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2

《港都夜雨》1953

這篇講《港都夜雨》,也兼講楊三郎跟吳晉淮。

台灣本地創作歌謠《港都夜雨》的「港都」不是高雄港,而是基隆港。

作曲家楊三郎 (1919-1989),戰後曾在基隆的「國際聯誼社」(當時是招待美國海軍的場所) 擔任領班樂師,身處經常下雨的基隆,1951 年啟發了楊三郎的靈感,寫下「雨的布魯斯 (blues = 藍調)」的旋律,這就是《港都夜雨》的前身。這個時候只有曲,沒有詞,作為樂團演奏曲,頗受歡迎。一年多以後,樂團中一名樂師呂傳梓心血來潮為此曲寫了詞,獲得了楊三郎的同意。呂傳梓為這首曲子填上了港口常常上演的悲歡離合故事,以一位在海上漂泊的男子為主角,把他與戀人的離別跟雨的意象相結合,寫成了《港都夜雨》的詞。後來這歌詞還特地送到作曲家耆老王雲峰(《桃花泣血記》、《補破網》)處,王雲峰為歌曲做了最後的修飾,於是,曲調頗為哀愁有韻味的台灣本地創作歌謠《港都夜雨》誕生,這時已是 1953 年了。

雖然不知道這首歌在 1953 年完成後,第一次的唱片發行為何者?只知道在 1960 年代,台語歌謠的第二個黃金時期的搖籃 - 亞洲唱片(設於高雄)所灌錄的《港都夜雨》是能夠追溯的最早一次的錄音,這個版本的主唱是吳晉淮,編曲者就是作曲家楊三郎本人,楊三郎為這個版本所作的樂器編排,那鼓點、還有管樂的部份(horn section),莫不充滿濃濃的爵士樂風格,這應該多少受到日本戰後流行音樂的影響,而楊三郎本來就是在戰前赴日習樂的留學生之一,曾拜清水茂雄為師,學習小喇叭。


吳晉淮 -《港都夜雨》(196x)



曾在某部論文上讀到,日治時期留日習樂的留學生大概可以區分為三個支派,一是音樂學院畢業的正科班(如呂泉生、郭芝苑),一是歌謠學院(如許石、吳晉淮),另一為跟隨名師學習(如楊三郎、林禮涵)。這些人大多出生於 1906 至 1917 年之間,除了鄧雨賢在 1944 年就以 37 的英年早逝之外,其餘都成為了戰後台灣歌謠創作的中堅份子。

以下列舉這些作家的代表作:

呂泉生:《杯底不可飼金魚》、《搖嬰仔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郭芝苑:郭芝苑從事的創作是古典音樂,但也寫了一些流行歌,如:《心內事無人知》
許石:《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

以楊三郎與吳晉淮為例:

楊三郎
楊三郎,本名楊我成,台北永和人,中學時迷上喇叭吹奏,18 歲 (1937 年) 時赴日留學,拜音樂家清水茂雄為師,學習理論作曲、編曲,並在此時期把名字改成日本味的「三郎」。1940 年,21 歲的楊三郎學成出師後,曾經前往中國遊歷演奏,直到中日戰爭轉趨激烈時才回到台灣。楊三郎的成名作是 1946 年在中央電台發表的《望你早歸》,這是楊三郎樂團裡的鼓手那卡諾(本名黃仲鑫)先寫好詞,楊三郎再譜曲的歌。


吳晉淮 (1916-1991) 雖然是 1960 年代的唱片歌手,但也是知名的作曲家,如《關仔嶺之戀》、《暗淡的月》等,都是吳氏手筆。台南縣柳營鄉人,12 歲 (1928 年) 赴日本,15歲 (1931 年) 就讀中學三年時迷上古典吉他,17歲 (1933年),吳晉淮放棄學醫,進入日本歌謠學院就讀,並就教於日本昭和時代流行歌(歌謠)教父古賀正男,古賀正男也是吳晉淮的吉他指導教授。41 歲 (1957 年) 始返回台灣,從事歌謠創作與歌手生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