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應該不會變成尖叫文吧...昨天晚上看了伍佰在西門町紅樓河岸留言會館的演唱會(這是售票演唱會,附贈飲料一杯),覺得還是這種小型的演唱會好,有一種PUB的感覺,觀眾能與歌手作近距離互動,此外,能夠連伍佰的皺紋、酒窩跟身上的肥肉(老大有點發福了...)都看得很清楚的...這就不是那種動輒數萬人的小巨蛋場地所能比得上的了。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小場地的演唱會一定得早點到場才行,免得像我這種矮子,只能就地隨便找個什麼墊腳...
昨天的演唱會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伍佰在唱曲目「上帝救救我」時,跟貝斯手小朱,一邊彈著樂器,一起轉左邊,一起轉右邊,那種 1960 年代初期的 rock instrumental 團如 The Ventures 「投機者」才會有的動作,真是太酷了!此外,我發現伍佰昨天也作了不少次的「鴨子步」,就是所謂的 "duck walk",這是一種由搖滾樂祖師爺爺 Chuck Berry 在1950年代末期創始的舞台動作,且被美國許多知名吉他手 (如 Angus Young) 所仿效,這種動作就是:樂手彈著吉他時,會弓起一支腳,然後只用那支腳跳者走...
↓↓↓有 duck walk 的表演,Chuck Berry 示範,1分40秒請注意,願他老人家長命百歲, Long Live Chuck Berry!
言歸正傳,再回來說伍佰的演唱會,昨天還聽到了傳說中的「秋風夜雨」,這首當年伍百拎著吉他唱遍南北各PUB的歌曲,這首歌不見於任何錄音室專輯中,只有「枉費青春Live」這張專輯有收錄的。安可曲「浪人情歌」,幾乎全是台下觀眾唱的。
2009-03-29
2009-03-21
喬治魯卡斯《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
富於美國文化的電影多得像恆河裡的沙子,舉凡西部電影、公路電影、YA 青春電影、棒球電影、黑幫電影... 族繁不及備載,像饒有趣味的《阿甘正傳》就是一部以穿鑿附會的寓言方式闡述美國歷史的電影;但是阿甘著重的是歷史面,對於美國文化總覺得只是隔靴搔癢。真要論及文化面,我個人很喜歡的一部是 George Lucas 在 1973 年拍竣的《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這是 George Lucas 尚未以《星際大戰》成名前所拍的電影,故事背景是 60 年代初期幾個年輕人要各奔前程 (其中一個要上越南戰場) 的前夕的夜晚所發生的事。
這部片子對於美國即將告別五零年代的純真並邁入劇烈變動的六零年代的那段過渡期,有著相當忠實的闡述...以及...非常甜蜜而純粹的懷舊色彩...
而且全片充滿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的搖滾樂,也就是貓王已經式微(他去當兵了),而披頭四還沒到美國那段時間的音樂,容我補充,《美國風情畫》的電影原聲帶其實是小有名氣的,不失為認識此時期音樂的一張入門專輯。
應該可以這樣說,這部電影對於當時的搖滾樂、Teddy Boy (梳著阿飛頭的年輕人)、Nerd (書呆子) 、開車兜風等文化...多有紀錄...,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在這部片子裡看到極年輕的 Richard Dreyfuss 跟 Ron Howard。
這部片子對於美國即將告別五零年代的純真並邁入劇烈變動的六零年代的那段過渡期,有著相當忠實的闡述...以及...非常甜蜜而純粹的懷舊色彩...
而且全片充滿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的搖滾樂,也就是貓王已經式微(他去當兵了),而披頭四還沒到美國那段時間的音樂,容我補充,《美國風情畫》的電影原聲帶其實是小有名氣的,不失為認識此時期音樂的一張入門專輯。
應該可以這樣說,這部電影對於當時的搖滾樂、Teddy Boy (梳著阿飛頭的年輕人)、Nerd (書呆子) 、開車兜風等文化...多有紀錄...,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在這部片子裡看到極年輕的 Richard Dreyfuss 跟 Ron Howard。
2009-03-14
《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re 確屬佳構
《貧民百萬富翁》確屬佳構
這是一部結構穩固,令人擊節再三的片子,何故?電影裡的時間推移並非直線進行,而是序分三條:
第一條時間線:當下,主人公 Jamal 被拷打審問。
第二條時間線:不久之前,Jamal 參加電視猜謎節目錄影時。
第三條時間線:陳年的過往,Jamal 瑣碎的回憶。(本條線亦為 Jamal 何以能一再解答困難謎題。)
這三條時間線,除了以非常規律的節奏不斷輪替之外,各線自身的時間亦不斷流動,也就是說這三條線裡的時間,並非靜止在某階段的,而是推移前進的,直到片尾,這三股時間終於合而為一,匯集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再一起推向結局為止。
本片除了敘事結構特殊而流暢的優點之外,影像風格也相當特殊,除了畫面色彩亮麗之外,各畫面也以相當迅速的節奏穿插來去,一開始幾乎緊湊得令人喘不過氣來,但是觀眾很快便能習慣這樣的速度,進而從容咀嚼劇情的發展。
除了結構跟影像風格之外,故事裡 Jamal 跟青梅竹馬 Latika 的愛情,簡直純潔得像綻放在塵土中的一朵小白花一般,要說它俗套也行,可是,又有何不可呢?不用說,本片結尾就是給你那種真愛中能戰勝一切的感覺,再加上片尾那非常寶萊塢式的大堆頭歌舞,簡直是將印度片的要素發揮到極致了...
這是一部結構穩固,令人擊節再三的片子,何故?電影裡的時間推移並非直線進行,而是序分三條:
第一條時間線:當下,主人公 Jamal 被拷打審問。
第二條時間線:不久之前,Jamal 參加電視猜謎節目錄影時。
第三條時間線:陳年的過往,Jamal 瑣碎的回憶。(本條線亦為 Jamal 何以能一再解答困難謎題。)
這三條時間線,除了以非常規律的節奏不斷輪替之外,各線自身的時間亦不斷流動,也就是說這三條線裡的時間,並非靜止在某階段的,而是推移前進的,直到片尾,這三股時間終於合而為一,匯集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再一起推向結局為止。
本片除了敘事結構特殊而流暢的優點之外,影像風格也相當特殊,除了畫面色彩亮麗之外,各畫面也以相當迅速的節奏穿插來去,一開始幾乎緊湊得令人喘不過氣來,但是觀眾很快便能習慣這樣的速度,進而從容咀嚼劇情的發展。
除了結構跟影像風格之外,故事裡 Jamal 跟青梅竹馬 Latika 的愛情,簡直純潔得像綻放在塵土中的一朵小白花一般,要說它俗套也行,可是,又有何不可呢?不用說,本片結尾就是給你那種真愛中能戰勝一切的感覺,再加上片尾那非常寶萊塢式的大堆頭歌舞,簡直是將印度片的要素發揮到極致了...
大獨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 - 卓別林 1941
Don't fight for slavery, fight for liberty!
別為奴役而戰,為自由而戰!
這是卓別林194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大獨裁者》中,被誤以為是獨裁者興凱爾 (Hynkel) 的猶太理髮師 (註1) 在影片結尾處一句擲地有聲的台詞。
《大獨裁者》發行於1941年,那是美國非但尚未向「納粹德國」宣戰,且尚與「納粹德國」保有友好外交關係的時候 (註2),卓別林推出這樣一部對希特勒與納粹德國極盡挖苦、諷刺的電影,不得不令人佩服其作為一個電影人的道德勇氣,尤其本片末尾,卓別林所飾猶太理髮師的一番演講詞,有令人心弦為之顫動的震撼力!
本片除了卓別林那諧擬德語的胡說八道語令人莞爾之外,另個發出奇異妙音的場景則是,對於權力的追逐已幾近瘋狂狀態的獨裁者 Hynkel與那顆煞像地球儀的氣球共舞數分鐘,幻想世界在他掌握中的橋段。
本片末尾由猶太理髮師所發表的鏗鏘陳詞咸認為是卓別林本人的心聲,也是卓別林對於納粹德國所發出的怒吼,並點出,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間接肇因於科學發展造成資源不均與掠奪的結果,這是一個令人感動不已、百看不厭的場景!它激勵人心的程度並不下於 1960 年代馬丁路德金恩所發表「我有一個夢想」演說。
節錄這段演說如下,全文可以 Google 得到:
中文翻譯:
「很抱歉,我不想當皇帝,這不是我的本行,
我對統治或征服別人毫無興趣,
我只想盡全力助人,不分基督猶太黑人白人,
大家都要彼此扶助,人類理應如此,
為彼此的幸福而活而非彼此殘殺,
我們不要彼此仇恨鄙視,這個世界容得下所有人類,
大地豐饒富足,足以養活每個人過自由美好的生活,
可惜我們迷失了自己,
貪婪毒害了人的心靈,使世界因仇恨而故步自封,使世人陷於苦難和流血之中,
我們發展了快速的科技,卻封閉了自己,
機器讓我們享受富足,卻陷我們於欲求不滿,
知識使人憤世嫉俗,使心智精巧卻喪失慈悲情懷,
我們思考得太多,感覺得太少,
我們需要人性遠超越機器,
我們需要溫柔慈悲多於巧詐機智,
生命若缺乏這些品質將淪為暴力,人類將失去一切,
飛機收音機拉近了人們的距離,
而這些發明的本質,卻渴求人性的善良,渴求四海一家皆兄弟,和全人類的團結,
此時此刻...」
原文:
"I'm sorry but I don't want to be an Emperor - that's not my business I don't want to rule or conquer anyone. I should like to help everyone if possible, Jew, gentile, black man, white. We all want to help one another, human beings are likethat.
We want to live by each other's happiness, not by each other's misery. We don't want to hate and despise one another. In this world there is room for everyone and the good earth is rich and can provide for everyone. The way of life can be free and beautiful. But we have lost the way.
Greed has poisoned men's souls - has barricaded the world with hate; has goose-stepped us into misery and bloodshed. We have developed speed but we have shut ourselves in: machinery that gives abundance has left us in want. Our knowledge has made us cynical, our cleverness hard and unkind. We think too much and feel too little: More than machinery we need humanity; More than cleverness we need kindness and gentleness. Without these qualities, life will be violent and all will be lost.
The aeroplane and the radio have brought us closer together. The very nature of these inventions cries out for the goodnessin men, cries out for universal brotherhood for the unity of us all. Even now..."
註1:卓別林在本片中一人分飾二角。
註2:卓別林雖然是英國人,但本片係於美國發行。
別為奴役而戰,為自由而戰!
這是卓別林194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大獨裁者》中,被誤以為是獨裁者興凱爾 (Hynkel) 的猶太理髮師 (註1) 在影片結尾處一句擲地有聲的台詞。
《大獨裁者》發行於1941年,那是美國非但尚未向「納粹德國」宣戰,且尚與「納粹德國」保有友好外交關係的時候 (註2),卓別林推出這樣一部對希特勒與納粹德國極盡挖苦、諷刺的電影,不得不令人佩服其作為一個電影人的道德勇氣,尤其本片末尾,卓別林所飾猶太理髮師的一番演講詞,有令人心弦為之顫動的震撼力!
本片除了卓別林那諧擬德語的胡說八道語令人莞爾之外,另個發出奇異妙音的場景則是,對於權力的追逐已幾近瘋狂狀態的獨裁者 Hynkel與那顆煞像地球儀的氣球共舞數分鐘,幻想世界在他掌握中的橋段。
本片末尾由猶太理髮師所發表的鏗鏘陳詞咸認為是卓別林本人的心聲,也是卓別林對於納粹德國所發出的怒吼,並點出,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間接肇因於科學發展造成資源不均與掠奪的結果,這是一個令人感動不已、百看不厭的場景!它激勵人心的程度並不下於 1960 年代馬丁路德金恩所發表「我有一個夢想」演說。
節錄這段演說如下,全文可以 Google 得到:
中文翻譯:
「很抱歉,我不想當皇帝,這不是我的本行,
我對統治或征服別人毫無興趣,
我只想盡全力助人,不分基督猶太黑人白人,
大家都要彼此扶助,人類理應如此,
為彼此的幸福而活而非彼此殘殺,
我們不要彼此仇恨鄙視,這個世界容得下所有人類,
大地豐饒富足,足以養活每個人過自由美好的生活,
可惜我們迷失了自己,
貪婪毒害了人的心靈,使世界因仇恨而故步自封,使世人陷於苦難和流血之中,
我們發展了快速的科技,卻封閉了自己,
機器讓我們享受富足,卻陷我們於欲求不滿,
知識使人憤世嫉俗,使心智精巧卻喪失慈悲情懷,
我們思考得太多,感覺得太少,
我們需要人性遠超越機器,
我們需要溫柔慈悲多於巧詐機智,
生命若缺乏這些品質將淪為暴力,人類將失去一切,
飛機收音機拉近了人們的距離,
而這些發明的本質,卻渴求人性的善良,渴求四海一家皆兄弟,和全人類的團結,
此時此刻...」
原文:
"I'm sorry but I don't want to be an Emperor - that's not my business I don't want to rule or conquer anyone. I should like to help everyone if possible, Jew, gentile, black man, white. We all want to help one another, human beings are likethat.
We want to live by each other's happiness, not by each other's misery. We don't want to hate and despise one another. In this world there is room for everyone and the good earth is rich and can provide for everyone. The way of life can be free and beautiful. But we have lost the way.
Greed has poisoned men's souls - has barricaded the world with hate; has goose-stepped us into misery and bloodshed. We have developed speed but we have shut ourselves in: machinery that gives abundance has left us in want. Our knowledge has made us cynical, our cleverness hard and unkind. We think too much and feel too little: More than machinery we need humanity; More than cleverness we need kindness and gentleness. Without these qualities, life will be violent and all will be lost.
The aeroplane and the radio have brought us closer together. The very nature of these inventions cries out for the goodnessin men, cries out for universal brotherhood for the unity of us all. Even now..."
註1:卓別林在本片中一人分飾二角。
註2:卓別林雖然是英國人,但本片係於美國發行。
2009-03-10
向馬丁路德金恩致敬 – Stevie Wonder 之 Hotter Than July (1980)
綜觀 Stevie Wonder 的音樂生涯,說 1970 年代是其黃金時代絕不為過,根據 Rolling Stone Album Guide,1970~1979 整整十年間,這正是 Wonder 二十啷噹歲的時候,他總共創作出三張 5 顆星及四張 4 顆星的專輯(註1),創作力之旺盛以及成績之斐然,至今少有人能匹敵。而 1980 年發行的 Hotter Than July 對於 Wonder 的作品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原因大致可歸納兩項,其一,就音樂風格言,1980 年發行的 Hotter Than July 可以視為 Wonder 音樂風格的分水嶺,因為 Wonder 進入 80 年代之後的創作偏離 70 年代的風格許多,所以部分樂迷認為 1980 年發行的 Hotter Than July 專輯是 Wonder 最後一張「好作品」;其二就歷史眼光來看,Hotter Than July 專輯才是真正尾隨 1976 年顛峰之作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的後續作品(註2)。
就音樂來看,Hotter Than July 和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殊無二致,都由 Wonder 包辦製作、作詞作曲與編曲。詞曲方面,Wonder 的表現穩健,對我而言,只有 1~2 首歌能算上可有可無的 filler,它既有 Wonder 慣有的 funky tunes,如曲目 1 的 Did I Hear You Say You Love Me 及曲目 6 的有點雷鬼的 Master Blaster (Jammin'),它也有 Wonder 的音樂作品中最動人的抒情歌,如曲目 3 的 Rocket Love 及曲目 9 的 Lately,以及優質 vocal 表現曲目 2 的 All I Do,最後,最值得一提的是 Hotter Than July 延續了 Wonder 對於美國黑人權的關懷,從 1973 年 Innervisions 專輯的 Living for the City 曲目開始,到 1976 年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的 Black Man 曲目,再到 Hotter Than July 曲目 10 的 Happy Birthday - 都是為黑人人權發聲的作品,其實,或許一開始談這張專輯時就應開宗明義地說了,Hotter Than July 是一張獻給 Martin Luther King, Jr.(金恩博士)的專輯,它的內頁 (linernote) 一打開,就是金恩的相片及一段獻文,以及數行的廣告文,後者大意在說請踴躍參加 1981 年 1 月 15 日的一場活動,以促進金恩博士的生日,1 月 15 日,成為國定假日(Hotter Than July 的發行時間為 1980 年 9 月 29 日)。
與「尾大不掉」的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相較(註3),Hotter Than July 簡潔得多了,總結來說,Hotter Than July 是一張豐富、容易入耳、令人快樂的專輯。
Stevie Wonder - "Rocket Love" (1980)
Stevie Wonder - "Lately" (1980)
Stevie Wonder - "All I Do" (1980)
就音樂來看,Hotter Than July 和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殊無二致,都由 Wonder 包辦製作、作詞作曲與編曲。詞曲方面,Wonder 的表現穩健,對我而言,只有 1~2 首歌能算上可有可無的 filler,它既有 Wonder 慣有的 funky tunes,如曲目 1 的 Did I Hear You Say You Love Me 及曲目 6 的有點雷鬼的 Master Blaster (Jammin'),它也有 Wonder 的音樂作品中最動人的抒情歌,如曲目 3 的 Rocket Love 及曲目 9 的 Lately,以及優質 vocal 表現曲目 2 的 All I Do,最後,最值得一提的是 Hotter Than July 延續了 Wonder 對於美國黑人權的關懷,從 1973 年 Innervisions 專輯的 Living for the City 曲目開始,到 1976 年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的 Black Man 曲目,再到 Hotter Than July 曲目 10 的 Happy Birthday - 都是為黑人人權發聲的作品,其實,或許一開始談這張專輯時就應開宗明義地說了,Hotter Than July 是一張獻給 Martin Luther King, Jr.(金恩博士)的專輯,它的內頁 (linernote) 一打開,就是金恩的相片及一段獻文,以及數行的廣告文,後者大意在說請踴躍參加 1981 年 1 月 15 日的一場活動,以促進金恩博士的生日,1 月 15 日,成為國定假日(Hotter Than July 的發行時間為 1980 年 9 月 29 日)。
與「尾大不掉」的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相較(註3),Hotter Than July 簡潔得多了,總結來說,Hotter Than July 是一張豐富、容易入耳、令人快樂的專輯。
Stevie Wonder - "Rocket Love" (1980)
Stevie Wonder - "Lately" (1980)
Stevie Wonder - "All I Do" (1980)
註1: | 5 星專輯: | Talking Book (1972), Innervisions (1973),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1976) |
4 星專輯: | Where I'm Coming From (1971), Music of My Mind (1972), Fulfillingness' First Finale (1974), Journey through the Secret Life of Planets (1979) | |
註2: | 1976 年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專輯發行 之後,Wonder 共花費 3 年時間創作的專輯為 1979 年的 Journey through the Secret Life of Planets,我並未曾聽過這張專輯,依據 All Music Guide 的說法,這是一張電影配樂,且該電影鮮為人知,該專輯由一些樂器演奏曲及奇怪的人聲所組合而成。 | |
註3: |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專輯許多歌曲的結尾都拖得很長。 |
2009-03-08
關於「鏢客三部曲」
《黃昏雙鏢客》For A Few Dollars More (1965) - title sequence |
《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 (1964)
《黃昏雙鏢客》For A Few Dollars More (1965)
《黃金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1966)
這三部片同時是赫赫有名的所謂 "Spaghetti Western"(「義大利麵條西部片」)(註)的代表作,除了出資的 United Artists 是美國背景以外,電影的製作群,從導演、製片、編劇、攝影、剪輯、配樂 (Ennio Morricone)... 無一不是義大利人。
這三部片的導演都是 Sergio Leone,而且都是克林伊斯威特主演,但基本上這三片在劇情上不相關,都應該視作獨立的故事。
「鏢客三部曲」我的喜歡順序是這樣:為了更多的幾塊錢 > 區區幾塊錢 ≒ 善惡醜
基本上「鏢客三部曲」一路看下來會發現,製作經費真的逐步「大幅」提升了,場面因而越來越浩大,從第一部的區區二十萬美金,到第二部翻紅三倍之多的六十萬美金,再到第三部的一百三十萬美金。
首開「義大利麵條西部片」先河的是第一部的「荒野大鏢客」,內容上,它較契合所謂「大俠」的故事,大俠所作的,不過是為國為民:一個陌生人來到一個小鎮,發現鎮上有兩幫惡霸魚肉鎮民,大俠不忍見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出於正義,他大顯身手殺光所有壞蛋,恢復小鎮平靜。這種精神,跟未走修正主義路線的美國西部片較為契合如 1946 年《俠骨柔情》(My Darling Clementine) 、1951 年 《日正當中》(High Noon) 或 1952 年《原野奇俠》(Shane) 都較為契合,它們著重正義的伸張,或者還有先民的拓荒精神。此外,相傳「荒野大鏢客」是翻拍自日本導演黑澤明在 1961 年的電影「用心棒」(這個詞是漢文『保鏢』的意思),我未曾看過這部片,果真如此的話,那黑澤導演可真是不折不扣義麵西部片的祖師爺了。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綜觀「鏢客三部曲」,成績不凡的是最後一部的《黃金三鏢客》(善惡醜),它不論在場面或者片長上,都堪稱「史詩」級的作品(片長三小時),除了西部場景外,它還加入了浩大的南北戰爭場面;它的紀錄也相當輝煌,在 IMDb 的 Top 250 排名裡(觀眾票選),它高居史上第四,僅次於《刺激1995》(這個片名翻譯真不及格)與《教父》一、二集。順道一提,這部片的中文片名似乎很不統一,除了「黃金三鏢客」外,還有翻譯成「地獄三鏢客」的。
儘管第一部首開風氣之先,而第三部又如此叫座,我最喜歡的卻是第二部,原因是,第一部的「荒野大鏢客」雖然主角較為正派,但因為主角只有一人,或許也囿於預算,它的場景非常簡單(幾乎是極簡了),所以它的緊湊精采刺激度跟第二部比起來,遜色許多,而且我很喜歡第二部「黃昏雙鏢客」的片頭,雖然是黃沙滾滾的西部世界,但是色彩卻非常鮮豔,畫面非常華麗,並且它不像第三部的片頭那麼煽情...總之,以故事精采度、畫面、場面、篇幅而言,第一部給得太少,第三部又太 over,這是我為何最喜歡第二部的原因。
說到「義大利麵條西部片」就不能不提由 Ennio Morricone 所作的電影配樂,據聞 Ennio Morricone 是莫札特級的音樂神童,六歲就會作曲,他從未在美墨生活過,卻能夠譜出以口哨聲為主旋律那樣極其表現西部世界的悠遠、蒼茫、壯闊的音樂,我敢說「鏢客三部曲」歌曲的旋律已經如「集體潛意識」般為台灣觀眾所熟悉了;而 Ennio Morricone 在 1969 年為另一部西部片《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所作的配樂,更是台灣連續劇在幾十年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配樂來源。傳聞 Ennio Morricone 今年五月將來台開音樂會,今年已八十高齡的老人家若是肯千里迢迢來台灣,那眾樂迷真是有福了。
註:「義大利麵條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 係指 1960 年代一系列由義大利人所導演、製作、拍攝的西部片。
2009-03-01
《經典老爺車》
我就直接破題了,這是資深硬漢感人至深的演出。《經典老爺車》這部片子不但把一個西部時代的英雄故事搬到現代來演,同時也描寫一個西部英雄老了之後的晚景。
克林伊斯威特的成名作是 1960 年代的西部片,這些片子,以黃沙滾滾的西部為背景,其實頗有中國武俠世界裡所謂「江湖」的況味。稍晚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伊斯威特又因為《緊急追捕令》系列 Dirty Harry 的警探角色深入人心,因此,早期喜歡克林伊斯威特電影的人,多半是衝著他那種永遠不向惡勢力低頭的正義感,鏟奸除惡行俠仗義,俾使正義得以伸張,而觀眾終能獲得快感的動機而走進影院。
《經典老爺車》這部片也不例外,影片的前一小時(全長二小時),相信適度地解除了老影迷的飢渴。伊斯威特所飾演的 Walt,因為曾參與韓戰並獲得勳章表揚,退役又後在福特車廠的裝配線上幹了四十年,閒暇時又常在自個兒的車庫間 DIY 修理東西,保養獵槍、步槍等槍枝,所以,影片前半段克林伊斯威特因而能「武藝高強」地見義勇為嫉惡如仇開扁,這些畫面真是令人拍手叫好。
可是克伯畢竟已不是年輕人,而是七旬老阿公,而且《經典老爺車》對於「年老」這件事,是花費了篇幅在著墨的,所以我們看到,「遲暮」的英雄與兒子間偶有齟齬,又難以適應周遭變遷迅速的環境。
這部片子也讓人又哭又笑,令人發笑的地方集中在影片的前一小時。克林伊斯威特所飾演的 Walt 是個頑固、什麼都看不順眼的右翼愛國老頭,這些笑點透過 Walt 與亞洲鄰人的文化衝突表現出來。種族歧視一向是一個非常難以處理的議題,在電影中也是如此,但是,就《經典老爺車》這片而言,到頭來,讓人覺得最溫馨、最有人性光輝的,卻是極度排斥亞洲人的 Walt 與這些亞洲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在電影裡,隨著時間的推移,韓戰退役老頭 Walt 從一開始的極度鄙視亞洲人漸漸轉變為接受他們(參加派對)、幫助他們(教亞洲少年「陶」表現男子氣概、介紹工作給他)、最後甚至為這個亞洲家庭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從 Walt 這些轉折,可以看出,他並不是真正的種族主義者,他的內心是善良的;而且他也不是完全的剛硬,他的心中是有溫情的。
本片的主人翁,頑固老頭子 Walt,既頑固又封閉自己、排斥外來文化,具有人性所不可避免的缺點,並非完全純善的角色,而他也曾為自己的人格缺陷付出了代價,比如他的兩個兒子從未與他親近,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遺憾,而這個遺憾最終卻透過疼愛鄰人的少年少女而彌補了。
克林伊斯威特的電影一向是陽剛的、強悍的、帶有若干暴力色彩的,但是克伯過人之處就在於,他不完全是賣弄強悍,或以暴治暴,而是能在暴力中增添一抹溫情,也許「鐵漢柔情」這四個字最能表達他的特質,80年代的 Heartbreak Ridge(《魔鬼士官長》)或甚至 Bronco Billy(《不屈不撓》) 這些片就是最好的例證。
克林伊斯威特的成名作是 1960 年代的西部片,這些片子,以黃沙滾滾的西部為背景,其實頗有中國武俠世界裡所謂「江湖」的況味。稍晚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伊斯威特又因為《緊急追捕令》系列 Dirty Harry 的警探角色深入人心,因此,早期喜歡克林伊斯威特電影的人,多半是衝著他那種永遠不向惡勢力低頭的正義感,鏟奸除惡行俠仗義,俾使正義得以伸張,而觀眾終能獲得快感的動機而走進影院。
《經典老爺車》這部片也不例外,影片的前一小時(全長二小時),相信適度地解除了老影迷的飢渴。伊斯威特所飾演的 Walt,因為曾參與韓戰並獲得勳章表揚,退役又後在福特車廠的裝配線上幹了四十年,閒暇時又常在自個兒的車庫間 DIY 修理東西,保養獵槍、步槍等槍枝,所以,影片前半段克林伊斯威特因而能「武藝高強」地見義勇為嫉惡如仇開扁,這些畫面真是令人拍手叫好。
可是克伯畢竟已不是年輕人,而是七旬老阿公,而且《經典老爺車》對於「年老」這件事,是花費了篇幅在著墨的,所以我們看到,「遲暮」的英雄與兒子間偶有齟齬,又難以適應周遭變遷迅速的環境。
這部片子也讓人又哭又笑,令人發笑的地方集中在影片的前一小時。克林伊斯威特所飾演的 Walt 是個頑固、什麼都看不順眼的右翼愛國老頭,這些笑點透過 Walt 與亞洲鄰人的文化衝突表現出來。種族歧視一向是一個非常難以處理的議題,在電影中也是如此,但是,就《經典老爺車》這片而言,到頭來,讓人覺得最溫馨、最有人性光輝的,卻是極度排斥亞洲人的 Walt 與這些亞洲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在電影裡,隨著時間的推移,韓戰退役老頭 Walt 從一開始的極度鄙視亞洲人漸漸轉變為接受他們(參加派對)、幫助他們(教亞洲少年「陶」表現男子氣概、介紹工作給他)、最後甚至為這個亞洲家庭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從 Walt 這些轉折,可以看出,他並不是真正的種族主義者,他的內心是善良的;而且他也不是完全的剛硬,他的心中是有溫情的。
本片的主人翁,頑固老頭子 Walt,既頑固又封閉自己、排斥外來文化,具有人性所不可避免的缺點,並非完全純善的角色,而他也曾為自己的人格缺陷付出了代價,比如他的兩個兒子從未與他親近,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遺憾,而這個遺憾最終卻透過疼愛鄰人的少年少女而彌補了。
克林伊斯威特的電影一向是陽剛的、強悍的、帶有若干暴力色彩的,但是克伯過人之處就在於,他不完全是賣弄強悍,或以暴治暴,而是能在暴力中增添一抹溫情,也許「鐵漢柔情」這四個字最能表達他的特質,80年代的 Heartbreak Ridge(《魔鬼士官長》)或甚至 Bronco Billy(《不屈不撓》) 這些片就是最好的例證。
後記: | 這次進電影院看《經典老爺車》是一次很有意思的經驗,因為影院中的觀眾很多是外國人或年紀較大的觀眾。此外,我沒料到這部片子這麼感人,同行的友人還落淚了兩次,個人是覺得勳章的鏡頭以及最後亞洲少年「陶」駕著克伯的老爺車載著克伯身後的愛犬的畫面最為催淚。 |
訂閱:
文章 (Atom)