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衝浪音樂就不能不提 the Ventures,1958 年在美國西雅圖成軍的電吉他演奏團,然而,這不僅是個屬於阿爸阿母的團,也是對後世諸多樂手影響深遠的團。XD
Ventures 在 1960 年的作品 "Walk Don't Run",是衝浪音樂登上排行榜的第一首,這也是電吉他演奏曲,那是個 Beatles(披頭四)還未橫掃全世界的時代。Ventures 的舞台風格很有意思,就是演奏的時候,樂團的成員都會一起轉右邊或一起轉左邊,或者做出同樣的動作。
Ventures - "Walk Don't Run" (1960)
作曲: Johnny Smith
當然不能忘了 "Pipeline"「管路」,可以說是衝浪搖滾的國歌了。不過這首歌,Ventures 並非原始演奏團,而是一個叫 the Chantays 的樂團在 1963 年所灌錄,欣賞 the Chantays 的版本,點我。
Ventures - "Pipeline" (196x)
作曲:Brian Carman & Bob Spickard
還有 1965 年的 "Diamond Head"
Ventures - "Diamond Head" (1965)
以及 "Perfidia" (1960)。
Ventures - "Perfidia" (1960)
作曲:Alberto Domínguez
還有 1962 年的 "Apache",不過這也是翻錄的,原始演奏版本是 The Shadow 在 1960 年灌錄,作曲 Jerry Lordan。
Ventures - "Apache" (1962)
作曲:Jerry Lordan
最後是 1969 年的 "Hawaii Five-O",是美國 CBS 電視影集「檀島警騎」(Hawaii Five-O) 的主題曲,這部影集從 1968 年起開始在電視上播映。
Ventures - "Hawaii Five-O" (1969)
作曲:Morton Stevens
最後要補充一點就是,以 Ventures 為代表的衝浪電吉他演奏曲在台灣的流傳其實大多要歸功於黃俊雄布袋戲,因為他用了滿多作配樂的。
2010-09-22
2010-09-18
回到未來 Back to the Future 電影歌曲 Earth Angel 與 Johnny B. Goode
Michael J. Fox 飾演 Marty McFly |
電影中的一幕:在雙親的畢業舞會上,男主角嘗試把歷史拉回正軌,拯救父母的婚姻,也拯救自己的存在,所以要撮合其父母在畢業舞會上,隨著彼時的流行歌曲 "Earth Angel",一吻定情。但很不巧的,負責演奏的樂團 "The Starlighters" 的吉他手 Marvin 手受了傷,無法表演,所以 Marty 跑去求 Marvin 說,若是無人演奏 "Earth Angel",Marty 的父母就無法隨著音樂起舞,也就無法一吻定情(結果當然就是 Marty 消失,因為不存在),所以 Marvin 一定要上場演奏。結果 Marvin 告訴 Marty 說,除非 Marty 能找到別的會彈吉他的人,否則是不可能的,接著畫面馬上切到 Marty 背著電吉他在舞台上彈奏的鏡頭(電影描述 Marty 一向愛彈吉他),這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橋段。
然後,舞會上,儘管 Marty 跟其他樂團成員演奏著 "Earth Angel",但是 Marty 的父親,一向懦弱的 George McFly 還是遲遲無法給 Marty 的母親 Lorraine 一吻,Lorraine 甚至開口問 George 說 "George, aren't you going to kiss me?",更糟的是還有反派來攪局,橫刀奪愛,眼看 George 跟 Lorraine 離他們的定情一吻越來越遠,Marty 的兄姊相繼從照片上消失,就在 Marty 也將消失的緊張一刻,George 終於展現氣魄,英雄救美,也挽救了他與 Lorraine 的吻、愛情與婚姻,以及 Marty 的存在。
Marvin & the Starlighters - "Earth Angel" (1985) (《回到未來》片段)
關於 "Earth Angel":
The Penguins |
另外這首歌據說融合不少來自其他歌曲的靈感,如令人傳頌不已的那句 "Will you be mine?" 就是來自 1950 年代另一個節奏藍調樂團 The Swallows 的同名歌曲名稱。另外過門 (bridge) 據說借用了 Patti Page 在 1952 年的歌曲 "I Went to Your Wedding",而前奏則來自 "The Hollywood Flames" 在 1953 年所灌錄的 "I Know"。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維基百科上,"Earth Angel" 的作曲人列了三位,都是 "The Hollywood Flames" 的關係人,包括原唱團 The Penguins 的 Curtis Williams、前述的 Jesse Belvin、以及 Gaynel Hodge,這位是 "The Hollywood Flames" 的團員,
滾石音樂雜誌 (Rolling Stone Magazine) 在 2004 年選出的 "史上五百大最佳歌曲" (500 Greatest Songs of All Time) 就將 The Penguins 的版本選為第 151 名。美國國會圖書館 (Library of Congress) 也將之選入「國家錄音名冊」(National Recording Registry)中。
The Penguins - "Earth Angel" (1954)
(詞曲:Curtis Williams, Jesse Belvin, Gaynel Hodge)
Johnny B. Goode
其實《回到未來》還用了另一首 1950 年代的流行音樂,那就是搖滾樂祖師爺爺 Chuck Berry 在 1958 年發行的 Johnny B. Goode。飾演 Marty McFly 的 Michael J. Fox 在電影裡還模仿了 Chuck Berry 的招牌舞台動作 "duck walk",這是 Chuck Berry 創始的舞台動作,動作是樂手彈吉他時弓起一隻腳,只用那隻腳跳者走...這動作後來獲得很好的傳承,它被美國許多知名吉他手 (如 Angus Young) 所仿效。
Marty McFly - "Johnny B. Goode" (1985) (《回到未來》片段)
(詞曲:Chuck Berry)
本曲是 1950 年代中期搖滾樂 (Rock and roll) 在美國興起之時的知名歌曲之一,相較於當時也風行的、融合了鄉村西部音樂 (hillbilly) 與藍調 (blues) 的 "rockabilly",Chuck Berry 的這首 "Johnny B. Goode" 似乎又以藍調元素最為濃烈與顯著,也更為生猛有力。
"Deep down Louisiana close to New Orleans / 在路易斯安那州深處靠近紐奧良的地方
Way back up in the woods among the evergreens / 在那長青的林木中
There stood a log cabin made of earth and wood / 有間泥土跟木頭造的小屋
Where lived a country boy named Johnny B. Goode" / 裡頭住著一個叫強尼 B. 古德的鄉村男孩
2017 年 Chuck Berry 以 90 歲之齡辭世時,Paul Simon 這麼形容這首歌:「這首歌對於美國農村的描述,就像 Zora Neale Hurston 的作品一樣,是個具有強烈的 50 年代印象的驚人之作,給當時才剛開始彈吉他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For me, it was like a magical place to hear about this description of rural America. It's like Zora Neale Hurston territory -- an amazing bit of writing for the '50s and something that left a powerful impression with me, who was just beginning to play guitar...)
Chuck Berry - "Johnny B. Goode" (1958)
(作詞作曲:Chuck Berry)
2010-09-12
《港都夜雨》1953
這篇講《港都夜雨》,也兼講楊三郎跟吳晉淮。
台灣本地創作歌謠《港都夜雨》的「港都」不是高雄港,而是基隆港。
作曲家楊三郎 (1919-1989),戰後曾在基隆的「國際聯誼社」(當時是招待美國海軍的場所) 擔任領班樂師,身處經常下雨的基隆,1951 年啟發了楊三郎的靈感,寫下「雨的布魯斯 (blues = 藍調)」的旋律,這就是《港都夜雨》的前身。這個時候只有曲,沒有詞,作為樂團演奏曲,頗受歡迎。一年多以後,樂團中一名樂師呂傳梓心血來潮為此曲寫了詞,獲得了楊三郎的同意。呂傳梓為這首曲子填上了港口常常上演的悲歡離合故事,以一位在海上漂泊的男子為主角,把他與戀人的離別跟雨的意象相結合,寫成了《港都夜雨》的詞。後來這歌詞還特地送到作曲家耆老王雲峰(《桃花泣血記》、《補破網》)處,王雲峰為歌曲做了最後的修飾,於是,曲調頗為哀愁有韻味的台灣本地創作歌謠《港都夜雨》誕生,這時已是 1953 年了。
雖然不知道這首歌在 1953 年完成後,第一次的唱片發行為何者?只知道在 1960 年代,台語歌謠的第二個黃金時期的搖籃 - 亞洲唱片(設於高雄)所灌錄的《港都夜雨》是能夠追溯的最早一次的錄音,這個版本的主唱是吳晉淮,編曲者就是作曲家楊三郎本人,楊三郎為這個版本所作的樂器編排,那鼓點、還有管樂的部份(horn section),莫不充滿濃濃的爵士樂風格,這應該多少受到日本戰後流行音樂的影響,而楊三郎本來就是在戰前赴日習樂的留學生之一,曾拜清水茂雄為師,學習小喇叭。
吳晉淮 -《港都夜雨》(196x)
曾在某部論文上讀到,日治時期留日習樂的留學生大概可以區分為三個支派,一是音樂學院畢業的正科班(如呂泉生、郭芝苑),一是歌謠學院(如許石、吳晉淮),另一為跟隨名師學習(如楊三郎、林禮涵)。這些人大多出生於 1906 至 1917 年之間,除了鄧雨賢在 1944 年就以 37 的英年早逝之外,其餘都成為了戰後台灣歌謠創作的中堅份子。
以下列舉這些作家的代表作:
以楊三郎與吳晉淮為例:
楊三郎,本名楊我成,台北永和人,中學時迷上喇叭吹奏,18 歲 (1937 年) 時赴日留學,拜音樂家清水茂雄為師,學習理論作曲、編曲,並在此時期把名字改成日本味的「三郎」。1940 年,21 歲的楊三郎學成出師後,曾經前往中國遊歷演奏,直到中日戰爭轉趨激烈時才回到台灣。楊三郎的成名作是 1946 年在中央電台發表的《望你早歸》,這是楊三郎樂團裡的鼓手那卡諾(本名黃仲鑫)先寫好詞,楊三郎再譜曲的歌。
吳晉淮 (1916-1991) 雖然是 1960 年代的唱片歌手,但也是知名的作曲家,如《關仔嶺之戀》、《暗淡的月》等,都是吳氏手筆。台南縣柳營鄉人,12 歲 (1928 年) 赴日本,15歲 (1931 年) 就讀中學三年時迷上古典吉他,17歲 (1933年),吳晉淮放棄學醫,進入日本歌謠學院就讀,並就教於日本昭和時代流行歌(歌謠)教父古賀正男,古賀正男也是吳晉淮的吉他指導教授。41 歲 (1957 年) 始返回台灣,從事歌謠創作與歌手生涯。
台灣本地創作歌謠《港都夜雨》的「港都」不是高雄港,而是基隆港。
作曲家楊三郎 (1919-1989),戰後曾在基隆的「國際聯誼社」(當時是招待美國海軍的場所) 擔任領班樂師,身處經常下雨的基隆,1951 年啟發了楊三郎的靈感,寫下「雨的布魯斯 (blues = 藍調)」的旋律,這就是《港都夜雨》的前身。這個時候只有曲,沒有詞,作為樂團演奏曲,頗受歡迎。一年多以後,樂團中一名樂師呂傳梓心血來潮為此曲寫了詞,獲得了楊三郎的同意。呂傳梓為這首曲子填上了港口常常上演的悲歡離合故事,以一位在海上漂泊的男子為主角,把他與戀人的離別跟雨的意象相結合,寫成了《港都夜雨》的詞。後來這歌詞還特地送到作曲家耆老王雲峰(《桃花泣血記》、《補破網》)處,王雲峰為歌曲做了最後的修飾,於是,曲調頗為哀愁有韻味的台灣本地創作歌謠《港都夜雨》誕生,這時已是 1953 年了。
雖然不知道這首歌在 1953 年完成後,第一次的唱片發行為何者?只知道在 1960 年代,台語歌謠的第二個黃金時期的搖籃 - 亞洲唱片(設於高雄)所灌錄的《港都夜雨》是能夠追溯的最早一次的錄音,這個版本的主唱是吳晉淮,編曲者就是作曲家楊三郎本人,楊三郎為這個版本所作的樂器編排,那鼓點、還有管樂的部份(horn section),莫不充滿濃濃的爵士樂風格,這應該多少受到日本戰後流行音樂的影響,而楊三郎本來就是在戰前赴日習樂的留學生之一,曾拜清水茂雄為師,學習小喇叭。
吳晉淮 -《港都夜雨》(196x)
曾在某部論文上讀到,日治時期留日習樂的留學生大概可以區分為三個支派,一是音樂學院畢業的正科班(如呂泉生、郭芝苑),一是歌謠學院(如許石、吳晉淮),另一為跟隨名師學習(如楊三郎、林禮涵)。這些人大多出生於 1906 至 1917 年之間,除了鄧雨賢在 1944 年就以 37 的英年早逝之外,其餘都成為了戰後台灣歌謠創作的中堅份子。
以下列舉這些作家的代表作:
呂泉生: | 《杯底不可飼金魚》、《搖嬰仔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
郭芝苑: | 郭芝苑從事的創作是古典音樂,但也寫了一些流行歌,如:《心內事無人知》 |
許石: | 《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 |
以楊三郎與吳晉淮為例:
楊三郎 |
吳晉淮 (1916-1991) 雖然是 1960 年代的唱片歌手,但也是知名的作曲家,如《關仔嶺之戀》、《暗淡的月》等,都是吳氏手筆。台南縣柳營鄉人,12 歲 (1928 年) 赴日本,15歲 (1931 年) 就讀中學三年時迷上古典吉他,17歲 (1933年),吳晉淮放棄學醫,進入日本歌謠學院就讀,並就教於日本昭和時代流行歌(歌謠)教父古賀正男,古賀正男也是吳晉淮的吉他指導教授。41 歲 (1957 年) 始返回台灣,從事歌謠創作與歌手生涯。
2010-09-10
"Abraham, Martin and John" (1968)
美國 1960 年代流行音樂歌手 Dion 在 1968 年唱的 "Abraham, Martin and John"《亞伯拉罕、馬丁與約翰》是一首與美國歷史有關的歌。歌名中的三個人名分別是:Abraham Lincoln 亞伯拉罕林肯 (1809-1865)、Martin Luther King, Jr. 馬丁路德金恩 (1929-1968) 以及 John F. Kennedy 約翰甘迺迪 (1917-1963)。
這三人中,林肯與甘迺迪都當過總統。雖然馬丁路德金恩不曾擔任總統,但這三人的共通點是 - 都是造成社會劇烈變動、人權長足進步的偉大人物,而且都是被暗殺死的。林肯解放了黑奴,而馬丁路德金恩則是二十世紀最受到傳頌與與紀念的黑人人權運動領袖。而甘迺迪則因為是自由主義的代表,所以任內對黑人權的改善,也有一定貢獻。
多講一下 JFK:甘迺迪任內不管在人權、內政、社會階級的變動也好,或者是國際關係的處理上,都有值得一提的地方,甘迺迪任內恰好處於冷戰時期的巔峰,如柏林圍牆的建造 (1961)、古巴飛彈危機 (1962) 等等,尤其是後者,「古巴飛彈危機」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一件軍事外交事件,這個事件肇因於蘇聯在古巴部署了對準美國的飛彈,而甘迺迪政府對這件事的處理至今仍被認為是非常有智慧的。而且也許因為他悲劇性的死亡 (1963 年在德州達拉斯遇刺),所以他一直被多數美國民眾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不過,直接導致音樂創作人 Dick Holler 在 1968 年寫下 "Abraham, Martin and John" 這首歌的直接導火線是 馬丁路德金恩 與 甘迺迪之弟 Robert F. Kennedy 雙雙在 1968 年遇刺身亡,曾任參議員的 Robert F. Kennedy 也是活躍的人權運動份子。
Dion - "Abraham, Martin and John" (1968)
這首歌編曲的特色是豎琴 (harp) 的使用。
"Abraham, Martin & John" 外加一個 Robert F. Kennedy
歌名中沒提到 Robert 的名字,但歌詞中最後一段提到了他。
最後補充一下歌詞:
Has anybody here seen my old friend Abraham?
這裡可有人見過我的老友亞伯拉罕?
Can you tell me where he's gone?
你可否告訴我他哪裡去了?
He freed a lot of people,
他解放了許多人,
But it seems the good they die young.
但是好人似乎都不長命,
You know, I just looked around and he's gone.
你曉得的,我環顧四週,他已不在。
Anybody here seen my old friend John?
這裡可有人見過我的老友約翰?
Can you tell me where he's gone?
你可否告訴我他哪裡去了?
He freed a lot of people,
他解放了許多人,
But it seems the good they die young.
但是好人似乎都不長命,
You know, I just looked around and he's gone.
你曉得的,我環顧四週,他已不在。
Anybody here seen my old friend Martin?
這裡可有人見過我的老友馬丁?
Can you tell me where he's gone?
你可否告訴我他哪裡去了?
He freed a lot of people,
他解放了許多人,
But it seems the good they die young.
但是好人似乎都不長命,
You know, I just looked around and he's gone.
你曉得的,我環顧四週,他已不在。
Didn't you love the things that they stood for?
你不愛這些人物所代表的意義嗎?
Didn't they try to find some good for you and me?
他們不都是為了你我在追尋更好的事物?
And we'll be free
我們終將自由,
Some day soon, and it's a-gonna be one day ...
就在不久的某日...
Anybody here seen my old friend Bobby?
這裡可有人見過我的老友巴比 (Robert 的小名)?
Can you tell me where he's gone?
你可否告訴我他哪裡去了?
I thought I saw him walk up over the hill,
我想我看到他翻越了山峰,
With Abraham, Martin and John.
連同亞伯拉罕、馬丁與約翰。
這三人中,林肯與甘迺迪都當過總統。雖然馬丁路德金恩不曾擔任總統,但這三人的共通點是 - 都是造成社會劇烈變動、人權長足進步的偉大人物,而且都是被暗殺死的。林肯解放了黑奴,而馬丁路德金恩則是二十世紀最受到傳頌與與紀念的黑人人權運動領袖。而甘迺迪則因為是自由主義的代表,所以任內對黑人權的改善,也有一定貢獻。
多講一下 JFK:甘迺迪任內不管在人權、內政、社會階級的變動也好,或者是國際關係的處理上,都有值得一提的地方,甘迺迪任內恰好處於冷戰時期的巔峰,如柏林圍牆的建造 (1961)、古巴飛彈危機 (1962) 等等,尤其是後者,「古巴飛彈危機」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一件軍事外交事件,這個事件肇因於蘇聯在古巴部署了對準美國的飛彈,而甘迺迪政府對這件事的處理至今仍被認為是非常有智慧的。而且也許因為他悲劇性的死亡 (1963 年在德州達拉斯遇刺),所以他一直被多數美國民眾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不過,直接導致音樂創作人 Dick Holler 在 1968 年寫下 "Abraham, Martin and John" 這首歌的直接導火線是 馬丁路德金恩 與 甘迺迪之弟 Robert F. Kennedy 雙雙在 1968 年遇刺身亡,曾任參議員的 Robert F. Kennedy 也是活躍的人權運動份子。
Dion - "Abraham, Martin and John" (1968)
這首歌編曲的特色是豎琴 (harp) 的使用。
"Abraham, Martin & John" 外加一個 Robert F. Kennedy
歌名中沒提到 Robert 的名字,但歌詞中最後一段提到了他。
最後補充一下歌詞:
Has anybody here seen my old friend Abraham?
這裡可有人見過我的老友亞伯拉罕?
Can you tell me where he's gone?
你可否告訴我他哪裡去了?
He freed a lot of people,
他解放了許多人,
But it seems the good they die young.
但是好人似乎都不長命,
You know, I just looked around and he's gone.
你曉得的,我環顧四週,他已不在。
Anybody here seen my old friend John?
這裡可有人見過我的老友約翰?
Can you tell me where he's gone?
你可否告訴我他哪裡去了?
He freed a lot of people,
他解放了許多人,
But it seems the good they die young.
但是好人似乎都不長命,
You know, I just looked around and he's gone.
你曉得的,我環顧四週,他已不在。
Anybody here seen my old friend Martin?
這裡可有人見過我的老友馬丁?
Can you tell me where he's gone?
你可否告訴我他哪裡去了?
He freed a lot of people,
他解放了許多人,
But it seems the good they die young.
但是好人似乎都不長命,
You know, I just looked around and he's gone.
你曉得的,我環顧四週,他已不在。
Didn't you love the things that they stood for?
你不愛這些人物所代表的意義嗎?
Didn't they try to find some good for you and me?
他們不都是為了你我在追尋更好的事物?
And we'll be free
我們終將自由,
Some day soon, and it's a-gonna be one day ...
就在不久的某日...
Anybody here seen my old friend Bobby?
這裡可有人見過我的老友巴比 (Robert 的小名)?
Can you tell me where he's gone?
你可否告訴我他哪裡去了?
I thought I saw him walk up over the hill,
我想我看到他翻越了山峰,
With Abraham, Martin and John.
連同亞伯拉罕、馬丁與約翰。
2010-09-04
O.M.D. - "Enola Gay" (1980)
"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 這個團,團名常縮寫為 OMD,字面上是「黑暗中的管弦樂軍事演習」的意思,真是冗長啊,囧。
是 1978 年成立的英國籍電子樂團 (synth-pop),核心兼創團成員是 Andy McCluskey 與 Paul Humphreys 這兩位。OMD 有別於其他電子合成樂器團的特色是,他們的歌曲裡面常用兩層以上的樂器線,所以聽起來比別的電子團多了華麗澎湃的感覺,也多了層次感。另外他們早期實驗色彩還頗濃的時候,好幾首單曲都是以快速的旋律,給人一種聽覺的快感。另個特色是兩位核心成員的優雅冷峻,多了點知青的調調。(不過我還是覺得他們衣著常常看起來像金融業,而非玩音樂的 artist 啊。)XD
"Enola Gay" 這首歌收錄在 1980 年發行的專輯 "Organization" 中,作詞作曲 Andy McCluskey。"Organization" 則是 OMD 的第二張專輯。
"Enola Gay" 這首歌意在描述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爆炸,是一首具有反戰意識的歌曲。也是透過這首歌,才知道 "Enola Gay" 是美軍當年所派遣去廣島投下原子彈的那架 B-29 轟炸機的名字,是依戰鬥機駕駛人 Paul W. Tibbets 的媽媽命名的。歌詞中的 "little boy" 則是那兩顆原子彈的軍事代號...
O.M.D. - "Enola Gay" (1980)
另外這是 OMD 在 1985 年的實況演唱。Crazy @@\
而這個則是 OMD 在 2009 年在荷蘭鹿特丹演唱 Enola Gay 的實況,昔日的美少年已經變成發福 (Andy McCluskey) 與禿頭 (Paul Humphreys) 的阿公惹。
"Enola Gay" 及其機長 Paul W. Tibbets
是 1978 年成立的英國籍電子樂團 (synth-pop),核心兼創團成員是 Andy McCluskey 與 Paul Humphreys 這兩位。OMD 有別於其他電子合成樂器團的特色是,他們的歌曲裡面常用兩層以上的樂器線,所以聽起來比別的電子團多了華麗澎湃的感覺,也多了層次感。另外他們早期實驗色彩還頗濃的時候,好幾首單曲都是以快速的旋律,給人一種聽覺的快感。另個特色是兩位核心成員的優雅冷峻,多了點知青的調調。(不過我還是覺得他們衣著常常看起來像金融業,而非玩音樂的 artist 啊。)XD
"Enola Gay" 這首歌收錄在 1980 年發行的專輯 "Organization" 中,作詞作曲 Andy McCluskey。"Organization" 則是 OMD 的第二張專輯。
"Enola Gay" 這首歌意在描述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爆炸,是一首具有反戰意識的歌曲。也是透過這首歌,才知道 "Enola Gay" 是美軍當年所派遣去廣島投下原子彈的那架 B-29 轟炸機的名字,是依戰鬥機駕駛人 Paul W. Tibbets 的媽媽命名的。歌詞中的 "little boy" 則是那兩顆原子彈的軍事代號...
O.M.D. - "Enola Gay" (1980)
另外這是 OMD 在 1985 年的實況演唱。Crazy @@\
而這個則是 OMD 在 2009 年在荷蘭鹿特丹演唱 Enola Gay 的實況,昔日的美少年已經變成發福 (Andy McCluskey) 與禿頭 (Paul Humphreys) 的阿公惹。
"Enola Gay" 及其機長 Paul W. Tibbets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