 年,當時台灣還在日本的統治下,台北州蘇澳郡蕃地(今日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族有位 17 歲原住民少女莎韻 (1921 年出生),她族裏有位日本老師收到徵兵召集令,族裡的年輕人因為感念老師的照料,所以願意為他扛行李送別,不料出發那天是個天氣不好的日子,溪水暴漲,結果莎韻涉溪時被沖走,後來台灣總督為了表揚莎韻義行,在莎韻遇難地附近建造了桃形紀念銅鐘,即稱莎韻之鐘。

不過,若是深入思考此事,會發現可能是政治操作的斧鑿,如維基百科對此事之見解:「本僅為短短一則地方新聞的泰雅族少女溺水意外,經刻意報導後,被台灣總督府用來宣揚理蕃政策的成功,並與國歌少年雙雙成為皇民化政策的宣傳樣本。

後來,1941 年底,那時還是中日戰爭的時候,為了宣傳戰爭,日本便將莎韻的故事拍攝成為電影「サヨンの鐘」,由那時紅透半邊天的滿州電影公司當家花旦李香蘭演出女主角,莎韻被美化成一名仁慈、愛國的台灣原住民,為了送別被徵召從軍的老師而不幸落水的少女。這電影的主題曲《サヨンの鐘》,就是《月光小夜曲》的原曲。

電影「サヨンの鐘」(1941),右邊是李香蘭


《サヨンの鐘》主題曲 (1941),因為版權問題,並非李香蘭所唱,而是渡辺はま子 (渡邊濱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黨來台灣進行軍事佔領,後來卻自行撤掉象徵日本統治的這座鐘,也抹去了石碑上的銘文,現今的石碑及鐘是後來隨著台灣民主化才復原、重建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