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4

1968 年賣座電影 殉情記 Romeo and Juliet (Franco Zeffirelli)

The pilgrim kiss
2016 年適逢莎士比亞逝世 400 週年,「英國電影協會」(The British Film Institute) 在年初就開始籌備一項名為 "Shakespeare on Film" 的紀念活動,內容是在世界各地展出傑出的莎劇改編電影,並由「英國文化協會」(The British Council) 協辦,藉此機會,我也在台北的戲院,在大銀幕上觀賞到了 1968 年的賣座電影《殉情記》,也就是羅密歐與茱麗葉,嗯... 沒有錯,我看到偌大的光溜溜翹臀在幾樓高的空中 (這就是大銀幕的好處)...


本片在當年 1968 年有多賣座?看看左邊這個畫面,這是1969 年發行的電影 "Cactus Flower" 片中的一幕,由喜劇演員 Walter Matthau、北歐影后 Ingrid Bergman 以及小迷糊 Goldie Hawn 主演。Matthau 飾演一個風流的牙醫,與其女友 Goldie Hawn 來到戲院準備看電影,Matthau 問女友看這部片《殉情記》好不?

《殉情記》由英義合作、派拉蒙出資、義大利導演 Franco Zeffirelli 執導。對我而言,這部片子就像亞蘭德倫 (Alain Delon) 的《陽光普照》(Plein Soleil) 一樣,是原本只在書上看過的名片(註1)。曾獲奧斯卡提名最佳影片、導演、攝影、服裝設計等四提名,並獲得了後兩項,除了勞倫斯奧利佛 (Laurence Olivier) 在 1948 年 自導自演的《王子復仇記》(Hamlet) 之外,本片至今仍是莎劇改編電影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提名的電影,且半世紀以來仍是羅密歐與茱麗葉改編電影評價最高的。這是一部十分考究的電影、娛樂價值也很高、是視覺聽覺的饗宴、古典文學的正面教材、銀幕的愛情經典,本片的成功要歸功於導演 Zeffirelli,下文將會說明。

導演 Zeffirelli
義大利導演 Zeffirelli 在 1923 年生於生義大利佛羅倫斯,也就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他對於英語的掌握來自於二戰時在義大利北方參與反抗德軍佔領跟法西斯的運動時,加入英軍擔任翻譯兵的經驗。戰後回到大學攻讀藝術的他受到莎劇之王勞倫斯奧立佛 (Laurence Olivier) 在 1945 年自導自演的《亨利五世》"Henry V" 的啟發,決定轉往戲劇發展,後來活躍於義大利、倫敦、紐約從事莎翁舞台劇、歌劇的製作與導演,由於作品精良,1966 年知名銀幕夫妻檔 Richard Burton(李察波頓)跟 Elizabeth Taylor(伊莉莎白泰勒)慫恿他把莎士比亞的喜劇《馴悍記》(Taming of the Shrew) 拍成電影,開啟了他的電影路。1966 年拍攝《馴悍記》時,由於主演的夫妻兩人都是影壇大明星,而且還出資了一百萬美元拍攝 (李察波頓共同掛名製片),所以拍攝時不少抉擇都得依照明星夫妻的意思,但在 1967 年拍攝《殉情記》時,導演 Zeffirelli 主導許多事情,比如破天荒啟用了當時沒沒無聞的新人、年齡與莎翁描述相仿的青少年 Leonard Whiting(連納懷汀)與 Olivia Hussey(奧莉薇荷西)擔任男女主角,當此片於 1967 年 6 月 29 日開拍時,Whiting 剛滿 17 歲,而 Hussey 才 16 歲兩個月而已。

劇情是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維洛納 (Verona) 城兩個世仇的家族 Montague 與 Capulet 的一對苦命鴛鴦的故事,細節我就省略不提了,畢竟這故事已經被講過、演過太多次。本片有一場當年頗有爭議的床戲,也就是羅密歐與茱麗葉新婚隔天道別的戲,男女主角都有裸露的畫面,男生露臀,女生露胸。按原著這場戲應在樓台上 ("Enter Romeo and Juliet aloft"),但是莎士比亞的原著中本就頗多想像空間,加上 1936 年 George Cukor 執導的版本、1954 年 Renato Castellani 執導的版本、以及 1961 年 Robert Wise 所執導的現代版羅密歐與茱麗葉《西城故事》(The West Side Story) 都把場景挪到了臥室,Zeffirelli 不僅順水推舟,還錦上添花、加上了自己開創的一筆,讓羅密歐與茱麗葉倆人裸裎相見,試想,羅密歐與茱麗葉前一天已經在聖壇前行了婚禮,那是新婚之後的第一夜,他們又是非常熱情的青少年,而且那時代的義大利人都十三、四歲就完婚了,倘若讓他們著裝拍攝,那如何給觀眾熱情的感覺?這場戲拍得唯美,沒有猥褻下流感,雖然以獲利的眼光來看,這有可能是票房考量、為了賣座而為之,不過這樣拍確實比較符合人情,也迥異於以往著裝拍攝的版本,總是澆熄不少觀眾的熱情想像。

全片無一攝影棚拍攝,拍攝足跡遍及羅馬 (Rome)、奇內奇塔 (羅馬的電影城 "Cinecittà")、托斯坎納 (Tuscany) 和義大利北部。這些風光連同精心設計的劇服,一起營造出莎翁筆下羅密歐和茱麗葉所存在的文藝復興時代維洛納城 (Verona) 給人的印象,電影整體的色調十分地愉悅、明亮。義大利籍設計師 Danilo Donati 負責劇服設計,他前一年已經為 Zeffirelli 的《馴悍記》設計出一系列華麗無比的劇服,隔年在《殉情記》中繼續為 Zeffirelli 效命,Donati 參考文獻中的文藝復興時代衣著,製作出一系列色彩鮮豔的服裝,但質感卻非常自然,像日常衣物、沒有劇服的僵硬感,Danilo Donati 最終為此片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服設計獎。而 Zeffirelli 則獲得最佳導演的提名。

劇服設計師 Donati 前一年為 Zeffirelli
執導的《馴悍記》設計的劇服

左為 Montague 家,服飾為冷色系,
右邊 Capulet 家則為暖色系
羅密歐進入古墓時的衣飾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服飾


Tybalt 的帽飾 Tybalt, the prince of cats

羅密歐與茱麗葉舞台劇常選用資深演員,至少是成年演員,一方面基於莎劇台詞的掌握,一方面出於演技成熟考量,如勞倫斯奧利佛的成名作便是在 1935 年演出羅密歐與茱麗葉舞台劇,這時奧利佛已二十有八(其實奧利佛跟另一位演員 John Gielgud 輪番出演羅密歐跟 Mercutio,Gielgud 更為年長,時年三十一歲),而女主角 Peggy Ashcroft 同樣也是二十八歲。1940 年奧利佛又與他當時新婚的妻子,剛演完《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而紅透半邊天的費雯麗 (Vivien Leigh) 攜手在美國推出羅密歐與茱麗葉舞台劇,雖然這齣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劇碼頗為失敗,只演了三十六場便下台一鞠躬,但那時奧利佛已三十三歲了,而費雯麗也已二十有七。而電影的表達形式與舞台劇是不同的,電影能夠對演員作非常近距離的側寫,因此觀眾可輕易鑒別演員年齡。我猜測導演 Zeffirelli 採取了去蕪存菁的策略,他一方面大量刪減了台詞與情節,另方面在攝影上增加主角特寫,把重心移到主角的表情、反應上,而因為他啟用的是一對資歷尚淺但外表如同天使般可愛的璧人,這個策略於是奏效。關於主角的特寫鏡頭,下文談到攝影時會提到。

據說導演 Zeffirelli 一直在各地尋找適合他理想中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少年演員,先從 300 位少年 (也有一說是 600 位) 中選中了英國少年 Leonard Whiting,當時有一位義大利籍舞台設計師 Lila De Nobili 向 Zeffirelli 推薦了 Whiting,後來 Zeffirelli 這麼形容他選擇的 Whiting:「...他具有理想主義年輕人羅密歐該有的略為憂鬱、可愛的特質。」("He has (...) gentle melancholy, sweet, the kind of idealistic young man Romeo ought to be.") (註2)。然後 Zeffirelli 再從 800 位少女中選出了 Hussey,據說茱麗葉的選角出乎他意料的困難、他遍尋不到合適人選,所以他從已經淘汰的人中又再看了一遍,沒想到在第一輪中因為過胖而被剔除的 Hussey 已經減去了不少體重,出落成一個天仙一樣的美少女,Zeffirelli 立刻將她與已經底定的少年 Whiting 配對(註3)

RomeoJuliet
Leonard Whiting 與 Olivia Hussey 兩人年紀雖然都很輕,但是在參與本片之前都已是有經驗舞台劇童星。男生是個英國少年,來自於倫敦北部 Wood Green 區一個小康家庭,他最早在教堂唱詩歌,後來被推薦去演舞台劇《孤雛淚》(Oliver!),演出小扒手道杰 Artful Dodger 的角色,14 歲時加入 National Theater (英國國家劇團),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成員,隨勞倫斯奧利佛 (Laurence Olivier) 前往柏林、莫斯科巡迴演出 William Congreve 的劇作 "Love for Love"。女生 Hussey 則是英國與阿根廷混血兒,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其父為阿根廷歌星,兩歲時父母離異,七歲時隨英國籍的母親回英國定居,曾經參與電視劇演出、14 歲時與英國知名女演員凡妮莎蕾格烈芙 (Vanessa Redgrave) 同演舞台劇《春風不化雨》(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時,吸引了導演 Zeffirelli 的注意。

The balcony scene Romeo and Juliet are wed(結婚的場景)

看了本片之後,知道「提籃子假燒金」這句俚俗語是跨文化通用的。當未出嫁的漂亮小姐提起籃子說她要去廟裡拜佛,那麼很有可能她其實是去會情郎。

雖然主演的兩個青少年都是有經驗的演員,但因為都沒演過莎劇,導演考量莎士比亞古英語的難度,以及演技純熟度,所以對台詞跟情節做了大量刪減,大概刪去了有原著二分之一的情節。比如有一場頗為知名的戲是茱麗葉服藥前的獨白,據說本片雖然拍了這場戲,但導演後來把它剪掉了,猜測這也是導演去蕪存菁的策略,這場戲在 1936 版的電影中由 Norma Shearer 演來內斂又絲絲入扣,反觀 Olivia Hussey 在本片多數戲中採取得都是比較誇張的演法,所以這場戲她可能不好發揮,但是話雖如此,畢竟當時她年齡還小,人生閱歷也尚淺,能演這樣真的已經很不錯了。雖然真實情況如何不得而知,但導演刪減情節這點當時曾受到不少莎劇純粹主義者 (purists) 的抨擊。儘管如此,本片仍算得上忠實於原著。

台詞方面,據聞英美語系國家的觀眾對於莎劇台詞非常熟稔,有些超知名的段落,可能你講一句,他就說得出後續五分鐘內的台詞,而羅密歐與茱麗葉因為是最膾炙人口的,不少橋段都具有很難擺脫的陳腐感,尤其是談情的場面,比如說茱麗葉在樓台上的一句名台詞:「噢,羅密歐,羅密歐,為何你是羅密歐?("O Romeo, Romeo, wherefore art thou Romeo?")」以及羅密歐在樓台下所講的:「我用愛的輕盈羽翼飛越了這些石牆,石牆無法擋住愛情...("With love's light wings did I o'erperch these walls, For stony limits cannot hold love out.")」,這些台詞其實相當噁心肉麻,需要花點心思來特別地詮釋,幸好 Whiting 跟 Hussey 兩個生面孔用了比較輕鬆跟人性化的方式表演,也注入了新鮮感,降低了不少肉麻的感覺,這就是為何素人演員通常能給一部電影帶來寫實的感覺,這跟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理念 (Italian Neorealism) 恰好是相近的。很可惜我看的版本是白話文中文字幕版,大概是失去了古文隔閡的關係,對白感覺既露骨又直白,肉麻感大噴發,還好如前述所言,男女主角注入了新鮮感,減輕了不少肉麻。中文字幕牽涉到了所謂「文學翻譯」的問題,翻譯時究竟要注重格式,還是把意思翻譯清楚就行了?這問題是比較文學的範圍,這裡就不作深入探討。

另外男女主角在銀幕上的熱情與默契,所謂的 "onscreen chemistry",也是讓人津津樂道的,青少年總是比較情緒化,更遑論是戀愛中,「熱情」"passion" 跟「激情」"emotion" 正是導演 Zeffirelli 拍這個版本所想要捕捉的,有個廣為流傳的陳年八卦說羅密歐茱麗葉的戀愛從戲裡談到戲外,所以銀幕上的愛情才這麼好看,已故影評人 Roger Ebert 曾在其 "That Balcony in Verona"  一文中提到,1967 年《殉情記》劇組正在羅馬郊外拍攝樓台戲的時候,他曾參觀劇組,女主角 Hussey 私下跟他說,當初她試鏡後,導演 Zeffirelli 帶她回去跟 Whiting 試演了一場,事後 Zeffirelli 問她喜不喜歡 Whiting  (謎:這導演是不是怪怪的...),她回答是而且非常喜歡,事後她認為電影要演出生死相許的熱情戀人,導演想要可以演出這種效果的兩人,如果男女主角在幕後互看不順眼,銀幕上會表現出來的...(註4) 至於戀情一事,多年來兩人都只說當時實在太年輕,但近幾年兩人都證實了確有此事 (參考各大社群網站)。

在羅馬被狗仔隊拍到 (根據荷西本人Instagram)

配角的部份,導演起用了一系列稱職的性格演員:茱麗葉的表哥 Tybalt,由 Michael York (米高約克) 飾演,他前一年已經在 Zeffirelli 的電影《馴悍記》中演出男配角 Lucentio,嶄露頭角,日後他星路不但光明燦爛,還成為一位十分多產的影星。愛講髒話的 Mercutio 由當時已是英國國家劇院 (National Theater) 演員的 John McEnery 飾演。最懂年輕人的勞倫斯神父由 Milo O'Shea 飾演,他是愛爾蘭人,是個劇場、電影演員,據說他在演出舞台劇《尤里西斯》的時候被 Zeffirelli 相中,而他在拍攝本片時同時在軋另一部戲,1968 年的科幻片《太空英雌》(Barbarella)。另外還有聒噪、慈愛但也很實際的奶媽,由英國演員 Pat Haywood 飾演;飾演羅密歐表哥 Benvolio 的是英國演員 Bruce Robinson,他後來成為一位電影導演與編劇,1984 年知名的英國片《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s) 的改編劇本就是出自 Bruce Robinson 之手,還因此獲得奧斯卡的提名,他後續又在 1987 年推出了一部被譽為英國史上最佳喜劇片的 "Withnail & I",身兼導演與編劇。連在茱麗葉家宴會上客串吟唱詩人一角的,也是義大利當時貨真價實的流行歌手 Bruno Filippini。配角們的表演方式都異於以往的電影版本,傾向於活潑跟有現代感,而且由於男女主角的年齡大為降低,所以一系列配角的年齡層也全面下降,比方說勞倫斯神父,只是四十出頭的中年男子而已,而奶娘也只是三、四十歲的阿姨,不像 1936 年跟 1954 年的版本,神父跟奶娘都是垂垂老矣。

另外莎劇之王勞倫斯奧利佛 (Laurence Olivier) 也為本片略盡了棉薄,他在本片拍攝時,參觀了劇組,表現出興趣,所以跟 Zeffirelli 表達了想要幫忙的意思,算起來他跟男主角,少年 Whiting 是舊識,而且可能跟在莎劇界活躍的 Zeffirelli 也是舊識,Zeffirelli 於是勞煩他負責本片的開場白、收場白、跟旁白,後來由於片中飾演羅密歐父親的演員是義大利人,英語不太標準,所以 Zeffirelli 也讓他幫這個角色配音,據聞勞倫斯奧利佛後來很投入,還問導演是否還有路人甲乙丙的角色可以給他配音的。本片在拍攝時所用的機器發出很大的嗡嗡聲,所以人聲的部份是全片拍竣之後再由演員配音上去的。

本片還有非常受歡迎的配樂,負責配樂的 Nino Rota 是1960 年代義大利知名的作曲家,曾為亞蘭德倫的名片《陽光普照》(Plain Soleil)、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的《大路》(La Strada) 、《卡比利亞之夜》(Nights of Cabiria)、《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 等等電影譜寫過配樂,事實上在 Nino Rota 於 1978 年去世之前,幾乎所有的費里尼電影配樂都是 Nino Rota 所譜寫,另外 1972 年的名片《教父》也是出自 Nino Rota 之手。

跟劇服設計師 Donati 一樣,Nino Rota 前一年已經為 Zeffirelli 的《馴悍記》創作出十分悠揚動聽的配樂,隔年在《殉情記》中繼續為 Zeffirelli 效命,片中茱麗葉家的宴會上眾人所跳鈴鐺舞 "Moresca" 的配樂據說是 Nino Rota 在年輕的時候寫下,另外這場戲的舞蹈是取材自 15 世紀時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最受歡迎的舞蹈。(註5) 而一首有唱詞的歌曲 "What is a Youth?",其淒美哀怨的旋律到現在還常被用作電視或廣播節目的背景音樂,這曲子在電影上映的隔年,也就是 1969 年,由同樣大師級的美國作曲家 Henry Mancini 重新編曲發行,取名為 "Love Theme from Romeo and Juliet",登上了 Billboard 排行榜兩週冠軍。後來在 1970 年代又陸續被一些美國歌星翻唱為 "A Time for Us" 的版本。

Rota《馴悍記》配樂 1967 The Moresca Romeo and Juliet are wed In Capulet's tomb



攝影也獲得了奧斯卡,本片攝影師為義大利籍 Pasqualino De Santis,他跟一些義大利名導如維斯康堤 (Visconti)、費里尼等都有合作。他在本片中大量使用人物特寫,如羅密歐前往茱麗葉家舞會之前獨白時,以及樓台戲時男女主角都有不少特寫,如前面說過,導演考量古語台詞的難度所以刪減了不少台詞,並把重點放在主角的表情跟反應上。另外鈴鐺舞 "Moresca" 的戲中,也就是眾人圍成圈圈快速繞圈時,攝影師使用了「主觀攝影」(Subjective camera),而羅密歐與 Tybalt 決死戰的戲則使用了手持攝影機。

The balcony scene 茱麗葉跟羅密歐個別的特寫 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道別時手的特寫

本片一出大受歡迎,Whiting 與 Hussey 雙雙獲得 1969 年度金球獎最佳新人獎 (Golden Globe Award for New Star of the Year),羅密歐與茱麗葉迅速成為時代典範,1968 年,那是 "Counterculture" 反體制運動的高峰,那是個屬於年輕人的時代,自冷戰以來的壓抑氣氛一次崩解,雖然本片並非美國製作,不過當時的電影確實也已從諸多限制中解放出來了。

不過人世間的常理,或者說文藝創作,總是一旦達到一個顛峰,日後就難以超越,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成功對於年輕的他們而言真的很早,少年早發也未必是幸運的事,有些童星成年後星光漸漸黯淡,或乾脆改行的所在多有,前者如 Mickey Rooney,後者如 Shirley Temple,甚至像 Judy Garland 後期還染上藥物酒精而英年早逝的。也有的是成名壓力、或單一作品過於突出而限制了戲路的,所謂 "typecast" 的問題。

在這兩位身上,似乎 "typecast" 的問題是比較嚴重的,也就是一再被邀演類似的角色。如男主角 Leonard Whiting 在《殉情記》之後演了一部動作冒險片 "The Royal Hunt of the Sun" 裡面一個少年 Martin 的角色之後,就連續演了兩部有點床戲的文藝愛情片,一片是演義大利情聖 Casanova 的少年時代,一片是與英國女影星 Jean Simmons (珍西蒙絲) 合演相差 20 歲的老少配文藝片。Whiting 在訪談中曾經表示他家族出過好幾個拳擊手,他其實想演的是現代的戰爭片,並不想演一些風花雪月的片子。所以在演過幾部可有可無的電影之後,在 1970 年代中期他就息影了,轉而專注在舞台劇上。而 Hussey 這邊,她演完《殉情記》之後曾因受不了成名之後的媒體專注而蟄伏了一陣子,直到 1970 年才有一部她主演的文藝片 "All the Right Noises" 推出,巧合的是這部片也是老少配、不倫、有點床戲,之後她就結婚去了,雖然總的來看她生涯的電影作品是比男生 Whiting 多了許多,但還是很難將她歸類於確立演員地位的電影明星。

他倆的星路其實比若干配角還坎坷許多,但難得的是本片受歡迎的程度四十多年來似乎沒有衰退,這不得不歸功於本片對於中學英國文學課程的教育價值,在本片問世 48 年後的 2016 年 12 月 6 日,Leonard Whiting 與 Olivia Hussey 應「英國文化協會」 與「英國電影協會」之邀,由美國加州 American Cinematheque 影院、派拉蒙影業、GREAT Campaign 協力下,在美國洛杉磯 Aero 戲院展出本片最新 4K 修復版時雙雙隨片登台,昔日的金童玉女都已白髮蒼蒼了。



"Shakespeare Lives on Film" 宣傳片

Shakespeare Lives on Film trailer from British Council Film on Vimeo.


註1:《名片名著》,「新潮文庫」,志文出版社,李幼新(現名為李幼鸚鵡鵪鶉 )編著。

註2:參看維基百科 Leonard Whiting 詞條。

註3:參看 Romeo and Juliet: The Language of Love

註4:參看 Roger Ebert: That balcony in verona

註5:參見維基百科 "Moresca" 詞條。

2016-04-06

少年林肯 Young Mr. Lincoln (John Ford, 1939)



If Nancy Hanks
Came back as a ghost,
Seeking news
Of what she loved most,
She’d ask first
“Where’s my son?
What’s happened to Abe?
What’s he done?”
如果 Nancy Hanks 的鬼魂回來
探訪她的最愛,
她應該會先問,
我的兒子亞伯在哪?
他的近況如何?
他有何成就?

~Rosemary Benet

Young Mr Lincoln 電影片頭題字,製作人
為二十世紀福斯老闆 Darryl F. Zanuck

這是出現在電影《少年林肯》(Young Mr. Lincoln) 片頭由女詩人 Rosemary Benet 於 1933 年所作名為 "Nancy Hanks" - 即林肯的母親 - 的詩, 1818 年林肯 9 歲時她死於「牛奶病」 ("milk sickness"),導演約翰福特 (John Ford) 讓這首詩刻在透過枝葉陰影灑滿陽光的石碑上,表示這詩所說之人足以流芳後世。這是一部不凡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偉人平凡的一面。這部片子有個杜撰的角色將會映射出林肯所孺慕的母親形象,下文將會談到。

福特執導《少年林肯》,找了剛演完《紅衫淚痕》 (Jezebel) 而嶄露頭角的亨利方達 (Henry Fonda) 演出年輕的亞伯拉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根據史實記錄,林肯其實是個幽默、愛講下流笑話 (off-color jokes) 的人編導參考了這一點,嘗試塑造凡人的林肯,再佐以真實與虛構兼具的情節,交織出這既不嚴肅又有人情味的「偉人」傳記片。編導考據來的瑣碎史實,加上捏造來的人物,毫不違和地共冶一爐,這點受到了電影語法先驅俄國導演愛森斯坦 Sergei Eisenstein 的讚賞,說本片是他最喜歡的美國片(註1),而且本片的編劇 Lamar Trotti 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注意是「原創」喔。此外本片開啟了福特與方達的合作,他們後續合作了不下十部片。

劇情是從 1832 年美國伊利諾州一個叫 New Salem 的地方說起,這年林肯 23 歲,他在那裡跟朋友合資開了一間雜貨店,林肯在那裡遇到了他的初戀情人安 (Ann Rutledge),不過這戀情隨著女方死於傷寒而苦命地結束。這裡也是他第一次參與政治的地方,他競選州內立法機關 (legislature) 的委員,他的口才很好又不失幽默,所以他在雜貨店前的演說很討人喜歡(註2)... 從小就愛閱讀的林肯有一次從沒錢付帳的客人那些裡獲得了一木桶的舊書,其中包括 William Blackstone 的《英國法釋義》(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 ,法律恰好是林肯感興趣的題材,他如獲至寶,常常捧在手裡閱讀,終於,靠著自學苦學,林肯在 1937 年成為執業律師,與其合夥人 John T. Stuart 在 Springfield (春田市) 開業,在那裡他幫一些民眾排解糾紛,他也在那裡認識了來自南方的淑女,也是他未來妻子的 Mary Todd。

有一次國慶日遊行上發生了鬥毆,一人死於刀傷,被指為嫌犯的兩兄弟雙雙被警長送入警局拘留,就在暴民高舉私刑的祭旗,準備攻入警局之時,林肯殺入重圍,把暴民擋在大門前,一邊用六呎四的身高威嚇,一邊向暴民講道理,為何不該訴諸私刑(註3)... 隨後林肯自告奮勇為兩嫌辯護,他發現主要的目擊證人之一的證詞有個破綻...

導演的手法:兩個相視而笑的兒童
編導用「偉大」跟「平凡」兩個面向交織出少年時期的林肯。在偉大方面,畢竟沒人生來就是那麼偉大的,所以編導用不少篇幅鋪陳林肯日後之所以成為偉人的特質,電影一開頭,有一場林肯在雜貨舖前的小演說,內容亦莊亦諧,演說結束時,導演安排兩個小朋友相視而笑來表現這場演說的結果,或許是口才或是風範,它是討喜跟成功的。而阻止私刑的戲跟法庭戲則有效地表現了林肯的智勇雙全跟是非分明,預言了其不凡的前程;而本片並未碰觸蓄奴議題,避免了嚴肅度升高所可能產生的沈悶。

在人性方面,畢竟林肯不是從石頭裡迸出來的,他來自肯塔基鄉下,是個質樸的人,好閱讀,在河邊的樹下看書時他頭下腳上地倚著樹;在阻止暴民私刑的事蹟廣傳之後,受邀參加上流舞會,被一群年老紳士擁簇著問東問西時的妙語如珠,他還有些鄉下朋友,就是些單純的鄉下人,林肯還很會劈柴、愛吹口撥琴 (Jew's harp)、或是在烤派比賽上吃派...

河邊看書的林肯
另外,回應片頭題字,林肯也很懷念他的母親,編劇杜撰出國慶日由外地來到春田市遊玩的克雷家 (Clays) ,兩兄弟不幸捲入殺人疑雲,林肯志願作他們的辯護律師,為了問案,林肯來到克雷家拜訪,他們住的是窮人家自建的一間木頭房子,林肯把克雷太太(Alice Brady 飾)比喻作他的母親,而把克雷家的友人凱莉蘇 (Carrie Sue) 比喻是林肯的初戀情人安 ,而克雷家育有一子的媳婦莎拉 (Sarah) 則比作其姊 --- 事實上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貧戶出身的總統,林肯的確出生、成長於肯塔基一間木頭小屋裡,而根據史實林肯的姊姊就叫 莎拉 (Sarah Lincoln Grigspy),她在母親死後曾負起照顧林肯的責任,但不幸在 20 出頭歲時死於難產 --- 這樣融合虛構與史實的地方在本片中所在多有,編導演的細膩處理,如前面已提到,獲得了電影巨匠愛森斯坦的讚賞,以及奧斯卡提名的肯定。



Henry Fonda 飾演林肯
角色:為了忠於歷史,亨利方達演的林肯在外表上下了功夫,除了髮型髮色五官輪廓外,法令紋上一顆小疣都模仿到了,五官輪廓是用材料墊上去,至於身高則是靠著特製的鞋子來營造高人一等的感覺,因為方達只有 185 公分左右,而史實中的林肯卻是 195 公分的長人。其實好萊塢古典時期並不乏身高 190 公分以上的一線男星,隨便舉例就有詹姆斯史都華 (James Stewart) 191公分、賈利古柏 (Gary Cooper) 190 公分 或導演福特也很喜歡用的演員約翰韋恩 (John Wayne) 191 公分,不過大概是這些人的條件並不盡然與林肯契合,如史都華太瘦而韋恩太壯碩,古柏則是太老... 總之福特屬意前一年主演電影《紅衫淚痕》(Jezebel) 而稍微打開一點知名度的演員亨利方達,不過據說方達原本一再回絕邀演,因為他覺得沒有辦法演林肯這樣在美國人心目中神一般的偉人... 而福特據說是髒話臭罵了方達一頓 (註4),且說他要拍的不是偉人林肯,而是春田市一個長腿的年輕律師...云云,才讓方達願意去試鏡,但出乎意料的,方達對於自己的林肯造型非常滿意,於是就接下這個角色。

亨利方達的年輕林肯儘管外觀上模仿著史實中的林肯,如說話跟肢體動作,但 方達演來感覺輕鬆自然,這不得不歸功於輕描淡寫地鋪陳林肯個性的劇情,然而,這背後還有方達的專業支撐,他最初是舞台劇演員,1935年主演《農夫娶妻》(The Farmer Takes a Wife) 才登上大銀幕,1938 年主演《紅衫淚痕》開始走紅。總而言之,林肯這種非傳統角色倒是可以讓一個演員擺脫先天外型方面的一些限制~

法庭戲
本片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後半段約二三十分鐘的所謂法庭戲 (courtroom scene) 或審判戲 (trial scene),它也是影史上最早的法庭戲之一,綜觀影史,本片的法庭戲可能只晚於 1928 年的《聖女貞德蒙難記》(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跟 1931 年 Fritz Lang 所執導的《M 就是兇手》(M)

上世紀初的性格/喜劇演員
Donald Meek
作為結尾的高潮,本片的法庭戲有效闡楊了林肯的偉人特質,也就是深思熟慮跟明辨是非,然而,僅管劇情走到了這麼嚴肅的環節,導演還是從一而終地落實本片的亦莊亦諧以及林肯凡人的一面,比如說,檢方律師 Mr. Felder 由知名的性格/喜劇演員 Donald Meek 飾演,一上場便用十分八股且陳腐的觀點 - 摩西十誡的第六誡,向陪審團說:「你不可殺人...」(Thou shalt not kill...),相當令人莞爾。而林肯,則是一有機會便挖苦檢方律師,他的口才便給跟機鋒巧妙讓全法庭哄笑不止。但詼諧之外的另一面,是林肯的正直跟智慧,當檢方逼迫兩嫌的母親 Clay 太太 (Alice Brady 飾) 指認一個兒子為兇手時,她無法作出決定而瀕臨崩潰,這時林肯制止檢方並說:

法庭上的林肯律師
林肯:「夠了。庭上,我抗議檢方企圖逼迫這個女人決定哪個兒子該活而哪個該死,在她心中,兩個兒子的地位是一樣的...」

(檢方) Mr. Felder (打斷):「如果你了解法律的話,你應該知道...」

林肯 (打斷):「Felder 先生,我可能不太懂法律,但我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知道你的提問是不對的。庭上,請自問,若你是這個女人,你的反應
會跟她不同嗎?看看她吧,她只是一個單純、普通的農村婦女,她甚至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是難道那代表她沒有血、沒有淚嗎?各位先生... 雖然我只見過 Clay 太太三次,但我已知道她是哪種女人,她就是我看過數以百計的婦女之一,在田裡、在廚房裡工作著...忙著照顧生病和無助的孩子... 做很多事但說很少話... 付出很多但要求很少...的女人。而且我告訴你,這樣的女人絕不會回答你這樣的問題。絕不。Clay 太太,與其看妳為了救一個兒子而犧牲另一個兒子,我寧願看你失去兩個兒子。所以,不要回答這個問題。」(註5)


配樂 & 分析
本片子在片頭使用了 1862 年在美國內戰中問世的歌曲《為自由而戰的吶喊》(The Battle Cry of Freedom),此曲歌頌代表北方的聯邦 (Unionism) 跟解放奴隸 (abolitionism),放到現在來看,十足是愛國歌曲,而片尾乾脆就用了知名的林肯坐像配上《共和國戰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同樣是美國內戰期間廣傳的歌,這些愛國歌曲,都傳達了內戰的精神,也就是林肯的政治理想,儘管本片並未碰觸蓄奴議題,不過,對於 1890 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如 本片導演福特跟另一部愛國片《史密斯先生遊美京》(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的導演法蘭克.卡普拉 (Frank Capra) ,林肯就是美國精神。

而劇中需要柔情氛圍的橋段,如林肯與初戀情人的純愛場面,則使用了一首叫 "The Dew Is On The Blossom" 的曲子,此曲與前述兩首同樣是作者不可考,不過依據本片片頭,配樂負責人為 Alfred Newman,他是上世紀前半葉知名的作曲家,電影配樂作品無數,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所出品的片子在片頭顯示 "20th Century Fox" 字樣時演奏的那段氣勢磅礡的音樂就是 Alfred Newman 所作。


好萊塢早期的政治片不多,不過 1939 年卻連出了兩部直接或間接與林肯有關的片子,一部是本片,另一部是 Frank Capra 所執導的《史密斯先生遊美京》,這兩片都訴諸林肯,都把林肯從神殿裡請了出來頌揚,原因為何?我認為這不外乎當時的國際局勢,也就是美國人在那個時局下的深層焦慮。1938 年,希特勒在歐洲已經吃下奧地利與斯洛伐克,而美國人因為受到華盛頓遺訓(建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影響,以及一次大戰中巨大死傷的關係,奉行著孤立主義,也就是與歐洲各國的事務保持一定距離,所以美國冷眼看著、隔岸觀火... 終於波蘭也在 1939 年被納粹輾過去...這是那個在法西斯陰影下不安的時刻,美國人需要這樣的電影來提醒他們自己的立國精神跟價值...所產生的作品...

《史密斯先生遊美京》與本片相似處所在多有,比如,除了林肯之外,兩片都採用了愛國歌曲作配樂、兩片都有精彩的言辭辯論戲碼:《史》片有癱瘓議事的冗長辯論 (也就是 "filibuster"「費力把事拖」),而本片則有精彩的法庭戲,而且兩片的反派都是在主角的言辭刺激下俯首認罪的。綜合這麼多相似點,可以推測,除了了同仇敵愾之外,這當中可能還有「仿效」的成份,兩片雖然都是 1939 年發行,但一前一後,本片發行之時,《史》片還在拍攝當中,所以《史》片有仿效本片的可能性不是沒有,文藝作品的互相仿效並不少見,別人做得好的,那麼以不涉抄襲為前提的仿效有何不可呢?常言道「拋磚引玉」不是嗎?其實在美國於 1941 年底向軸心國宣戰之前不久,也就是 1941 年 7 月,另一位名導演霍華霍克斯 (Howard Hawks) 也推出一部以一次大戰戰爭英雄艾爾文.約克 (Alvin York) 為主角的《約克軍曹》(Sergeant York),這片也使用了愛國歌曲作為配樂,也訴諸了歷史先賢 (邊疆拓荒先驅者 Daniel Boone),強調 「自由」"freedom" 的價值,意在說明 「我們為何而戰」("Why we fight"),因為美國如果再不參戰,有一天將落入納粹手中,將失去自由... 此片效法前述兩部的意味也頗濃~

儘管如此相像,《少年林肯》跟《史密斯先生遊美京》調性上的落差是很大的:雖然私底下是好朋友(註6),但是詹姆斯史都華 (James Stewart) 跟亨利方達的表演方式很不一樣,方達是保守內斂的演法,而 史都華則屬於外放、誇張的演技,《史》片比較譁眾取寵,它原是神經喜劇 (screwball comedy),也就是主角是怪咖的一種喜劇,只是因緣際會、陰錯陽差,變成了好萊塢早期一支獨秀的政治片,而本片卻是質樸低調的,絕大多數鋪陳林肯性格的橋段都是輕描淡寫的、具有田園風格的。而且,以票房來說,本片是寒酸得多了,《史》片可是當年年度十大賣座之一;在知名度方面,本片也遠不及《史》片,若非我偶然瞥到一份奇怪的榜單,我大概就要失之交臂了~ 儘管如此,經過這麼多年下來,本片與《史》片相較,越發像是一塊琢磨得不多的玉,曖曖內含光~



註1:愛森斯坦曾表示:"My love for this film has neither cooled nor been forgotten. It grows stronger, and the film itself grows more and more dear to me." 跟 "Of all the American films made up to now this Young Mr. Lincoln is the film that I wish, most of all, to have made... It immediately enthralled me with of the perfection of its harmony and the rare skill with which it employed all the expressive means at its disposal and most of all for the resolution of Lincoln's image."

註2:年輕的林肯第一次參選時可能因為學歷不佳或沒有強有力的奧援而落選了。以下抄錄翻譯林肯在片中的講稿:"Gentlemen and fellow citizens...I presume you all know who I am. I'm plain Abraham Lincoln. I've been solicited by many friends...to become a candidate for the legislature. My politics are short and sweet...like the old woman's dance. I'm in favor of a national bank... of the internal improvement system... and high protective tariff. These are my sentiments... and political principles. If elected, I shall be thankful. If not...it'll be all the same."
「各位鄉親...相信你們都知道我是誰吧,我是平凡的亞伯拉罕·林肯。有很多朋友叫我...參選立法機關的委員。我的政治生涯...就像老女人的舞...既短又可愛...。我主張建立內部改善系統的國家銀行與高保護性關稅...這些是我的衷心盼望跟政治原則。如果當選,我會很感謝你們。如果落選...那一切就還是照舊。」

註3:台詞:"Let's look at this matter from my side. Why, you all know I'm just a fresh lawyer trying to get ahead. But some of you boys act like you wanna do me out of my first clients. I'm not saying you fellas are not right. Maybe these boys do deserve to hang. But with me handling their case. It don't look like you'll have much to worry about on that score. All I'm asking is to have it done with some legal pomp and show. (Mobs: That's all right, Abe. How about our side of it? We've gone to a heap of trouble not to have at least one hanging!) Sure you have, Mac. And if these boys had more than one life, I'd say go ahead. Maybe a little hanging might not do them any harm. But the sort of hanging you boys'd give them would be so - permanent. Trouble is, when men start takin' the law into their own hands, they're just as apt, in all the confusion and fun to start hanging somebody who's not a murderer as somebody who is. Then the next thing you know, they're hanging one another just for fun till it gets to the place a man can't pass a tree or look at a rope without feeling uneasy. We seem to lose our heads in times like this. We do things together that we'd be mighty ashamed to do by ourselves. For instance, you take Jeremiah Carter yonder. There's not a finer, more decent, God-fearing man in Springfield than Jeremiah Carter. And I wouldn't be surprised if, when he goes home he takes down a certain book and looks into it. Maybe he'll just happen to hit on these words - "Blessed are the merciful, for they shall obtain mercy". Why don't you put it down for a spell, boys? Ain't it getting heavy? That's all I've got to say, friends. Good night."
「讓我們從我的角度看一下這件事。為什麼呢?大家都知道我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律師。但你們某些人的作為好像不太想讓我服務我的第一個客戶。我不是說你們是錯的,或許他們兩兄弟該被吊死,但他們的案件現在是我在處理,雖然你們也不大甩這點就是了,我所要求的是只是一些法律程序。(暴民:林肯,你說的固然不錯,但我們的角度呢?我們惹了一堆麻煩連一個都沒吊到!)當然,如果這兩兄弟每人都有一條以上的命,我會說那你們就吊吧。也許給他們一些絞刑也無傷,但事實並非如此,你們要加諸於他們身上的刑 - 是永久的。麻煩的是,當人們開始將法律握在手中,他們感到既困惑又有意思地開始吊死人,不論那是真正的兇手與否。你也知道接下來的事情,他們為了好玩開始你吊我我吊你,直到他們通過一棵樹或看一條繩子而不感到不安的。在這樣的時代裡,我們似乎失去我們的理智。一群人在一起時,通常會做出獨自做時會感到極度羞恥的事。比如 Jeremiah Carter 好了,春田市你找不到比他更細膩、更正直、更令人尊敬的人,如果他回家後,取下某本書,碰巧看到這些詞:『祝福仁慈的,因為他們必蒙憐恤』,我也不會感到太驚訝。你們何不把武器放下?很重不是嗎?這些就是我想說的,朋友們,晚安。」

註4:原文 "What the fuck is all this shit about you not wanting to play this part? You think you’d be playing the goddam Great Emancipator huh? He’s a goddam fucking jake-legged lawyer in Springfield, for Christ’s sake!"

註5:原台詞:"That's enough of that. Your Honor, I protest against the prosecution's attempt to force this woman to decide which one of her two sons shall live and which shall die. In her eyes, these boys hold an equal place. (John Felder: Perhaps if my learned friend knew more of the law.) I may not know so much of law, Mr. Felder... but I know what's right and what's wrong...and I know what you're asking is wrong. Put yourself in this woman's place, Your Honor. Can you truthfully say you'd do differently? But look at her. She's - She's just a simple, ordinary country woman. She can't even write her own name. Yet has she no feelings, no heart? I've seen Abagail Clay exactly three times in my life, gentlemen... and yet I know everything there is to know about her. I know her because I've seen hundreds of women just like her working in the fields, kitchens... hovering over some sick and helpless child. Women who say little, but do much...who ask for nothin' and give all. And I tell you that such a woman will never answer the question that's been put to her here. Never. I'd rather, Mrs. Clay, see you lose both your boys than to see you break your heart trying to save one at the expense of the other. So don't tell him."

註6:據說 James Stewart 跟 Henry Fonda 是未成名前一同開車去好萊塢闖天下、合租一間公寓的交情。

2016-03-27

俠骨柔情 My Darling Clementine (John Ford, 1946)

My Darling Clementine 1946

國別:美國
年份:1946
片長:97 分鐘
色彩:黑白
發音:英語
出品人:Darryl F. Zanuck
製片:Samuel G. Engelbr /> 導演:約翰福特 (John Ford)
編劇:Samuel G. Engel、Winston Miller
原著:Stuart N. Lake "Wyatt Earp: Frontier Marshal" 1931、"My Darling Clementine" (1946)
主演:亨利方達 (Henry Fonda)、Victor Mature、Linda Darnell、Walter Brennan
配樂:Alfred Newman、Cyril Mockridge、David Buttolph
攝影:Joseph MacDonald
剪輯:Dorothy Spencer
製片廠: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發行: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發行日期:December 3, 1946




本篇探討的是約翰福特 (John Ford) 在 1946 年執導的電影 "My Darling Clementine",這是浪漫主義西部片的傑作,在台灣上映時的片名是三岔口,時間不詳,而 Google 上查到的中文片名則是《俠骨柔情》,我猜測這是香港方面的譯名,因為此片曾在 1950 年於香港上映,而日本則譯作《荒野の決闘》,明顯是針對 OK 牧場大決鬥 (gunfight at the OK corral) 這個事件所作的翻譯。

專門出版當代電影名作的 Criterion Collection曾說,《俠骨柔情》不容錯過的理由有三:一是沈默寡言的主角、二是約翰福特導筒下壯麗的西部風光、三是西部時代最浪漫的傳奇 (Wyatt Earp 的故事)。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 Three Reasons: "My Darling Clementine"


個人倒是覺得這片還有幾個亮點:一是史上唯一得過三次奧斯卡男配角的綠葉演員 Walter Brennan - 魯蛇窩囊廢的最佳代言人(我可是沒看過他演反派的!),竟然在片裡演大壞蛋 "Old man" Clanton,而且還保持著一貫
精湛,把在人背後開槍的冷血沒人性演得令人牙癢癢,很難想像霍華霍克斯 (Howard Hawks) 的《赤膽屠龍》(Rio Bravo) 裡那個忠心又嘮叨的跛腳 "Stumpy" 也是他。不過,很可惜的,據說 Walter Brennan 與導演 John Ford 交惡,所以本片也成為兩人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合作的片子。
飾演大壞蛋 "Old man" Clanton 的
Walter Brennan
也是 Walter Brennan,在另一部片《赤
膽屠龍》(Rio Bravo) 中飾演"Stumpy" 
其二是本片有個含情脈脈的場景:Wyatt Earp 將要暫別墓碑鎮,他向淑女 Clementine 承諾後會有期,Earp 還鼓起勇氣親了一下 Clementine 的臉頰,接著 Earp御馬離去,鏡頭拉遠,隨著西部的峽谷風光佔據銀幕,Earp 的身影也越見小了,只留下 Clementine 悵然的身影望向遠方,任由裙擺隨風飄逸... 此時 "My Darling Clementine" 的配樂響起,這是如此令人莫可奈何、卻又餘韻不絕的結局~

"My Darling Clementine" 結局


但是據說這場兒女情場的戲是製片人 Darryl F. Zanuck 在殺青之後強迫導演加拍的,導演原本並未規劃這場戲。本片有些柔情的場面如結尾這場,以及 Wyatt Earp 在亡弟墳前懷念的戲,據說都是製片 Zanuck 強加的,後者甚至並非 John Ford 所執導。確實這兩場戲,對於本片的通俗度、大眾接受度,有加分的效果,如果沒有它們的話,那本片就會是非常陽剛的電影了,而 Wyatt Earp 的角色也會扁平些,不會如此立體。其實通俗度、大眾接受度就意味著票房,Zanuck 的作為其實就是商業考量。

據說製片人、同時也是二十世紀福斯創辦人兼老闆的 Zanuck 投資了兩百萬在本片,當他看過導演的剪輯版之後,表現出非常憂心的樣子,他告訴 John Ford:「這片子的西部風光很壯麗,幾個角色也表現得很好,算得上是你的佳作,但我覺得片子整體看來令人失望,倘若片子沒有達到我的期望,那它也達不到花錢看戲的觀眾期望...(註1)

Zanuck 堅持本片重新剪輯,因為他覺得有足夠的毛片可以讓整個電影改頭換面,Zanuck 還堅持自己來,不要 John Ford 幫忙,Zanuck 跟 Ford 說:「1940 年拍《怒火之花》、1941 拍《翡翠谷》的時候你不是都默許我全權處置嗎?在上片之前你根本沒看過電影的全貌啊,而且你事後還說剪輯得非常好~(註2)

咸認為 Zanuck 所主導的變更的確讓本片的敘事結構更加緊密,讓故事更為流暢。

故事梗概
 

在西部時代,大約 1882年,Wyatt Earp (亨利方達飾) 和他的兄弟 Morgan Earp 和 Virgil Earp 策馬進入亞歷桑納的墓碑鎮,獨留弟弟 James 一人在鎮外看守牛群。當他們回去時,卻發現他們的牲畜被盜,而 James 死了。Wyatt 憤而接下墓碑鎮警長的工作,且任命他的兄弟為副手,並誓言非找到殺弟仇人不可,否則絕不離開墓碑鎮。Wyatt 走馬上任不久,便遇到了染有重病的酗酒賭徒 Doc Holliday (Victor Mature 飾) 以及陰鬱狠毒的 Clanton 家族。Doc Holliday 有個妓院的老相好,花名叫吉娃娃 Chihuahua (Linda Darnell 飾)。這時 Doc Holliday 在東岸波士頓的女友 Clementine Carter 恰好來找他,不過 Doc Holliday 因為重病的關係並不想耽誤 Clementine,所以故意放浪形骸想把她激走,在這中間 Clementine 在一次教堂的禮拜時愛上了警長 Wyatt Earp。當 Wyatt Earp 亡弟 James 被盜的飾品出現時,Wyatt 知道期待已久的復仇來到...

Wyatt Earp 其人
歷史上的 Wyatt Earp
 

根據 History Today 網站,史上確有 Wyatt Earp 其人,1848 年 3 月 19 日生於伊利諾伊州 Monmouth,父親為蘇格蘭血統而母親則是英國血統。Wyatt 身高六英呎,棕色頭髮並留著仁丹鬍子,Wyatt 跟他的兩個兄弟 Virgil (1843-1906) 、 Morgan (1851-82) 三人結群成黨,令人望而生畏。Wyatt 曾經從事獵水牛、駕駛驛馬車及淘金等行業,二十多歲時曾在堪薩斯州各邊境城鎮當過警察 (lawman)。面對壞人的時候他無所畏懼,他的槍法也很好,且好賭,他靠這些經歷在粗野的牛羊養殖鄉鎮建立起了名聲,並在 1879 年來到亞利桑那州惡名昭彰、治安敗壞的採礦中心 - 墓碑鎮 (Tombstone),他的兄長 Virgil 在那兒當警長,不久 Wyatt 就被任命為副警長。他在沙龍賭博的時候與他的舊識 - 惡毒的冷血賭徒 Doc Holliday (1852-87) 重逢。

Earp 家和 Clanton 家族的嫌隙在 1881 年 10 月 26 日在 OK 畜欄 (The OK Corral) 的一場著名的槍戰中達到了高潮,Earp 三兄弟連同 Doc Holliday 對上 Clanton 家族五人,這是西部歷史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往事,也是搬上銀幕無數次的一個事件,在這場
30 秒不到的戰鬥中,砲火與子彈齊飛,結果造成 Clanton 家三死,所以 Earp 家後來被控謀殺。Virgil Earp 隨後於同年 12 月在 Eagle Brewery 沙龍外被埋伏打傷,而 Morgan Earp 則在隔年 3月在墓碑鎮的一間撞球室被人從背後開槍打死,而 Wyatt Earp 隨後就殺了幾個嫌疑人報仇,之後他便在 1883 年離開了墓碑鎮逃往科羅拉多州以躲避殺人罪刑。

1896 年 Wyatt Earp 在舊金山一場 Bob Fitzsimmons 對決 Tom Sharkey 的拳擊賽中擔任裁判,他作弊地判決 Sharkey 獲勝。
最後 Wyatt Earp 在加州落腳,靠著賭博、照管沙龍和處理房地產勉強過活,並且試圖向好萊塢兜售他的故事。1929 年他在洛杉磯去世,享年 84 歲。

導演 John Ford 曾說,無聲電影初期,當他還在道具間跑腿的時候,Wyatt Earp 本人就常常到片場串門子,找他以前在墓碑鎮認識的朋友,John Ford 說曾經跟 Earp 本人坐著聊天,Earp曾告訴他 OK 畜欄大決鬥的事,所以本片對於 OK 畜欄大決鬥的詮釋,是最忠於史實的。而西部巨星 John Wayne 也曾說,他在 1928 年的西部片 "Hangman's House" 中就揣摩 Wyatt Earp 跟他講過的故事去演的。

通俗文學加以美化
 

1931 年,Wyatt Earp 死後兩年,美國西部文學作家 Stuart Lake 推出 Wyatt Earp 的傳記小說 "Wyatt Earp: Frontier Marshall",成為暢銷書,旋即被拍成好幾部電影,包括 1934 及 1939 兩部都叫做 The Frontier Marshall 的電影,他們用好萊塢西部片的模式將 Wyatt Earp 美化為一個英雄,一個為所當為、維護法律跟西部和平的人物。Stuart Lake 後來又在 1946 推出另一本 Wyatt Earp 小說叫 "My Darling Clementine",旋即被 John Ford 買下電影版權。"My Darling Clementine" 這本書杜撰了一個叫 Clementine Carter 的女人,是歷史上所無,咸認為這個角色是 Big Nose Kate (Doc Holliday 的妻子) 跟 Josephine Earp (Wyatt Earp 的妻子) 的綜合體。

史家看法 & 對電影的貢獻
 

歷史學家認為真實的 Wyatt Earp 不過就是惡棍、老千跟騙子,但電影方面倒真的可以歸功於 Wyatt Earp。影史上採用 Wyatt Earp 為素材的作品不計其數,導演從 John Ford 到 John Sturges,演過 Wyatt Earp 的演員從 Henry Fonda、Burt Lancaster、James Garner 再到 James Stewart,Wyatt Earp 確實為好萊塢的西部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即便在西部片於 1960 、70 年代沒落之後,直到 1990 年代仍不斷有當紅影星在大銀幕上繼續扮演邊疆警長 Wyatt Earp,如 Kurt Russell 、 Kevin Costner 等等,而在好劇本難求,翻拍或續集蔚為潮流的今天,Wyatt Earp 未來再度躍上銀幕應該不會令人意外。

沈默是金 Henry Fonda

Fonda 演的 Wyatt Earp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說本片的主角是「寡言」(laconic) 的,其實許多西部片的男主角都是如此設定,像  John Wayne (約翰韋恩) 就
是顯著的例子。而且其實早在本片之前的 1940 年,Henry Fonda 已在 Fritz Lang 所執導的西部片 "The Return of Frank James" 演出性格類似的角色,他在此片中飾演美國西部傳奇中知名的義賊 Jesse James 的哥哥 Frank James 一角,同樣沈默寡言又堅毅,只不過 Frank James 因為是個被逼上梁山的亡命之徒,所以多了一點凶狠,但整體來看,Frank James 與本片的警長 Wyatt Earp 的調性是很貼近的。

1940 年"The Return of Frank James"
Fonda 有不少角色都呈現堅毅、木訥或剛硬的形象,如 1941 年《伊芙夫人》(The Lady Eve) 中不諳世故的蛇類學家,或 1940 年《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中貧困的堅強青年,又或是 1957 年《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中正義的化身-八號陪審員,或 1948 年在《要塞風雲》(Fort Apache) 中演出一個剛硬好戰的中校;話雖如此他也有些非一般的角色表現,如 1939 年少年林肯》(Young Mr. Lincoln) 中演出少年時代的林肯,屬於非傳統角色,或 1968 年在《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中演的 Frank,那種影史少見含有變態性質的反角。

Henry Fonda 瘦瘦高高的,站著有點駝,但走路姿態很優雅,有人用 cat-like,像貓一樣,來形容他走路的樣子,這在以動作見長的西部片中顯得很特別,所以本片的 Wyatt Warp 顯得文質彬彬,與一些執法「悍」將型的 Wyatt Earp 有所區隔。另外這個 Wyatt Earp 也是很含蓄又矜持的。1997 年有部 Fonda 的記錄片就叫 "Hollywood's Quiet Hero" ,可見他含蓄低調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儘管他私底下非常風流,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伊芙夫人》演蛇學家
《怒火之花》貧困青年
《十二怒漢》八號陪審員
《要塞風雲》的剛硬軍人
1939《青年林肯》
《狂沙十萬里》的反派 Frank

導演、場景、配樂

前面提到,西部文學作家 Stuart Lake 在 1931 年出版的 Wyatt Earp 傳記 Frontier Marshall 曾經在 1934 年跟 1939 年兩度拍成電影,據說本片挪用了 1939 年由 Alan Dwan 執導的這部 Frontier Marshall 的若干情節,有些橋段直接重拍自該片。

在攝影方面,John Ford 電影一向很講究畫面的美觀,本片也不例外,所以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說 "the epic landscape"「史詩般的風光」是本片不能錯過的理由之一。Ford 挑選了亞利桑那與猶他邊界一片壯麗的沙漠叫 "Monument Valley" 紀念碑峽 進行拍攝,因為 Ford 覺得這裡的風景最符合他想像中的西部世界。Ford 不只一部電影在這裡拍攝,1939年的《驛馬車》("Stagecoach") 也是在這拍的,而 1948 年《要塞風雲》(Fort Apache) 也有部分在這裡取景。

這片子借用了先民民謠 "Oh My Darling Clementine" 及牛仔之歌 "Ten Thousand Cattle" 作為片頭及貫穿全片的配樂。西部電影因為其本質,所以經常使用美國傳統歌謠,意圖倒不見得在
強調美國價值,與 1939 年的電影《史密斯先生遊美京》("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或 1941 的電影《約克軍曹》(Sergeant York) 不能相提並論,這兩片都是為提高士氣的愛國電影。

影響

據說 1960 年代末期靠著血腥暴力為特色而聲名大噪的西部片導演 Sam Pekingpah (《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 最喜歡的西部片就是本片。另外 John Ford 是影壇出名的保守右翼份子,所以據說此片有讚揚武力解決壞人的意涵...這並不令人意外,不過本片可以
純粹西部傳奇來看待,如同漢人的「武俠」一樣,鏟奸除惡無可厚非,與 John Ford 一些注重美國精神的電影,如騎兵三部曲、《驛馬車》、《搜索者》(The Searchers)、《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等等並不相同,且本片問世的時間還在西部片的全盛時期,正邪二元跟「詩的正義」還是廣泛受到編導的採用。

西部片要到二戰之後才漸漸修正,採取現實主義的觀點,發展出為對所謂英雄或美國政府的批判跟對印地安人的同情。John Ford 到後期也將西部片帶入了較為深刻的自省階段,如 1962 年執導《雙虎屠龍》意在呈現西部社會從武力到法治的變遷,另外他還拍了一些史詩格局的西部片,角度非常宏觀,可說抽離了西部片的格局而成為美國大河歷史劇,如同樣在 1962 年與其他數個導演聯合執導的《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呈現的是美國歷史的縮影,而 1964 年執導的《安邦定國誌》(Cheyenne Autumn) 則講述了美國與印地安人的關係。

電影片頭曲 My Darling Clementine + Ten Thousand Cattle


註1: "You have a certain Western magnificence and a number of character touches that rival your best work, but to me the picture as a whole in its present state is a disappointment. If the picture does not live up to my own personal anticipation, it will not live up to the anticipation of a paid audience."
註2:"You trusted me implicitly on Grapes of Wrath [1940] and How Green Was My Valley [1941]. You did not see either picture until they were playing in the theaters and innumerable times you went out of your way to tell me how much you appreciated the Editorial work."

2016-01-10

Movie Moment: 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5) Ending Scene

這是最近覺得不錯的電影片段 - 1975 年電影 "All the President's Men" 的最後一場戲。本片是好萊塢罕見的政治片,片名字面上意思是「總統的人馬」,但一般譯做《大陰謀》,內容是描述 1972 年,位於美國首府華盛頓水門 (Watergate) 大樓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 (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 被非法入侵之後,兩個華盛頓郵報記者 Carl Bernstein 跟 Bob Woodward 如何鍥而不捨追查,終使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所主導的種種掩飾手段曝光、水門案水落石出、並使尼克森在 1974 年辭職下台的經過。

Ben Bradlee 時任華盛頓郵報總編輯 (Jason Robards Jr. 飾演)
Carl Bernstein 時任華盛頓郵報記者 (Dustin Hoffman 飾演)
Bob Woodward 時任華盛頓郵報記者 (Robert Redford 飾演)








場景:深夜 Carl Berstein 跟 Bob Woodward 來到報社總編輯 Ben Bradlee 的家門口。

台詞逐字稿及翻譯:

Bradlee:Why the hell didn't you tell me over the phone?
到底為何不能在電話裡面講?
Bernstein:Woodward says phones aren't safe.
Woodward 說電話裡面不安全。
Woodward:Can't trust them.
不能相信他們
Bradlee:Come on in.
進來吧。
Bernstein:We can't come in, sir. Woodward says there's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我們不能進來,先生。Woodward 說有電子監控。
Bradlee:Surveillance? Who's doing it?
監控?誰在監控?
Woodward:It's being done. People's lives are in danger. Maybe even ours.
有人在監控。搞不好會出人命,包含我們的命。
Bradlee:What happened to that Justice source of yours?
你那司法部的消息來源後來怎樣了?
Bernstein: I guess I made the instructions too complicated. Because he thought I said "hang up" when I just said "hang on."
我想我的暗語指示得太複雜了。因為我只是說:「繼續努力」,他大概以為我說:「掛電話」。
Bradlee:- Oh, Jesus!
- 天啊!
Woodward:The story is right. Haldeman was the fifth name to control that fund... and Sloan would've told the Grand Jury.
我們報導的方向是正確的。Haldeman 是能夠控制資金的第五個人...而且 Sloan 原本要告訴大陪審團。
Bernstein:Sloan wanted to tell the Jury.
Sloan 本來想告訴大陪審團。
Bradlee:Why didn't he?
那為何他沒有?
Bernstein:Because nobody asked.
因為沒人問他。
Woodward:Nobody asked him. The cover-up had little to do with the break-in. It was to protect covert operations and the covert activities...involving the entir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沒人問他。水門大樓案的掩飾與案件本身沒有什麼關係,而是要保護...牽涉整個美國情報系統在內的秘密行動和秘密活動。
Bradlee:Did Deep Throat say that people's lives are in danger?
深喉嚨有說會出人命嗎?
Woodward:Yes.
有。
Bradlee:What else did he say?
他還說了什麼?
Woodward:He said everyone is involved.
他說,大家(總統的人馬)都有份。
Bradlee:You know the results of the latest Gallup Poll? Half the country never even heard of the word "Watergate." Nobody gives a shit. You guys are probably pretty tired, right? You should be. Go on home. Get a nice hot bath, rest up 15 minutes... then get your asses back in gear. We're under a lot of pressure, you know, and you put us there. Nothing's riding on this except the First Amend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mayb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Not that any of that matters... but if you guys fuck up again, I'm going to get mad. Goodnight.
你們知道最近的蓋洛普民調的結果嗎?全國有一半的人聽都沒聽過「水門」這個詞,根本沒人在乎啊。我想你們應該相當累了對吧?你們該回家洗個舒服的熱水澡,休息15分鐘...然後再回去工作。我們將會承受很大的壓力,這我們自找的。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只不過事關憲法第一修正案...跟新聞自由、也許還有這個國家的未來而已。我不是說這些不重要...但是,如果你們搞砸了我可是會生氣的。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