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2

垂死的勝利 / 卿何薄命 Dark Victory (Edmund Goulding, 1939)

時年 30 歲的 Bette Davis。背後為年輕時的 Ronald Reagan, 第 40 任美國總統

這是 Bette Davis (蓓蒂戴維斯) 最細膩的演技之一,本片證明了任性、固執的角色同時也可以很正面而勵志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的 Scarlett O'Hara 提供了另一個佐證。

"AFI" 美國電影協會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將本片選入史上百大勵志電影 ("100 Cheers"),日後成為美國總統的雷根 (Ronald Reagan) 以及尚未成名的動作片性格巨星 Humphrey Bogart (亨佛萊鮑嘉) 都在本片中演出配角。

1931 年出道的戴維斯原本染的一頭金髮,形象非常時髦,而且年輕時的戴維斯,身材其實非常有料,不過上天給她的使命終究並非成為性感艷星(而是來教導人們演戲?)。在演了幾年的討喜好女人角色之後,她的重大突破在 1934 年來到,這一年她演出了毛姆小說《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 改編的電影《名士殉情記》(Of Human Bondage) 中的壞女人,在一場發瘋似的飆罵的戲中,她發揮了令人咋舌的驚人演技,一舉入圍奧斯卡女主角獎項。

蓓蒂戴維斯一舉成名的飆罵戲 - 《名士殉情記》(Of Human Bondage) 1934


戴維斯很快就在 1936 年憑文藝劇情片 "Dangerous" 拿下奧斯卡后座,1939 年憑 1938 年所拍攝的《紅衫淚痕》(Jezebel) 第二度拿下奧斯卡后座,此時的戴維斯已如日中天。1938 年,當《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的選角正如火如荼時,戴維斯正是女主角郝思嘉 - 一個驕縱、自私的南方佳人 - 的熱門人選,不過製片 David O. Selznick 並未採用戴維斯,有些人認為,若非戴維斯在 1938 年已經在《紅衫淚痕》演過雷同角色,郝思嘉的角色應該還是會落入戴維斯的口袋,因為放眼當時的影壇,這類「壞女人」角色有誰演的比她好?唯一缺點只不過或許少點新鮮感吧?

1939 年初,事業如日中天的戴維斯接演本片。本片改編自 1934 年由 Tallulah Bankhead 主演的一齣百老匯劇作,這不能算是一齣成功的劇作,因為它只演了 51 場就黯然下戲。儘管如此,這齣戲還是吸引了好萊塢一些關注,時任 MGM 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的 David O. Selznick 率先搶下電影拍攝權。

劇情梗概

預告片中女主角的畫面
時年二十三歲的富家女與社交名媛 Judith Traherne(Bette Davis 飾演)芳華正茂又無憂無慮,缺點是有點驕縱又固執。她素來對騎術頗有造詣,在一次與朋友的聚會跟騎馬活動上,突如其來的嚴重的頭痛和視力模糊卻讓她差點墜馬。家庭醫生 Dr.  Parsons(Henry Travers 飾演)說服她去見一個知名的腦科醫生 Dr. Frederick Steele(George Brent 飾演)。

在見 Steele 醫師的時候,倔強的 Judith 採取了相當抗拒的不合作態度,他對 Steele 醫生這樣說:「只要我活著,我永遠不會接受任何人的命令。而且我告訴你,我很好,好得不得了!我年輕力壯,沒有什麼能影響我。」“As long as I live, I’ll never take orders from anyone. And I’ll tell you something else. I’m well, absolutely well! I’m young and strong and nothing can touch me. ” 直到一個點煙的小動作被醫生識破,Judith 才坦承,其實視力模糊與頭痛的狀況已經有好一陣子了...

飾演腦外科醫生的 George Brent
Steele 醫師經過診察發現 Judith 有個致命的膠質瘤(glioma),他立即為她開刀取出腫瘤, 然而,生物檢查的結果卻顯示她預後不佳,只剩下不到六個月的生命。Steele 醫師和 Judith 的閨密 Ann(Geraldine Fitzgerald 飾演)決定隱匿此事不讓 Judith 知道。手術後的 Judith 以為自己已重獲新生,在感激之心的驅使下,漸漸愛上了治療她腦瘤的醫生 Steele,Steele 也愛上了生氣勃勃的 Judith,相愛的兩人決定結婚並搬到佛蒙特州。

有一天 Judith 很偶然的在 Steele 醫師的實驗室中發現了關於自己預後不佳的文件,她非常沮喪,於是開始酗酒、自暴自棄、舞會宴客、笙歌達旦,甚至放浪形骸,與自己的馬匹飼育員 Michael(Humphrey Bogart 飾演)鬼混,而且開始懷疑 Steele 醫師是出於同情才與她相戀、結婚...

感想

本片具有所有狗血文藝片的元素,但是電影整體演來卻相當唯美、自然,尤其女主角臨終之時的戲碼之處理,只有朦朧而淡淡的哀傷,並不給人淒涼哀痛感,原因在於女主角最後認清了不能以毀滅與自殘的方式走向死亡,而該用愛來度過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這也是本片勵志之所在,當然這不能不歸功於劇本、導演手法與演員細膩的演技。

本片預告片,可一窺 Davis 細膩而精湛的演技


卡司

George Brent 

女主角的部份,因為前述已經提過,這裡不再贅述。男主角 George Brent 是女主角蓓蒂戴維斯合作次數最多的男演員,共計十一次。本片開拍之前,他們才剛合作完《紅衫淚痕》(Jezebel),在《紅》片中 George Brent 飾演的不但是第二男主角,同時也是片中最大的反派,令人恨得牙癢癢。在本片中 Brent 不但轉而飾演正派還是個深情與專業的醫師角色,表現還可以。Brent 濃眉大眼、體格精壯,據說有很多花邊新聞,有個陳年的好萊塢八卦說,女主角蓓蒂戴維斯拍攝本片之時,剛結束與第一任丈夫 Harmon Nelson 的婚姻,而 George Brent 此時也正好單身,所以兩人曾發展出一段情,不過終究沒有走上紅毯。

前一年 George Brent (左) 在《紅衫淚痕》(Jezebel) 中飾演反派

Humphrey Bogart

肢體動作頗為僵硬的 Bogart
至於永恆的螢幕硬漢,AFI 百年百大明星的第一名 - 男演員 Humphrey Bogart (亨佛萊鮑嘉) 演出本片時則不但尚未成名,連演技看起來都生澀得很,不知是否在戴維斯面前讓他顯得失色了?總之有一場戲是女主角 Judith 得知自己的預後不佳,放浪形骸,來到飼馬員 Michael (Bogart 飾演) 的居處之時的一場調情戲,Bogart 演得不但不怎麼樣,甚至連肢體動作也頗為僵硬,感覺他連兩隻手臂都不知道要擺哪。我們都知道 Bogart 是演出惡漢 ("tough guy") 出名的,不知是否這種著重感情的戲碼讓他無從發揮?還是他的演技真的得等到兩年後他在 1941 年以 "High Sierra" (《狂徒末路》) 成名之後才臻於成熟?不過,曾經聽過一個說法是有些演員在演一些自己感到 "uncomfortable" (不自在、不舒服) 的角色時,會有奇差的表現,所以我猜測,鮑嘉大guy4這樣?


Ronald Reagan

至於雷根,他飾演的是女主角的好友,地位算起來是男三的角色。年輕時的雷根看來斯文英俊,頗有奶油小生的感覺,在本片中的表現中等,不算突出,是稱職的綠葉。

2017-03-01

街角的商店 / 筆友求緣 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 (Ernst Lubitsch, 1940)

相敬如冰的 Klara Novak (M. Sullavan) 與 Alfred Kralik (J. Stewart)
你可曾想過,在沒有手機、3C、甚至塑膠這種石化產物的時候,人類過的是怎樣的日子?本片是成功的浪漫喜劇,也是溫馨的小品,導演使用最普通的場景跟最單純的人物說了一個很棒的故事,這種純樸的人物設定在今天看來,好像只有鄉土劇才有 (?!) 本片也令人懷念起從前的物質環境,儘管貧乏,但卻樣樣彌足珍貴。以前的勞資關係也迥異於現在,有些老闆與雇員兼有師父與學徒關係,感情像家人、父子的所在多有,充滿了人情味。

本片是對於美國電影有深遠影響的德國猶太裔導演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註1) 最滿意的作品,劇本由 Samson Raphaelson 操刀, Raphaelson 是上世紀三、四零年代頗為知名的編劇,1927 年讓電影發聲的第一部片 "The Jazz Singer"《爵士歌手》就是根據他在 1925 年為百老匯舞台所原創的劇作。劉別謙 與 Raphaelson 合作了總共有七、八部電影,包括本片與1932 年的 "Trouble in Paradise"《真戀假愛》

劇情改編自一位匈牙利編劇 Miklós László 在 1937 年一部叫 "Parfumerie"《香水店》的舞台劇作,劉氏電影從匈牙利劇作取材的還有 1932 年的 "Trouble in Paradise"《真戀假愛》。《街角的商店》啟發了後續不少文藝作品,包括 1949 年改編成音樂片形式的 "In the Good Old Summer Time"《美好的夏日》( 港譯《鳳侶嬉春》) 、以及 1998 年的電影 "You've Got Mail"《電子情書》,另外還有 1963 年的百老匯音樂劇 "She Loves Me"。

本片也是 James Stewart (詹姆斯史都華) 走紅之後拍攝的第二部電影,也是他跟 Margaret Sullavan 合作的四部電影中的第三部。Sullavan 是史都華合作最多次的女星,他倆在 1936 年跟 1937 年分別合作了 "Next Time We Love" 及 "The Shopworn Angel" 等兩部文藝片,後來又在 1940 年連續合演兩部電影,分別是本片 跟 "The Mortal Storm",後者是一部與納粹有關的文藝、戰爭諜報片。他倆跟 Henry Fonda (亨利方達) 三人是在大學話劇營認識的朋友,Sullavan 跟 Fonda 兩人還結過婚,雖然只維持幾個月就離婚收場。三人後來都去了好萊塢闖天下,其中女生 Sullavan 最早闖出名堂,1938 年之前 Stewart 還是苦哈哈的小演員時,蘇利文就提攜了史都華與她一同演出前述 1936 年跟 1937 年的兩片。

Stewart 後來在 1938 年演出 Frank Capra 的神經喜劇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夢》打開了一點知名度,1939 年因為一線男星 Gary Cooper (賈利古柏) 挪不出檔期拍攝 Frank Capra 在 1936 年的 "Mr. Deeds Goes to Town"《富貴浮雲》的續集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史密斯先生遊美京》,被 Stewart 撿去演,結果一炮而紅,走紅之後的 Stewart 先是在 1939 年第三季與一代妖姬 Marlene Dietrich 攜手拍了 George Marshall 執導的西部片 "Destry Rides Again"《神槍手》,接著他選擇接拍的就是劉別謙所執導、清新小品的本片《街角的商店》。

劇情

商店開張前在店門口七嘴八舌討論八卦瑣事的員工們
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有一間禮品店叫 "Matuschek's",老闆是常常大驚小怪、緊張兮兮的 Hugo Matuschek (Frank Morgan 飾),這間店雇用了六名店員,其中 Alfred Kralik (James Stewart 飾演) 已經任職九年,他從一個實習生一路做到現在的資深店員的位置,也是店裡資歷最深、最受老闆倚重的員工,老闆 Matuschek 與 Alfred 情同父子,常邀 Alfred 到家裡吃飯,如果有一天 Matuschek 要退休的話,禮品店必定是交給 Alfred 掌管。而男店員 Pirovitch (Felix Bressart 飾演) 是個有家室的中年男子,他也是 Alfred 一同午飯的好同事,另個男店員 Vadas (Joseph Schildkraut 飾演) 則是個表裡不一的雙面人,常常蓄意曲解別人的話,在同事之間是個討厭鬼。兩名女店員是 Flora (Sara Haden 飾演) 與 Ilona (Inez Courtney 飾演),她們都是不錯的同事,只是偶爾八卦點,比如說討論老闆娘 Matuschek 夫人是否拉過皮。店裡還有一個年輕的男孩子 Pepi (William Tracy 飾演),還在實習,所以工作是幫店裡送貨、幫老闆跑腿,Pepi 還常常得聽老闆娘差譴,遞東遞西,所以偶有抱怨之語。最後是聰慧、時髦、漂亮的 Klara Novak (Margaret Sullavan 飾演) ,她是半年前才剛加入的女同事,可能是專業技能上存在著一點兒競爭的關係,不知怎地 Alfred 與 她不怎麼合得來,他倆總是不停鬥嘴。Alfred 跟 Klara 各自有個秘密筆友,透過書信他們跟筆友交換一些有深度的文藝話題如艱深的經典文學的看法,以排遣他們在工作之餘的寂寞,他們都想在時機成熟時與他們那細膩又體貼的筆友見面。

被迫加班佈置耶誕櫥窗的兩人
隨著聖誕季節的迫近,禮品店變得很忙,一向與 Alfred 情同父子的老闆 Matuschek 先生,不知為何已經對 Alfred 改變了態度,事事都看他不順眼。由於 Matuschek 未作任何解釋,所以 Alfred 也不知如何是好,有一次,Matuschek 請幾個員工加班改善櫥窗擺設,但那天晚上恰好 Alfred 與期待已久的筆友相約會面,所以 Alfred 嘗試向 Matuschek 告假,不料此事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跟稻草,Matuschek 請 Alfred 走路,他發給他最後的薪水,並把準備好的求職推薦信給他。Alfred 既錯愕,又無奈,他向每個同事告別,包括 Klara,儘管跟 Alfred 如此不合,但 Klara 還是祝福 Alfred 一帆風順。

剛失業的 Alfred 不想去赴約了,因為他原有的一片光明燦爛的前程已化為烏有,自信心頓失,無法面對筆友,但是出於好奇,他還是不知不覺來到約定中的咖啡店外,好同事兼好朋友的 Pirovitsch 陪同。Alfred 想偷看一眼咖啡店內筆友的長相,但是沒有勇氣,他請 Pirovitch 幫他看筆友是美是醜,Pirovitch 搜尋他倆約定見面的信物:一朵康乃馨跟一本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Pirovitsch 對 Alfred 說,筆友長得很像 Klara,Alfred 問,為何在這節骨眼提 Klara,Pirovitsch 說,你不得不承認 Klara 確實是個漂亮迷人的女性,如果你不喜歡 Klara,你也不會喜歡你筆友,因為你筆友就是 Klara!Alfred 也看到了,筆友就是 Klara,當下他還是不能誠實面對 Klara 的吸引力,所以他走了進咖啡館去,不是以筆友的身分與 Klara 相認,而是以 Alfred 的身分再度與她唇槍舌戰了一場。而沒有見到筆友的 Klara 則是非常的受傷...

Alfred 在咖啡館外往裡頭看
在此同時,在 Matuschek's 店裡,Matuschek 先生正與一名私家偵探會面,他知道他的妻子一直與他的一個員工有染,並認為就是他所信賴的 Alfred ,然而,偵探告訴 Matuschek,事實上是另一個員工。崩潰的 Matuschek 回到他辦公室,正要舉槍自盡時,跑腿小弟 Pepi 正好送貨回來,發現並阻止 Matuschek 自殺...

導演

E. Lubitsch(本地音譯「劉別謙」(註1)
導演 Ernst Lubitsch (劉別謙) 1892 年生於德國柏林,是猶太裔,他的父親 Simon Lubitsch 是一個裁縫師,出身俄羅斯,後來移民到德國,在柏林落腳,經營一間裁縫店。劉別謙對裁縫並沒有興趣,所以很年輕的時候就投身舞台,他成為一個成功的喜劇演員,在他的喜劇裡,他常演出一個猶太商人的角色。1910 年代起劉別謙開始執導無聲電影,1920 年代中期,彼時的美國甜心 -- 女演員 Mary Pickford 延攬劉別謙赴美拍片,他與 Warner Bros. 華納兄弟影業簽下合約。

在美國,劉別謙先是接連執導了幾部無聲愛情喜劇片如 "The Marriage Circle"《迴轉姻緣》(1924)、"Lady Windermere's Fan"《溫夫人的扇子》(1925) 等,進入有聲電影時期之後,他又連續執導了四部歌舞喜劇片,包括 1929 年 "The Love Parade"《璇宮豔史》、1930 年 "Monte Carlo"《賭城豔史》、"The Vagabond King"《遊民之王》、1931 年拍 "The Smiling Lieutenant"《駙馬豔史》等,然後才在 1932 年拍了 "Trouble in Paradise"《真戀假愛》。美國名導 Peter Bogdanovich (註2) 認為《真戀假愛》啟發了後續幾個美國導演如 Howard Hawks (霍華霍克斯) 與 Frank Capra (法蘭克卡普拉) 所拍的浪漫喜劇,如 1934 年 "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風流》等,所以堪稱為所有浪漫喜劇的先驅。另一位對於喜劇電影有深遠影響的奧匈帝國裔美國導演 Billy Wilder (比利懷德) 也曾說自己的一切都師承自劉別謙。

據說本片是導演對舊時父親所經營的裁縫店的致敬之作。在執導本片時,劉別謙借鏡了他在父親的裁縫店裡做伙計的經驗。當電影在 1940 年 1 月 25 日於美國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首映時,劉別謙曾說:「布達佩斯的小店裡所發生的事就發生在你我的左鄰右舍...因為老闆和員工之間的微妙關係,舉世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害怕丟掉飯碗,老闆打噴嚏的時候,最好不要去踩他的腳,老闆心情好的時候,整間店都跟著開心。」(註3)其實本片中的勞資關係就是屬於比較舊時代的勞工與雇主關係,可能老闆評論或指責個一兩句,手底下的人就緊張得要死,害怕被炒魷,其實,儘管舊,儘管社會變遷,這種舊式的勞資關係並沒有消失,它還是存在於一些規模比較小的企業。這片子一開頭就是眾人在 Matuschek's 店門口等著老闆拿鑰匙來開店,而當老闆問起櫥窗裡的商品是誰擺的,大家都緊張起來...

當老闆問起櫥窗內的擺設是誰所為,大家都緊張起來
對白

進入電檢 (Hays Code) 時代的劉別謙已無法輕易鋪陳性暗示,或對於偷情、不忠 (infidelity) 展現世故。本片一改劉別謙往昔風格,片中既沒有王公貴族,也非婚姻喜劇,所以故作世故優雅的 「劉別謙筆觸」(The Lubitsch Touch) 在本片可說無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男女主角火花四射的唇槍舌戰,以及小人物的人生智慧之語。比如說有一次男主角 Alfred Kralik 問他的同事兼好友的 Pirovitch 說若以三房的小公寓來說,一家子的開銷是如何,Pirovitch 反問他需要三個房間做什麼,因為起居室同臥室即可,Alfred 回答總得招待客人,Pirovitch 反嗆,又不是外交使節招待什麼客人,如果真是好友,就會在晚飯之後再來拜訪。這對白不僅顯示哲理,也反映出物質貧乏的舊時代裡的庶民生活風貌。

而男女主角的鬥嘴則是棉裡針似的非常尖銳但有趣,如咖啡館裡那一場,男主角 Alfred 抱怨女主角 Klara 看不見他的內涵,女主角 Klara 反唇相譏,把 Alfred 的內心比喻作一個手提包,靈魂比喻作一個手提箱,智識比喻作一個故障的打火機 ("Instead of a heart, a handbag. Instead of a soul, a suitcase. And instead of an intellect,a cigarette lighter which doesn't work."),那樣的俗不可耐。還有女主角 Klara 在病榻上對男主角 Alfred 所說的,你我不在同一個星球上 ("It's true we're in the same room, but we're not on the same planet."),以比喻兩人毫無交集。這些Samson Raephaelson (與劉別謙) 所寫的對白,其修辭真的都非常棒。

卡司

1939年演出《神槍手》"Destry Rides Again" 的 Jimmy Stewart
男主角方面,據說導演劉別謙屬意的第一人選就是 James Stewart,因為故事主角就是每個人的街坊鄰居,男主角必須親民點,所以太英俊像 Tyrone Power (泰隆鮑華) 或太帥太性感像 Gary Cooper、Gary Grant (卡萊葛倫)、John Wayne (約翰韋恩)、Clark Gable (克拉克蓋博) 這些一線男星,根本不在考慮之列,放眼當時的影壇,只有剛剛竄紅的 Stewart 具有鄰家大男孩的特質,話雖如此,玉樹臨風的 Stewart 可也是瀟灑得很的,他只是不像前述幾位那麼奶油小生或性感罷了。有個好萊塢的陳年八卦說,當剛走紅的 Stewart 在 1939 年 10 月開拍 George Marshall 執導的 "Destry Rides Again"《神槍手》時,同戲的一代妖姬 Marlene Dietrich 迅速拜倒在他西裝褲下... 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女主角也是一樣,需要有個鄰家女孩的特質,果然,默片時代嬌小(152cm)的知名女星,有史以來第一屆奧斯卡 (1927/1928) 最佳女主角得主 - Janet Gaynor,就在導演考慮之列。當時列入導演考慮的還有一位德國女演員 Dolly Haas,我在 Google 上找到她的相片,果真嬌滴滴又甜美,可惜彼時 Haas 在美國幾乎沒有知名度,劉別謙擔心會影響美國觀眾接受度,所以就沒有起用 Dolly Haas。當然候選的還有 Margaret Sullavan,她跟前述兩位候選人一樣,是外表甜美的可人兒,儘管據說她私底下脾氣暴躁、常常突然暴怒,很難相處,不過 Sullavan 她是 Stewart 的多年好友,應該沒有相處的問題?另外,不知在選角上 Stewart 是否有適時的拉她一把?畢竟 Stewart 未成名前也曾受到 Sullavan 的提攜,當然這些都純屬揣測,真實情形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Sullavan 當時也已經是個技巧純熟的女演員,角色也是她應得。

曾在導演考慮之列的
Janet Gaynor
曾在導演考慮之列的德
國女演員 Dolly Haas
角色最後給了 Stewart 的好友 Margaret Sullavan
飾演老闆Matuschek的Frank Morgan飾演Pirovitch的Felix Bressart
配角方面,本片起用了幾個稱職的性格演員 ("charactor actors",通常用來指演配角或反派的演員),包括飾演老闆 Matuschek 先生的 Frank Morgan 以及飾演男主角好友 Pirovitch 的 Felix Bressart。

Frank Morgan 是上世紀知名的綠葉演員,1939 年知名的彩色片 "The Wizard of Oz"《綠野仙蹤》中奧茲國的魔法師就是 Frank Morgan 演的。

而 Felix Bressart 來自德國,原是一位喜劇舞台劇演員,由於他是猶太人,所以在希特勒於 1933 年奪權之後,他跟很多演員一樣,被迫離開德國。1936 年他逃到美國,他那鬃毛般的鬍子讓他像極了馬克斯兄弟的 Gruncho Marx,加上渾然天成的喜感,以及德國同胞(如劉別謙)的幫助下,MGM 米高梅電影公司迅速提供給他一紙合約,1939 年劉別謙執導、Billy Wilder 編劇的電影 "Ninotschka"《蘇俄艷使》就起用了 Bressart 擔任重要的配角及丑角,他後續又在劉別謙諷刺納粹的喜劇 "To Be or Not to Be" 中擔綱。個人認為他給人的感覺很貼近美國一位知名配角演員,也就是得過三次奧斯卡男配角的 Walter Brennan,同樣以清新自然的演技取勝,不過很可惜,Bressart 在 1949 年就因血癌病逝,享年 57 歲。在《街角的商店》中,與劉別謙其他許多電影一樣,有個重複出現的笑料 (running jokes),就是由 Felix Bressart 來執行,當碎碎念的老闆 Matuschek 詢問員工對於某個商品的看法時,他都會問:「別被我影響,告訴我你的看法,你真心的看法。」("Don't Let me influence you. I want your opinion, your honest opinion."),每當在不遠處聽到老闆這麼說,Pirovitch 都會一溜煙跑掉。

聽到老闆又要問瑣碎問題趕快跑掉的 Pirovitch
"告訴我你的看法,你真心的看法"


重拍

1998 年重拍版本《電子情書》
《街角的商店》在問世大半個世紀後的 1998 年有了網路時代的重新詮釋版 "You've Got Mail"《電子情書》,這距離 Windows 95 問世,同時也是電子郵件的開放,才不過短短兩三年的時間,讓人不禁佩服好萊塢對於商機的嗅覺之敏銳。

《電子情書》有些橋段直接複製舊版《街角的商店》中的對白,如經典的咖啡館內外那幾場戲。而創新的部分,《電子情書》除了男主角 Joe Fox (Tom Hanks 飾演) 引用電影《教父》的部份還算得上有趣之外,其餘對白並沒有令人驚艷之處。所以,儘管《電子情書》的卡司及製作團隊均是浪漫喜劇的常勝軍,但卻無法複製舊版的溫馨與趣味。話雖如此《電子情書》將舊版現代化的改編還算不弱且有創意就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舊版女主角在與男主角相認後毫無準備就接受了男主角,而《電子情書》則另外延伸劇情讓女主角對死對頭 Joe Fox 發展出愛慕之情才讓兩人相認,這部份雖說也算對舊版的一個稍稍突兀與不合理的地方做出修正,但卻也失去了留白的魅力跟觀眾的想像空間。

註1:雖然本地音譯為「劉別謙」,但事實上 "Lubitsch" 的發音如「盧比屈」。
註2:Bogdanovich 的作品有 1971 年《最後一場電影》(The Last Picture Show) 、1973 年《紙月亮》(Paper Moon)。
註3:"I have known just such a little shop in Budapest...The feeling between the boss and those who work for him is pretty much the same the world over, it seems to me. Everyone is afraid of losing his job and everyone knows how little human worries can affect his job. If the boss has a touch of dyspepsia, better be careful not to step on his toes; when things have gone well with him, the whole staff reflects his good humor."

2017-02-10

能屈能伸 The Prisoner of Second Avenue (Melvin Frank, 1975)

本片片頭,未成名前的 F. Murray Abraham 客串了計程車司機的小角色
瘋狂的中年男子 Mel Edison 對鄰居比中指
本片是 1975 年出品,片名字面上是「第二大道的囚犯」,改編自 Neil Simon 一齣很受歡迎的百老匯舞台劇,由 Jack Lemmon (傑克李蒙) 與 Anne Bancroft (安班克勞馥) 主演,沒有錯,女主角正是 1967 年電影 "The Graduate" 《畢業生》 裡面那位風韻猶存的 "Mrs. Robinson" 羅賓遜太太,她早在 1962 年就以海倫凱勒的故事改編的電影 "The Miracle Walker"《熱淚心聲》拿下金像獎影后,而男主角 Jack Lemmon 也已在 1973 年以 "Save the Tiger"《救虎記》拿到金像獎影帝,當然影帝影后的合作也未必是佳作的絕對保證,影史上卡司強大的爛片難道少了?但是這兩位爐火純青的戲精真的把本片裡這對在大都市裡討生活的中產階級中年夫婦那種神經兮兮、瀕臨崩潰的樣態給演得活靈活現~

在改編成電影之前,舞台劇已在百老匯上演了兩年,總計近八百場演出。電影劇本亦由舞台劇作者 Neil Simon 操刀,他還是 Jack Lemmon 其他兩部電影 "The Odd Couple"《單身公寓》(1968) 與 "The Out-of-Towners"《老公出差去》(1970) 的電影編劇,Lemmon 與之合作次數僅次於 Blake Edwards 與 Billy Wilder。

這是一部諷刺喜劇,也是一部相當寫實的片子,片名由來是主角夫婦二人住所位於紐約市曼哈坦第二大道附近的一棟公寓而得名。「第二街的囚犯」- 也就是主角,是一名四十八歲的中年男子 Mel Edison,故事從某個盛夏熱浪席捲紐約市的日子說起,可能是平常就屬於愛抱怨的類型,不知為何 Mel 對於許多事都變得不耐煩或暴躁,他公寓的空調壞了、鄰居夜半的噪音、外頭嘈雜的車聲、垃圾的臭味... 沒有一件事情他看得順眼... 後來 Mel 被服務了 22 年的公司解雇,家裡又遭小偷,妻子 Edna 只好外出工作,賺錢養家,這讓 Mel 更不是滋味了。因為一直找不到工作,Mel 平日只好穿著睡袍在家裡玩棒球手套,或去公園看人下西洋棋,由於空閒的時間變多了,大概也變得愛胡思亂想,漸漸由一般的神經質惡化成全面的精神崩潰 (nervous breakdown) 與被害妄想... 此時他的親戚伸出了援手...

這是一部灰色喜劇,主角乖戾與怪異行徑與其後果讓人覺得好笑,但也有一兩個可憐到令人想掬一把同情之淚的橋段。好笑的地方讓 Jack Lemmon 這個喜劇能手演來更展現不凡演技,儘管有些地方演得稍嫌誇張,而可憐的地方讓本就擅演小人物、又常有精湛內心戲表現的 Jack Lemmon 演來很是動人
(註),這也讓本片顯得有笑有淚 (bittersweet) 。此外女角 Anne Bancroft 的表現也毫不遜於男主角,雖然有些地方 Bancroft 也演得誇張了些... 無論如何,這兩位的表現十分稱職,是此片成功關鍵。 

令人發噱的瘋癲...令人掬一把同情之淚的可憐...

本片所討論的主題其實頗為嚴肅,剛開始 Mel 沒來由的神經質表現其實源自擔心失業的深層恐慌 (panic),當年 (1975 年) 也有嚴重的經濟問題與大環境蕭條,而且在閉路電視(亦即日後的電子視訊監控 "video surveillance")尚未普及的 1970 年代,美國大城市都面臨嚴重的犯罪問題,看看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同時期的電影如 "Dirty Harry"《緊急追捕令》或 "Magnum Force"《緊急搜捕令》就知道了。此外本片也觸及中年失業、喪失自信、以及一份得體的工作 (不是隨便找一份就算) 是否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個部份?這個問題當電影最終演到 Edna 也丟了飯碗,也開始焦躁的時候,習慣於失業狀態的 Mel 反而安慰她「工作並非人生的全部」("It's just a job, it's not your whole life.") 時,觀眾從編劇與導演那得到了答案。戲劇有時是人生的反映,觀察周遭男性親友處於失業或事業不順的壓力下時,出現類似本片主角症狀者,確實大有人在,不過電影表現稍微誇大些罷了。

Marvin Hamlisch (1944-2012)
本片展現濃厚 1970 時代風格,也反映 1970 年代紐約都會生活風貌。配樂為 Marvin Hamlisch,主題樂十分動聽、悠柔,1973 年電影 "The Way We Were"《往日情懷》與  "The Sting"《刺激》也是 Hamlisch 的作品,但非常可惜的他已經在 2012 年過世了。 


電影中所呈現 1970 年代紐約都會風貌
(來源:New York Film Locations)
主題曲 by Marvin Hamlisch: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未成名前的 Sylvester Stallone (席維斯史特龍) 跟 F. Murray Abraham 都在本片中演出不起眼的小角色,而 1968 年執導 Jack Lemmon 主演的另一部經典喜劇 "The Odd Couple" 的導演 Gene Saks 在本片演出了男主角的哥哥一角。另外一個有趣的發現是 Anne Bancroft 現實生活中的伴侶也叫 Mel,她嫁給 Mel Brooks。 

註:喜劇固然是 Jack Lemmon 確立演員地位並大放異彩的電影類型,如 1955 年獲得奧斯卡男配角的 "Mister Roberts"《艦上風雲》、1959 年提名奧斯卡男主角的 "Some Like It Hot"《熱情如火》,但其生涯作品中約有半數並非喜劇而是劇情片 (drama),如 1962 年 "Days of Wine & Roses"《相見時難別亦難》提名奧斯卡男主角、前述 1973 年 "Save the Tiger" 獲得奧斯卡男主角、1979 年 "The China Syndrome"《大特寫》提名奧斯卡男主角、1982 年獲得坎城影展最佳男演員的 "Missing"《大失蹤》,甚或更早在 1960 年的社會諷刺劇 "The Apartment"《公寓春光》提名奧斯卡男主角。

2017-02-03

真戀假愛 Trouble in Paradise (Ernst Lubitsch, 1932)

左至右 Kay Francis、Herbert Marshall、Miriam Hopkins
本片是所有浪漫喜劇的先驅、德國導演劉別謙(註1)的代表作,也是最能展現「劉別謙筆觸」("The Lubitsch touch") 的作品。如果以說故事、創作的角度來看,電影拍攝也是一種書寫,只不過工具是攝影機鏡頭而已,這就是所謂的 "caméra stylo" (攝影鏡頭書寫) 。「劉別謙筆觸」指的是劉氏電影中一種故作成熟、優雅、品味、世故的感覺跟對白。

片名翻譯有數種:《天堂豔史》、《真戀假愛》以及直白的《天堂裡的煩惱》。此片由於好萊塢早期電檢制度的關係,從 1935 年到 1968 年之間處於被禁狀態,台灣本地應該未曾上映過,所以本地的譯名付之闕如。我在網路上查到本片曾於 1933 年在英國推出,又查到一張年代久遠的《天堂豔史》廣告,推測此片曾在英國治下的香港上映,另外本片於 2003 年 發行 DVD 後,曾在 2004 年的香港國際影展上放映。《天堂豔史》的譯名應該來自香港方面對於導演 Ernst Lubitsch (劉別謙) 在 1920 年代末期起拍攝的一系列歌舞片的翻法,如 1929 年 "The Love Parade" 翻作《璇宮豔史》、1930 年 "Monte Carlo" 翻作《賭城豔史》、1931 年 "The Smiling Lieutenant" 翻作《駙馬豔史》,對了,還有 1939 年的 "Ninotchka" 翻作《蘇俄豔使》等等,儘管此「使」非彼「史」。而《真戀假愛》也是在網路上看到,據聞是本片在「上海灘」上映時的片名,所以儘管我並未查到本片當年在中國發行的紀錄,但我推測本片也曾於 1930 年代在中國上海上映。《真戀假愛》是帶有劇情考量且較不浮誇的翻譯,我個人傾向採用這個譯名。

發行於 1932 年,本片是所謂的 "Pre-code" 時期的電影,也就是有聲電影成為主流之後的 1929 年到美國當局嚴格執行「海斯法規」("Hays Code") (註2) 的 1934 年之間,美國影業所產出的有聲電影。由於這期間的電影內容係鬆散地仰賴地方法規、輿論、或片廠跟當局檯面下協商,所以內容有較多不當言行,如性暗示、跨種族通婚 (以今日眼光這根本不成問題)、毒品、賣淫、不忠、墮胎、暴力、同性戀 (同上) 等等,該時期蔚為風行的黑幫犯罪電影 ("gangster" films) 就是一例。黑幫犯罪片的兩位天王巨星 James Cagney  和 Edward G. Robinson,他們均是此時期崛起,如 Cagney 的成名作,1931 年的《人民公敵》(The Public Enemy),以及 Robinson 在同一年拍的《小凱撒》("Little Caesar"),或日後的一線女星 Barbara Stanwyck 在 1931 年拍的《夜班護士》(Night Nurse) 都是此時期的犯罪片。

本片內容上並沒有多不當,但是「性暗示」跟「偷情」(或「不忠」(Infidelity))的地方確實很多,比如男女主角 Gaston 跟 Lily 的浪漫橋段有許多引人遐想的部份都使用了象徵性的手法處理,在早期的電影裡成人議題一切只能盡在不言中,儘管以今日眼光來看本片根本是小兒科。另外本片的劇情將男騙子與女小偷包裹在溫文與優雅的外衣之下,讓人忘了他們是金光黨,這也是在「海斯法規」之前才可能做到的。話雖如此,儘管本片在推出時頗受歡迎,但本片還是從 1935 年之後就被禁止重新發行,直到 1968 年才再次重新面世,而且本片從未發行錄影帶,DVD 則是直到 2003 年才上市。

成人議題只能用象徵性的畫面帶過

劇情

高明的男騙子 Gaston Monescu (Herbert Marshall 飾演) 跟慧黠的女珠寶竊賊  Lily Vautier (Miriam Hopkins 飾演) 外表跟儀態與紳士淑女殊無二致,他們都偽裝成貴族來到威尼斯碰運氣,兩人巧遇,高手過招,火花四射,他們都識破彼此身分,天造地設的兩人,從此展開浪漫戀情,並決定在「事業」上也聯手,他們來到巴黎,Gaston 在歌劇院偷走了知名的香水商 Colet 夫人 (Kay Francis 飾演) 的晚宴包,沒想到 Colet 夫人隔日登報徵求拾獲者,Lily 跟 Gaston 決定歸還 Colet 夫人的晚宴包以便領取兩萬法郎的酬謝,在歸還晚宴包當中 Gaston 的成熟倜儻、優 雅 品 (ㄐ一ㄚˇ) 味 (ㄅㄞ) 讓他覓得了 Colet 夫人的秘書職位,Gaston 鎖定了 Colet 夫人家的保險櫃。後來 Gaston 在擔任秘書之時,愛上了迷人的 Colet 夫人...

劇服設計 Travis Banton

導演劉別謙

E. Lubitsch(本地音譯「劉別謙」(註1)
導演 Ernst Lubitsch (劉別謙) 1892 年生於德國柏林,是猶太裔,他剛開始是喜劇演員,後來在 1920 年代中期由彼時的美國甜心 -- 女演員 Mary Pickford 延攬赴美拍片,與 Warner Bros. 華納兄弟影業簽下合約。在美國,劉別謙先是接連執導了幾部無聲愛情喜劇片如 "The Marriage Circle"《迴轉姻緣》(1924)、"Lady Windermere's Fan"《溫夫人的扇子》(1925) 等,進入有聲電影時期之後,他又連續執導了四部歌舞喜劇片,包括 1929 年《璇宮豔史》、1930 年《賭城豔史》、"The Vagabond King"《遊民之王》、1931 年《駙馬豔史》等,然後才在 1932 年拍了本片《真戀假愛》。曾經執導 1971 年《最後一場電影》(The Last Picture Show) 跟 1973 年電影《紙月亮》(Paper Moon) 的美國導演 Peter Bogdanovich 認為,歐洲人沒有美國人的清教徒傳統,所以劉別謙電影中對於性、不忠 ("infidelity") 的描繪曾帶給彼時的美國觀眾不小的衝擊。Bogdanovich 說,1920 年代之前美國電影主要受到的是 D. W. Griffith 的影響,是劉別謙加入之後才開始為美國電影注入歐洲風格,他認為本片啟發了後續 Howard Hawks (霍華霍克斯) 或 Frank Capra (法蘭克卡普拉) 所拍的浪漫喜劇,如 1934 年《一夜風流》等,所以堪稱為所有浪漫喜劇的先驅。法國導演 Jean Renoir (尚·雷諾瓦) 也曾說現代的好萊塢電影其實由劉別謙所首創 ("...He invented modern Hollywood")。另一位對於喜劇電影有深遠影響的奧匈帝國裔美國導演 Billy Wilder(比利懷德)也曾說自己的一切都師承自劉別謙。

導演 Peter Bogdanovich 談論 "Trouble in Paradise"



劇本

雖然掛名編劇的為 Samson Raphaelson 以及 Grover Jones,但據說 Grover Jones 參與得不多,反倒是導演劉別謙著力甚深。Samson Raphaelson 是上世紀三、四零年代頗為知名的編劇,1927 年讓電影發聲的第一部片 "The Jazz Singer"《爵士歌手》就是根據 Raphaelson 在 1925 年為百老匯舞台所原創的劇作。Raphaelson 與劉別謙合作了總共有七、八部電影,包括本片與前述 1931 年的 "The Smiling Lieutenant"《駙馬豔史》。

本片劇情改編自一位匈牙利(確切:奧匈帝國)劇作家 Laszlo Aladar 在 1931 年一部叫 "The Honest Finder" (原文 "A Becsületes Megtaláló") 的作品。劉氏電影從匈牙利劇作取材的還有 1941 年的浪漫喜劇片 "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街角的商店》,這片就是日後 1998 年的電影 "You've Got Mail"《電子情書》的原作。

劉別謙筆觸 (The Lubitsch Touch)

「劉別謙筆觸」指的是一種劉氏電影中所特有的、具有老練世故感的對白、笑料跟諷刺。已故影評人 Roger Ebert 認為本片男主角 Gaston Monescu 跟 Colet 夫人初見面的戲最能表現「劉別謙筆觸」,個人認為這場戲的對白簡單地說就是在正經的對白當中夾雜大量故作優雅品味的東拉西扯,以下擷取自對白:

ColetWhere did you find it?
你在哪裡撿到包包的呢?
MonescuYou know the main staircase in the opera?
歌劇院的主樓梯,妳知道吧?
ColetYes.
知道。
MonescuThen you go to the left, there is a landing.
往左邊,有一個樓梯間。
ColetYes.
是。
MonescuThen you go into the foyer.
然後進入大廳。
ColetYes.
是。
MonescuAnd as you leave the foyer, there is a little niche.
而離開大廳的地方,那裡有個小壁龕。
ColetI know that niche.
我知道那個壁龕。
MonescuAnd in that niche there is a statue of Venus.
壁龕裡面有一尊維納斯雕像。
ColetI remember.
我記得。
MonescuYou like that statue?
你喜歡那個雕像嗎?
ColetNot particularly.
還好。
MonescuNeither do I.
我也是。

That's where I found it.
我就是在那裡撿到的。
ColetI don't know. How I could have lost it there. I was nowhere near that niche.
我不知道。包包怎麼可能掉在那裡。我沒有靠近那裏過。
MonescuOh, that's strange. Maybe-- Are you sure this is your bag?
哦,那真奇怪。你確定這是你的包包嗎?
ColetBut of course it is. Are you doubting me?
當然是。你懷疑我嗎?
MonescuNot in the least, madame.
絲毫沒有,夫人。

But, you see, this is a very expensive bag, and one has to be careful.
但是,這是一個非常昂貴的包包,我得小心點。
ColetWell, I am Madame Colet.
呃,我可是 Colet 夫人。
MonescuAnd I am Monsieur La Valle, if you'll allow me to introduce myself.
而我是 La Valle 先生 -- 請容我自我介紹 --
ColetHow do you do, Monsieur La Valle?
幸會了,La Valle 先生。
MonescuThe pleasure is mine, madame.
(親 Colet 夫人的手) 是我的榮幸,夫人。
Monescu(清點包包裡的東西) One purse, empty. One vanity case--
一個錢包,空的。一個化妝包 --
ColetBut really, monsieur, this isn't necessary.
不過說真的,先生,沒必要這樣。
MonescuPlease, madame, I believe in doing things correctly.
夫人請讓我繼續,我相信這麼做是對的。

Shall we continue?
讓我們繼續吧?

Two hairpins, one cigarette lighter, one box of real matches--
兩個髮夾、一個打火機,一盒火柴 --

oh, yes, and this letter from Major--
喔,還有一封情書,署名是某少校~
ColetYou didn't read it?
你該不會看過了吧?
MonescuNaturally I did.
我當然看過了。

Oh. You needn't be embarrassed, madame.
哦,你不必不好意思,夫人。

A lady as charming as you would and should get love letters.
像你這樣迷人的女士應該收到情書的。
ColetMonsieur La Valle.
(嬌羞貌) 歐,La Valle 先生。
MonescuBut one suggestion. Not the major.
但我有個建議,不要選這位少校。
I don't mind his grammatical mistakes, I will overlook his bad punctuation, but the letter has no mystery, no bouquet.
我不介意他的語法錯誤,我也會忽略他的標點錯誤,但信中沒有神秘感,沒有任何浪漫花束。

And one lipstick. Scarlet, number four!
(繼續清點包包內容) 還有一枚口紅,紅色四號!
ColetWhat's wrong now?
有什麼問題嗎?
MonescuWith your skin I prefer crimson.
深紅紫才襯你的皮膚。
ColetToo much blue in crimson.
深紅紫裡面太多藍色了。
MonescuBut that's what you need!
但是,那正是你所需要的啊!
ColetOh, no, no, no, no, no, no. I disagree with you completely. I tried it once.
哦,不,不,不,不,不,不。我完全不同意,我試過一次。
MonescuWhat shade of powder do you use?
你眼影用什麼顏色?
ColetPeaches and cream.
桃子和奶油。
MonescuThat's too dark.
那太暗了。
ColetBut do you realize that I have light eyes?
但是,你知道,我的眼睛是淺色的嗎?
MonescuBut, Madame Colet, that is a question of eye shading.
但是,Colet 夫人,那是眼影的問題。

I can straighten that out in two seconds.
我可以在兩秒內解決這個問題。
(敲門聲)


本片是上乘喜劇,它的對白從頭到尾都非常假掰、虛張聲勢,其中有個貫穿全片的笑料 (running joke),是主角 Gaston Monescu 搶了威尼斯大飯店裡一群住頂級套房的有錢人,他們的房號分別是 253、255、257 及 259 號,其中一位被搶的 Filiba 先生由於在劇情安排中是 Colet 夫人的追求者之一,所以後面劇情只要 Gaston 跟 Lily 談到 Filiba 就會重複出現這段房號的台詞,非常逗趣。

Gaston:Venice. Grand Hotel. Room Two fifty-three...
威尼斯大飯店,房號 253...
Lily:Five, seven and nine!
還有 255、257、259 號!

另外有些橋段特殊的剪輯或動作戲的使用讓人感到電影的節奏非常快速 ,沒有冷場感,如本片男主角在 Colet 夫人身邊擔任秘書但快被 Filiba 識破之時,Gaston Monescu 身手矯捷上下樓梯的畫面就是一個例子。飾演男主角的 Herbert Marshall 來自英國,據說他在一次大戰中失去了一隻腳,他的腿是一支木製的義肢,所以迅速上下樓梯的畫面是由替身所拍的,不過這是題外話了。另外 Colet 夫人的晚宴包在歌劇院被偷的橋段亦是如此,鏡頭的轉換十分快速,上個鏡頭包包還在夫人手中,接著畫面是看似 Monescu 的人以望遠鏡窺視包廂中的 Colet 夫人,而下個鏡頭包包已被偷了,然而觀眾卻不會看不出 Monescu 偷了包包。這是劉別謙的電影語法。

Monescu 迅速上樓的畫面使用了鏡中的倒影

Arte Deco 佈景

另外本片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 "arte deco" 的佈景,令人得窺自 1920 年代自巴黎興起的一種對於建築跟室內設計產生影響的裝飾藝術,片中 Colet 夫人的屋子最具代表性,包含她的起居士、臥室、書房、及一干家具,無不是相當有現代感的設計作品,絲毫不遜於今日。負責藝術指導的是 Hans Dreier (1885-1966),他出身於德國,在慕尼黑讀過工業設計之後,就投身德國電影業擔任佈景,後來輾轉到美國好萊塢發展。從本片中可以看到一系列由他所打造的家具,如幾件家具跟時鐘,據說是 1930 年代十分流行的「現代」設計。Hans Dreier 後續作品還有比利懷德的《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 1944) 與《紅樓金粉》(或譯《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1950),他以後者獲得了奧斯卡。

Colet & Company (Colet 香水公司)
Colet 夫人的起居室Colet 夫人的書桌
Colet 夫人家桌面時鐘Colet 夫人家的立鐘
威尼斯小船 (Gondola) 造型的煙灰缸

配樂師為來自英國的 W. Franke Harling,原是百老匯音樂作曲家,他也曾為劉別謙的有聲音樂片 "Monte Carlo"《賭城豔史》跟 "The Vagabond King"《遊民之王》譜寫過電影配樂,且後來以 1939 年 John Ford 的西部片 "Stagecoach"《驛馬車》拿下奧斯卡最佳配樂獎。本片中主要配樂有三首,其一是由 W. Franke Harling 作曲、Leo Robin 作詞,並由 Donald Novis 主唱的與電影同名的主題曲,其二由於本片劇情對於威尼斯多有著墨,所以使用了義大利的傳統歌謠 "O Sole Mio"《我的太陽》,本片中有一些氣氛比較詭譎的橋段都使用了《我的太陽》的變奏,最後是 Colet 香水公司在電台放送的廣告歌 "Colet and Company,同樣是 W. Franke Harling 作曲,Leo Robin 作詞。



註1:雖然本地音譯為「劉別謙」,但事實上 "Lubitsch" 的發音如「盧比屈」。
註2:正式名稱為「電影製作法規」("Motion Pictures Production Code")。 

2017-01-11

鴛夢重溫 Random Harvest (Melvyn LeRoy, 1942)

Random Harvest - opening credit
Random Harvest publicity photo 宣傳照
本片是戰時 (war-time) 的經典,發行於 1942 年 12 月,時間上來看,美國雖然已經參戰了一年 (1941年12月參戰),但勝負仍在未定之天。二戰期間有不少電影將背景設在一次大戰來針對當下的戰爭進行反思或激勵士氣的,前者如英國名導 Michael Powell & Emeric Pressburger 的《百勝將軍》(The Life and Death of Colonel Blimp, 1943),後者如美國導演霍華霍克斯 (Howard Hawks) 的《約克軍曹》(Sergeant York, 1941)。本片雖然背景也設在一次大戰時,但與其他愛國片相較,它激勵士氣的意圖說實在不是太明顯,倒是曲折的情節跟苦戀還比較引人入勝。

本片是眾多「失憶症」(amnesia) 劇情的始祖之一,改編自 James Hilton 在 1941 年推出的同名暢銷小說,這本書的前言是這句話:「英國官方報告:炸彈隨機砸落。」("According to a British Official report, bombs fell at Random)"」。 "Random" 一字即是本片名稱的一部分,由於一次大戰性質屬於壕溝戰,非常容易造成腦傷,鋼盔就是此時期發明,所以不如說這電影透過一則羅曼史的鋪陳意圖引起世人對 Shell-shock「彈震症」或戰後創傷的重視。

男女主角 Ronald Colman 跟 Greer Garson 都來自英國,演出本片時都有些年紀了,Ronald Colman 時年 50 歲,充滿了溫文儒雅的紳士風度,女主角 Greer Garson 時年 37 歲,大眼高鼻,風姿綽約,在本片浪漫唯美氛圍的烘托下,銀幕魅力更是破表。雖然男女主角都超級熟齡,但由於本片中故事發生的時間前後跨越了十幾二十年,所以這個選角並不致太突兀。

劇情

1918 年,一次大戰末期,英國 Melbridge 這個地方有個精神病院,收容了一名男子 (Ronald Colman 飾演),他在法國前線受到砲擊而失去了記憶,一直無法想起以前的事,所以醫院姑且叫他 John Smith。戰爭結束那天,英國人都上街慶祝,醫院的警衛也離開了崗位,John Smith 漫無目的的閒晃,不知不覺來到街上,淹沒在紛亂的狂歡人群中,找不到回去的路,幸好他遇到了隨著劇團來到當地巡演的女演員 Paula Ridgeway (Greer Garson 飾演),她很熱心的幫助他、接濟他,Paula 同情 John Smith 的遭遇,加上他溫文的外表,Paula 情不自禁傾心於他,願意追隨他,她常常叫他是 "Smithy"。

Paula 想要跟 Smithy 過著寧靜的生活,遂離開舞台,偕 Smithy 來到一個小鎮,沐浴在愛情裡,不久便結了婚,也有了愛的結晶,Smithy 頗有文采,這當中他投稿當地報社,賺取一些報酬貼補家用。有一次,他出差到利物浦,在雨中他不慎被一輛汽車撞倒,失落的記憶全都回來了,他想起自己是一名陸軍上尉在前線作戰,但卻把失去記憶之後的事,以及跟 Paula 的種種全給忘了。

Smithy 找到自己原來的身分,原來他是英國數一數二大財閥 "Random" 企業的少東,叫 Charles Rainier,他於是繼承了亡父事業,活躍於企業界。而 Paula 自從 Smithy 失蹤之後,無時不在找尋他,後來她的寶寶病死了,她過了一陣子孤苦的生活,為了生計她去學習速記跟簿記,成為一個出色的秘書文員。她偶然看到 Rainier 的照片被刊登在報紙上,認出他就是她的 "Smithy"。她於是用舞台的藝名 Margaret Hanson 考進入了 Random 企業,還成為大老闆的秘書,希望待在 Rainier 身邊能使他想起她,可是 Rainier 對她印象全無,她打理他的日常瑣事與雜務,可是 Rainier 還是絲毫沒有想起她的跡象,她多次衝動想要向他表明,都被其友人 - Jonathan Benet 醫師 (Phillip Dorn 飾演) 攔下,他向她說,這樣對方難以接受,除非他自行想起。Rainier 有個遠親的少女 Kitty Chilcet (Susan Peters 飾演) 後來傾心於他,Rainier 接受了,也和 Kitty 訂了婚,但是由於年齡懸殊,而且 Rainier 似乎老是在惦念著什麼,Kitty 於是黯然離去,婚約解除。

Margaret: "There, how do you like it?"
(美麗的 Margaret / Paula )
隨著 Rainier 的事業發展,他打算從政,需要一個賢內助,放眼周遭,有著得體的外貌跟舉止的 Hanson 秘書恰好是最佳人選,他向她求婚,她幾經考慮答應了,她的幸福終於來到,可惜那是秘書 Margaret Hanson 的幸福而不是 Paula Ridgeway 的幸福,而且 Rainier 並不愛她,他們的婚姻只是政策聯姻,他們過著有名無實的夫妻生活。Paula 常常暗自傷心,就這樣過了三年,Rainier 已經受封爵位,Margaret 也成為高貴的 Rainier 夫人,他們舉辦了一流的晚宴款待首相,夫人周旋於賓客之中,博得了賓客的讚賞,宴會圓滿結束之後,Rainier 把準備好的高級珠寶送給 Margaret,他為她戴上,戴了珠寶的 Margaret 顯得更加明豔動人,可是 Margaret / Paula 更加傷心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面前你卻不知我愛你...背地裡她崩潰地哭了...傷心之際她打算來趟遠行,途中順便路過 Melbridge 看看。

恰好 Melbridge 這地方發生了大規模的罷工,Rainier 前來處理,在勞資糾紛圓滿落幕準備離開之時,正巧香煙抽完了,Rainier 很自然的走到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的香煙店,隨扈問 Rainier 是否從前來過 Melbridge,Rainier 也覺得奇怪,他並沒到過 Melbridge...

獎項


本片獲得當屆 (1943年) 奧斯卡 7 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女配角、改編劇本、藝術指導、配樂等,雖然在當時英美同仇敵愾的氛圍之下,全軍覆沒,大輸給同樣由 Greer Garson 主演的愛國大片《忠勇之家》(Mrs. Miniver),但是,經過時間的試驗,本片至少在觀眾評價這方面,是遠高於《忠勇之家》的(可參考 iMDb 網站)。

在男主角的部分,當屆奧斯卡提名了本片的 Ronald Colman、《洋基的驕傲》(或譯《打擊王》) "Pride of the Yankees" 的賈利古柏 (Gary Cooper)、《忠勇之家》的 Walter Pidgeon、《仙笛神童》(The Pied Piper) 的 Monty Woolley 以及《勝利之歌》(Yankee Doodle Dandy) 的 James Cagney,其中,本片 Ronald Colman 雖然本身就是參與過一次大戰的老兵,不過在表演方面,相較於我所看過的前作,如他在 1935 年演的《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或 1937 年演的《失去的地平線》(Lost Horizon),他並沒有比較突破性的演出,還是溫文儒雅、文質彬彬的表現,所以輸給了在
《勝利之歌》裡面又唱又跳又笑又哭的 James Cagney。當屆其他入圍者 Gary Cooper 和 Walter Pidgeon 個人認為也是類似狀況,沒有突破。反倒是終其一生在銀幕上演黑道、演亡命之徒、逞兇鬥狠的 James Cagney 在《勝利之歌》裡面那種充滿活力、熱情奔放的表現確實是可圈可點,贏得實至名歸,更遑論《勝利之歌》在當年本就是一部十分政治「正確」的激勵士氣愛國片。

Random Harvest - Opening credit 本片片頭
本片雖然改編自男性小說家原著、由男性導演執導,但畫面跟氛圍卻相當具有女性化的柔美、細膩、與感傷。本片有個很女性化的片頭,典雅的字體,配上橫擺的花束、相當浪漫纖細,另外本片在鋪陳 Smithy 與 Paula 婚後幸福生活的一段時,雖然使用的只是棚內景,但造景也不馬虎,小橋流水跟花木,都提升了畫面的美觀度,也充滿了英國田園的恬靜與悠閒,放眼當時的影壇,以女性議題見長的導演是 George Cukor,而不是 Melvyn LeRoy,所以這可能要歸功於藝術指導 (Art Director) 跟佈景 (Set Decorator),不過導演確實也有統籌指導的功勞。本片擔任藝術指導的是 Randall Duell,他曾經參與 1939 年彩色片《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以及 1952 年的彩色歌舞片《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而負責佈景的則是 Edwin B Ellis,他的作品除本片外,還有 1944 年《煤氣燈下》(Gaslight) 跟 1951 年《花都舞影》(An American in Paris) ,另外他為 1936 年的《歌舞大王齊格菲》(The Great Ziegfeld) 與同一年的《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 所設計的場景也都獲得奧斯卡提名,可見他除了自然田園風格之外,也很擅長華麗的舞台佈景。

兩人遠眺日後的安身之處 恬靜的英國田園 Paula 與 Smithy 的家

改編

本片掛名改編劇本的是這三位 Claudine West 、Arthur Wimperis、George Froeschel,他們獲得奧斯卡提名最佳改編劇本。《鴛夢重溫》的電影改編不但敘事方式與原著小說完全不同,連帶將故事的重心也轉移了。

原著小說仰賴的敘事方式是倒敘,故事一開始已經是二次大戰爆發前夕,也就是 Rainier 與 Margaret 結婚多年之後,而且原著中 Margaret 甚至不是秘書。原著中故事的主述者是男主角 Rainier 的一個男性秘書,這是電影中沒有的一個角色,Rainier 與他進行了多次交談,透過這些談話 Rainier 漸漸把自己的故事向他吐露,而且時間軸並非連續的,而是斷斷續續或間有跳躍,作者透過這兩個人物的反覆交談,逐漸引導讀者一起去揭開 Rainier 從 1917 年到 1919 年那三年之間的記憶空白,也就是與 Paula 在一起而被遺忘的時光,當小說接近尾聲時,讀者方可將 Paula 的形象與那位個性不太鮮明的 Rainier 夫人重疊起來,而真相大白,原來 Paula 就是 Rainier 夫人!

而電影的敘事方式則是直線性的,故事直接從 1918 年開始說起,也就是觀眾從頭到尾都知道 Rainier 夫人就是 Paula,到頭來電影的重點反而變成了 Rainier 藉由哪個事件回想起失落的三年記憶,以打破他跟 Paula 的僵局。

小說家 James Hilton 原著小說
原著小說家
本片改編自 James Hilton 在 1941 年所發表的同名小說,是今日眾多「失憶症」劇情的始祖之一。James Hilton 是上世紀非常成功的小說家與編劇,1930 年代他創作了多本暢銷小說、好萊塢電影改編劇本。他出生於英國,在 1933 受到「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刊登探險家 Joseph Rock 在西藏邊境探險的經歷所啟發,寫成了 "Lost Horizon"《失去的地平線》一書,這桃花源記一般的故事,「香格里拉」(Shangri-La) 一詞就是來自於此書。《失去的地平線》很快成為暢銷書,並在 1937 年拍成電影,恰好也由本片男主角 Ronald Colman 主演,這部片後來在 1973 年又重拍一次,卻拍成了一部歌舞片,而評價差了很多,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老實男英雄救美-1939年《萬世師表》
1934 年,James Hilton 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同一年他又推出一部小說 "Goodbye, Mr. Chips"《萬世師表》,係根據其父在學校擔任教員的經歷寫成的,這本書也很快成為暢銷書,並在 1939 年拍成同名電影,由英國男演員 Robert Donat 擔任男主角,並恰好也由 Greer Garson 擔任戲份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女主角,後來 Donat 憑此片拿下當屆奧斯卡男主角,Greer Garson 更是以新人之姿之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此片使 Greer Garson 一舉成名,MGM 電影公司因而在 1940 年起用 Garson 擔任 Robert Z. Leonard 所導的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的女主角,與莎劇之王 Laurence Olivier (勞倫斯奧利佛) 演出歡喜冤家。1941 年 James Hilton 再推出小說 "Random Harvest"《鴛夢重溫》,也就是本片原著,同樣廣受歡迎,隔年 1942 年便由 Melvyn LeRoy 執導,拍成電影,由 Ronald Colman 與 Greer Garson 領銜主演。同一年 1942 年,James Hilton 還接下賣座的愛國電影 "Mrs. Miniver"《忠勇之家》的改編劇本,此片改編自 Jan Struther 的報紙專欄,由 William Wyler 執導,由 Greer Garson 主演,Garson 後來憑此片拿下當屆奧斯卡女主角。

配樂
本片配樂同本片氛圍,一樣地雅緻浪漫、盪氣迴腸。負責配樂的是上世紀 30 年代至 40 年好萊塢一線的作曲、編曲、和指揮家 Herbert Stothart,他曾經獲得 12 次奧斯卡提名,並以 1939 年的彩色片《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不過 "Over the Rainbow" 這首歌並非出自他的手筆,其實 Stothart 還曾幫 1936 年 George Cukor 所執導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 Juliet" 譜寫過配樂,不過我印象中此片的配樂用了許多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在 1869 年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Romeo and Juliet fantasy overture" 以及柴可夫斯基其他的作品 (天鵝湖?),對於 Stothart 所寫的曲目則印象則不是太深刻。另外 1930 年代相當受歡迎的一系列由螢幕情侶 Jeanette MacDonald (美國的楊麗花) 和 Nelson Eddy 主演的輕歌劇 (operetta) 電影 (差不多就是美國人的歌仔戲啦) 中的一部 1936 年的 "Rose-Marie" 就是 Herbert Stothart 所配樂的,其中一首男女對唱曲目 "Indian Love Call" 歷久不衰且流傳甚廣,像 1990 年代的一部惡搞科幻片《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s) 主角就用了這首歌來反攻入侵地球的外星人。而除了電影配樂外,Stothart 還創作流行歌曲,跟當時的幾個頂尖的流行歌曲創作人如 Vincent Youmans 以及 George Gershwin 齊名。

Random Harvest 片頭曲


女主角 Greer Garson
《忠勇之家》的 Greer Garson
Greer Garson 大器晚成,她原本在倫敦演舞台劇,33 歲時才被 MGM 的老闆 Louis B. Mayer 在倫敦發掘,1937 年簽下 MGM 合約前往美國發展,但是到了美國之後,MGM 卻不知如何安排角色給已屆熟齡的她,在被冰凍了一年之後,1938 年,前面已經提過的 James Hilton 在 1934 年的暢銷書 "Goodbye, Mr. Chips"《萬世師表》準備拍成電影,這故事的男主角是個老實教員,既平凡又木訥,有一次跟同事登山旅遊中,結識了美麗大方、活潑外向的 Katherine,他的善良真誠吸引了她,兩人結為連理,讓男主角的一干親朋好友跌破眼鏡,雖然 Katharine 這個角色不久便難產而死,戲份不多,但是卻非常討喜。這劇本最初拿到了當時的一線女星 Myrna Loy 的面前,但是 Myrna Loy 嫌這是個小角色而推掉了,劇本於是落到 Greer Garson 頭上,Garson 清新自然的演技,讓這角色更加討喜了,Garson 以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輸給了那年《飄》的費雯麗 (Vivien Leigh),雖敗猶榮。《萬世師表》成為 Garson 的成名作,後續 Garson 主演了《傲慢與偏見》,受到輿論肯定,又在 1942 年連拍本片《鴛夢重溫》與《忠勇之家》,並且以《忠勇之家》拿下奧斯卡后座。


重拍 "Remake"

據說美國導演 Sydney Pollack (《遠離非洲》、《窈窕淑男》) 多年以來一直想重拍這部《鴛夢重溫》,而英國導演 Anthony Minghella (《英倫情人》'《天才雷普利》) 也曾想重拍過,不過都考量《鴛夢重溫》的劇情已經脫離現代時勢太遠而作罷,近年隨著這兩位的辭世,重拍想法似乎也煙消雲散,不過搜尋 Google 還是發現華納影業仍然有意重拍此片,所以請了英國編劇 Julian Fellowes (《唐頓莊園》) 來寫本劇新的劇本,不過這已經是 2014 年消息了,結果如何,尚沒有下文。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距離現在已經超過一百年了,確實很難讓現今的觀眾感同身受,因此需要一個傑出的改編這重拍才可能成功,以 1969 年版的《萬世師表》重拍來說,此片距離 1939 年的原版已有 30 年,它尚且將原故事從 19 世起末的開頭挪到 20 世紀的 20 年代,並順勢將一戰的劇情改編為二戰時期,等於將故事的時間軸整個往後挪了三、四十年,但效果仍是差強人意,雖然重拍版本改成音樂片形式也可能也是致敗的原因就是了...總而言之《鴛夢重溫》是個出色的劇本跟電影,任何將本片現代化的重拍都令人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